土佐之梦(校对)第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4/264

  “关于土居兵部的死,我和诸位一样,是极为痛心的。左中将擅杀贤臣,无故背盟犯僵,确实是无道之人,所以,羽生、为松、安并三位放逐左中将,并没有违反身为武士的义理,诸位跟随三位家老,也是合于臣道的。”我慢慢说道。
  “感谢殿下仗义执言!”羽生、为松、安并三人一起俯身致谢。
  “但是,敷地大人说得也有道理,”我接着说了下去,“土佐一条家乃是真正的名门,前几位家主一直兢兢业业,抵抗伊予方面的侵攻,于土佐一国的安宁有大功焉。《周易》有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如今左中将既已隐退,我愿行此善报,不再追究背盟侵攻之事,保留一条家的家名。”
  听了这番话,敷地藤兴激动的拜服在地上:“淡路殿,乃是真正的大德之人啊!而且学识渊博,实在令人佩服!”
  “那么,就由我来提前为万千代举行元服仪式吧!”我笑着向羽生、为松、安并三人以及敷地藤兴点了点头,“既然源康政大人追随左中将而去,我希望四位能够代替康政大人,辅佐新任家主处理政事。另外,这次元服礼,请各位分别担当万千代的剃发、着衣诸役如何?”
  “我等一定效力。”四人一起领命。
  过了两天,我作为乌帽子亲,为万千代举行了元服加冠仪式。万千代改名一条景房,就任土佐一条家第六代家主,由敷地、羽生、为松、安并担任辅佐役,另外还加上了我在土佐的代表吉良亲贞,以及一条景房的义兄津野定胜两人。其中敷地藤兴和津野定胜同时担任后见,负责教导一条景房,敷地藤兴的义理是可以信任的,津野定胜则是景房的至亲。吉良亲贞和为松有则一起担任军代,负责抵挡北部伊予国和可能来自东部的侵犯。
  除此以外,我还为土居宗珊恢复了名誉,只可惜他没有子嗣,被没收的土地无人继承,只能分赐给为松有则四人,作为他们辅佐一条景房的奖赏。同时,由一条景房出资九千贯,分给高冈郡的佐竹、池、津野三家,补偿他们领内的损失。
  做完了这些,已经是十一月份了,我解散了高冈、吾川豪族军势,率本部回到吉良城。
第一百五十四章
三国演义(中)
  一路上,吉良亲贞都没有怎么说话,似乎是想着什么心事似的。
  “亲贞,怎么了,是不是因为没有分到军资?”我的心情倒是不错,和他开玩笑说。
  吉良亲贞摇头否认:“义兄说哪的话。我的领内并没受到侵害,怎么会有这样的非分之想。”
  “那么是为了什么事情?”我笑着问道。
  “这次因为我的缘故,让义兄劳师远征前来土佐国,结果却什么也没有拿到,实在是遗憾,”吉良亲贞在马上向我欠了欠身,“也许是我愚钝,但是义兄的做法我实在看不懂。不拿回海部郡还能理解,反正不是本家的领地;可是,为什么要放过一条家呢?我们有大义名分,有对方的多数家臣支持,完全可以拿到幡多郡啊!”
  “怎么,放过一条家不好吗?”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情,“我记得,一条家对你父亲国亲殿下有着极大的恩情啊!听说在去世时,还一再嘱咐令兄元亲殿下‘不要忘记一条家的恩情’之类。”
  “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吉良亲贞微微涨红了脸,“当初元亲兄长要和一条家反目,我就曾经劝说过,只可惜……但是,我现在已经是吉良家的人。”
  “听你这么说,还真让人放心啊!”我感到十分欣慰,从这个态度来看,吉良亲贞对我已经有了一定的归属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他向我追问。
  “原因嘛……你也说了,是多数家臣支持,也就是说还有相当多的人反对,”我抬头望着西南的远山,那是四国中央山脉,这次翻越过来,很费了不少我不少工夫,“如果不是我方大军压境,反对的人会更多,强行吞并的话,内部会产生许多裂痕,牵扯我大量的精力……所以嘛,我并不是一味的仁厚,只是还没到时机而已。”
  “所谓的时机,要等到什么时候?”吉良亲贞问道。
  “等你在一条家建立起相当威望,差不多就可以收归本家了,”我稍稍思考了一下,“我并不介意保留一条家的家名,维持现有的体制。可是,等到一条景房大一点,不满现状的家臣和地侍们一定会以支持他取回权力的名义来向我们发难的……总之,一旦幡多郡局势波动,就由你出面收拾残局,主持平定叛乱,并且代替一条家入主幡多郡。”
  听了我的话,吉良亲贞吃了一惊:“怎么,要把幡多郡交给我吗?”
  “吾川郡总归是本家的旧领啊!”我微微一笑,“等到景太郎元服,我准备把吾川郡作为直领,和土佐国一起交给他。到时候,国内的事情,就要麻烦你多多费心了。”
  “把土佐国……”吉良亲贞听出了我的言外之意。
  “不错,”我叹息了一声,“元亲殿下是非常固执的人,从上次会晤的情形来看,是不会降服的了……听说阿蔚已经有了身孕,我希望是个男孩。”
  “是。”吉良亲贞低了低头,“那么海部郡……”
  “海部郡先放在长宗我部家。合适的时候,这就是我现成的出阵名份,”我认真的看着吉良亲贞,“元亲殿下肯定不甘心被我们压倒,所以,你作为一条家的军代,在警戒伊予的同时,也要留心东面的动静。”
  “我明白了。”吉良亲贞点了点头。
※※※
  年末的时候,我和细川真之、香川之景、前田利家、佐胁良之、生驹家长前往京都,准备向信长敬贺新年。和几个月前相比,畿内的情形好转了许多,虽然大和的筒井顺庆、松永久秀还在掐架,河内的三好义继、畠山昭高两方也不时发生点摩擦,但是山城国和南近江却完全安定了下来,一向一揆的声势也已经大不如前。能够达到这个成效,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比叡山的那场大火。虽然信长因此被本愿寺方面定为“佛敌”,但确实震慑了很多人,而且,闹了几个月,那些原先跟随本愿寺的豪族们大概开窍了一些,终于发现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信众闹起事来,荒废了农事,会严重影响他们领内的收成。
  但是山城国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信长和义昭却是暗战不断。信长火烧比叡山时,特地命兼带两家的明智光秀担任总大将,逼迫他作出选择。光秀已经四十多岁了,按照“人生五十年”的说法,已经是时日无多,面对这个难得的机会,他终于接受了任命,彻底投向了织田家。事后,他以此功劳受封滋贺郡五万石,由临时的郡代转为正式的郡司,成为家中又一位方面重臣。
  失去了明智光秀,足利义昭从滋贺郡三井寺找到了一个名叫暹庆的和尚,启用他代替明智光秀,担任山城半国守护代之职。这个暹庆和尚,是山冈景隆的弟弟,还俗后改名山冈景友。足利义昭找他,一是看中了他的能力,二是看中了他的出身。三井寺是天台寺门宗总本山,从南北朝时期起就一直支持室町幕府,并且受幕府的保护;山冈家则世代担任六角家在滋贺、栗太两郡的代官,在南近江西部极有影响,山冈景友担任了山城半国守护代,再加上将军的支持,可以对明智光秀、佐久间信盛配下的豪族形成一定的牵制。
  除此以外,义昭还积极的拉拢公家和佛门。关白二条晴良的第三子今年出家,立刻被义昭收为犹子,并且赐予了偏讳。此人就是后来担任东寺长者、大僧正,统领整个真言宗和全日本佛门的义演和尚。
  作为对应,信长捧出了长期作为傀儡的天皇。他命令村井贞胜和朝山日乘重新翻修了皇宫和京都街道,向世人展示皇室的威严,隐隐提醒着人们,将军的权威并非至高无上的,在义昭之上,还有天皇的存在。另外,他还为臣服于自己的诸大名在京都建造官邸,以方便他们觐见天皇和他本人。
  细川真之作为下屋形阿波细川家家主,宅邸自然是不差,位置既好,规模也十分可观。他热心的邀请我住下,盛情难却,我就答应了下来——其实,按照我和小夏的想法,倒是宁愿住到四条祗园街的,那里有津屋的分部。
  晚间的酒宴,我感觉两个人冷清了点,特地邀请了担任京都奉行的塙直政。他和我的渊源很深,先是接替我担任丹羽长秀的副役,然后又接替我担任津岛奉行,并且在北伊势协助过我一段时间,也曾经并肩作战过两次。之所以邀请他,一是为了叙旧,二是替细川真之引见,顺便了解一下京都的近况。
  塙直政很给面子,一接到我的邀请,就立刻从奉行所赶了过来。三个人在厅中各据一方,一起酌酒赏雪。细川真之作为主人坐在内里,我和塙直政分坐两旁,把酒食围在中间。
  看着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塙直政叫过侍从,令他把门前庭院里的石灯笼点上,然后在灯光周围布置了几盆朱砂根。片刻之后,橘红色的烛光亮了起来,映照着周围的皑皑白雪,显得格外的温馨,而雪中朱砂根结着的聚伞状鲜红果实,又让人心中莫名的生出一股暖意。
  “倒是有些意思!”我赞叹道,“在京都一年多,看来是沾上了不少的雅致啊!”
  “这样的美景,我确实从来没有见过。能够有这番心裁,塙直政殿下确实是一位雅人。”细川真之愉快的欣赏着院中的雪景,也赞叹了一句。
  “不过是一点技法而已,”塙直政谦逊的笑了笑,“要和公卿交往,有些事情不能不了解一些,可当不得下屋形殿谬赞。”
  “胜瑞城几乎不会下雪,难怪真之殿下会觉得新奇,”我对细川真之表示理解,“我的三重城和洲本城也看不到雪景,有时候想起来,免不了觉得有点遗憾。”
  “要看雪景很简单,来京都就行了啊!从十一月一直到正月份,绝对够你看的。”塙直政说。
  “这恐怕不行,虽然三好家已经降伏了,四国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笑着摇了摇头。
  “是这样吗?”塙直政随意的应了一句。
  “对了,主公来京都有一阵了吧?住在什么地方?明天我和真之殿下,还有讃岐的香川殿下要去拜见。”我向他问道。
  “主公一直住在本能寺。”塙直政回答。
  “什么!”我忍不住叫了一声。
  塙直政奇怪的望着我:“这有什么不妥吗?”
  “没有,没有,真是太妥当了。”我连连点头。
  这倒不是乱说,本能寺是法华宗本门流的总本山,地位极为崇高,当代住持日承上人(不是朝山日乘),乃是伏见宫邦高亲王之子,身份极为高贵,他入寺之后,大力营造殿室,建起了三十余所子院,使本能寺成为京都屈指可数的大寺。而信长信仰的宗派,正是法华宗本门流,在织田家的军旗上,除了三枚永乐钱外,最上端还有一条小飘带,上面写的就是“南无妙法莲华经”。
  信长选择住在本能寺,既合于他的信仰,也合于他的身份。
  另外,应仁之乱后,京都町众也大多信奉了法华宗,并且和一向宗、比叡山起了许多冲突。三好长庆之父三好元长,是法华宗的保护人,结果让六万一向宗信众包围在法华宗显本寺,被迫切腹自杀;两年之后,到了天文元年,法华宗信徒蜂起,会同六角家烧掉了京都的山科本愿寺。这所寺院,是一向宗的第一座总本山,是莲如上人依靠十三个儿子、十四个女儿编织关系网,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它被法华宗烧掉,使一向宗在京都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证如上人被迫离开京都,在大坂建立了石山本愿寺,作为一向宗新的总本山。
  这段历史,或许是信长把这里作为住处的另一主因。他希望能够援引成例,再次打倒一向宗,废掉石山本愿寺。
  可是,他应该注意到,烧掉山科本愿寺后,本能寺也没讨到好去,被比叡山延历寺联系东寺、三井寺、兴福寺等一起讨伐,同样烧得七零八落,比应仁之乱时还要悲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啊……
  酒宴结束之后,我主动把塙直政送到门外,小声问他:“听你话中的意思,主公似乎有意把我召回畿内?”
  “什么都瞒不过你啊。”塙直政笑着叹了口气。
  “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追问道,“是主公想让我负责畿内的事情吗?”
  “这倒不是。”塙直政摇了摇头,“其实,主公是想渐渐迁到畿内来,把尾张、美浓让给奇妙丸少主。”
  “原来是这样。”我点了点头,奇妙丸今年就要满十五岁,已经到了正式元服的年龄。
  “所以,主公希望今年能够平定畿内,把政务整理一番。长秀殿下明白了主公的意思,就推荐你和他一起负责这些事情,主公没有表态,但似乎有同意的迹象。”塙直政回答说。
  “可是,四国的事情还没有完成……”我皱起了眉头。
  “宣景殿下,”塙直政忽然郑重了脸色,“在下作为多年的同僚,有几句话对宣景殿下说。”
  “请讲。”我也敛容请教道。
  “宣景殿下的能力,本家的诸位都看在眼里。自从你负责四国事务,不到两年内就平定了阿波、淡路和讃岐三国,这样的战绩,家中无人不佩服。可是,如今本家的重点在东面,朝仓和浅井两家依然和本家作对。还有武田家,也似乎不那么安分,两个月前北条左京大夫氏康去世,武田、北条两家马上就达成了同盟,似乎是在为西向进攻作准备,然后主公派人向武田家提起少主和松姬公主的婚约,武田家的表现也不如以往那么热情。”
  “也就是说,主公希望我在西边收缩一下?”我斟酌着问道,同时却在心里想,或许还有让我收敛一下锋芒的用意。
  “差不多是这样,”塙直政点了点头,“几个月前,毛利治部少辅元就去世,主公特地派人前往吉田郡山城吊唁,这是结好毛利家的意思……现在的情势,主公显然不愿两家之间起什么冲突。”
第一百五十五章
三国演义(下)
  新年宴会过后,信长单独召见我,详细询问了四国的事情。他虽然没有提出把我调回畿内,但是却让我近期对毛利家保持克制。这样的态度,结合塙直政之前的话,把我调离四国战线、召回中枢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香川之景随后也单独晋见,并拜领了信长的偏讳,改名香川信景,重新获得西讃岐守护代的役职。
  公平来说,信长的考虑十分周全。近些年来,家中一直征伐不断,控制的区域越来越大,家中尾张时代的老臣们,大多立下功劳,派驻到了各个地方。到了现在,奉行派的诸人,我、丹羽长秀、村井贞胜、塙直政、羽良秀吉等,都离开了信长的身边另有任用,只留下堀秀政、菅屋长赖、矢部家定、长谷川秀一等侧近。他们能够担任中介、接待等工作,大政方面却无力承担,唯一得力的,就是信长的右笔武井夕庵,与毛利、武田等家的外交,都是由他出面。
  但是,在领地不断扩展的同时,却没有进行系统的治理,如今尾张是一套、美浓是一套,京都又是一套,伊势国大多在向我学习,近江的柴田胜家、佐久间信盛依然维持着六角家时的原状……领内的政治,确实需要详细的整理一下了。
  可是,这个时候,我才刚刚平定了讃岐,虽然得到了各豪族的拥戴,但是我并没有什么名份,如果离开时间长了,影响力肯定要衰退一些。
  在离开四国之前,我现在必须做点什么。
  回到洲本城,我对本家的领地治理结构和军力配置进行了调整。秀景被任命为淡路岛和小豆岛代官,驻于洲本城二之丸,负责两岛和濑户内海的事务,领津岛备和淡路国众,其中小豆岛由曾经勘定淡路国的浅野长政进行开发,岩松经定和二见光成分别驻于两岛,各领两千五百和一千五百水军;景次郎被任命为三重、朝明两郡十万石代官,由竹中重治、山内一丰代理政务,军务由井伊直虎负责,领新建的朝明备和前野长康的海援队;景太郎迁到讃岐鹈足郡,任圣通寺城城主,由本多正信、藤堂高虎负责鹈足、山田两郡三万五千石,蒲生赋秀带领三重备驻守宇多津;吾川、高冈两郡四万石(实高)依然是吉良亲贞,辅以胜贺野元信、叶山安之丞、秋山明义,并且派蜂须贺正胜领蟹江备支援;淡路备交给前田利家、佐胁良之、生驹家长三人,作为他们军力的补充,负责支援细川真之;熊野地方维持不变,由安宅信康、三鬼定隆负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4/2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