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利坚纵享人生(校对)第4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3/1290

  他之所以这么说也是因为有先例可循的,早在3年前,当时奥巴马成功连任,按理说美国媒体的头条位置本该是留给才连任三天的奥巴马,结果,却毫无征兆地被大卫·彼得雷乌斯所占据,原因是这位中情局老大因绯闻事件下台。
  而能把CIA局长搞下台的只有死对头FBI。
  本来,彼得雷乌斯将军的前途无量,被作为重要后备力量培养,而且作为普林斯顿大学公共关系博士、四星上将,曾为美国收拾了伊拉克和阿富汗这两大难题、历任美国中央司令部司令、驻阿美军司令及中情局局长,他在美国军政两届都有着良好的口碑,未来很有可能走上竞选议员的道路。
  只是,这一切都在其被调查出有婚外情后戛然而止,当然这本身也不是一个大问题,美国人从上到下就没有几个没出过轨的,男女都一样,只是当一个人错误被无限放大,那就是不可饶恕的。
  最先调查彼得雷乌斯的是一名FBI特工,名叫弗雷德里克汉弗莱斯,他也因这件事而声名大噪,他是受了朋友吉尔凯利的委托。
  吉尔·凯利是社交名媛,一连收到数封匿名威胁邮件,邮件的内容是让她“远离彼得雷乌斯”,而发邮件者,经调查,正是彼得雷乌斯的婚外情女主角保拉·布罗德韦尔。
  随后,在调查过程中,一系列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浮出水面,最终,上演了一场FBI小特工扳倒了CIA大局长的火爆真人秀,可是着实惊呆了吃瓜群众的下巴。
  对于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几乎所有有资格接触到更多信息的人都知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过程中列举的证据、办案逻辑等都非常可以,所有大家断定背后一定另有内情。
  不然一个普普通通的FBI小探员,有什么资格调动资源来调查CIA老大?
  就连洛杉矶街头的流浪汉都知道FBI和CIA这两大看门犬之间的矛盾有多深,几十年来,两家机构之间的摩擦曾多次衍变为内斗,某些时候,甚至一度危及到了美国的安全。
  种种的恩怨延续到今天,别说搞掉一任局长了,恨不得把对方狠狠的踩在脚下当狗,是两家唯一的共同点。
  其实,在众多关于间谍和特工的好莱坞大片中,FBI和CIA给人的印象都是既高深又神秘,监视、窃听、侦查、追踪,电影里的特工好像个个都反应灵敏、无所不能,他们的工作都是秘密展开,永远藏在暗处,只是在有了结果给媒体曝光后,事情的原委才为人所知。
  美国的一本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中有这么一句话,说:男人偏理性具体、女人偏自由抽象,因此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
  而在杨橙看来,FBI特工就像是来自火星的男人,他们喜欢具体理性,不喜欢抽象和想象,追求可量化的东西,对于FBI,成功的标准是通过逮捕一个人、破获一个案件、发起一个诉讼来衡量。
  与其相反,CIA成员更像来自金星的女人,他们追求自由,即使有管制也很少遵守,注重灵活发展和培养长期的情报关系,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对情报预测的准确性。
  FBI招募特工的要求,是看重规则,要求没有犯罪记录,要通过各种测验,包括背景测验、体能测验和测谎测验,特工多来自美国各州执法机构的顶尖人才、军人和高等学府的尖子,其使命是把坏人抓进监狱;而要想加入CIA,条件要低了不少,除了年满18岁,有个大学文凭,会说外语之外,不需要过太多测验门槛,他们主要是帮美国政府的领导们更好更快地了解其他国家对美国都实施了或即将要实施哪些威胁,当然,搞阴谋什么的他们也是一把好手。
  这也就造成了两家的探员在工作时碰到一块经常闹矛盾,因为他们都不是同一类人,这导致交流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更形象一点地说,FBI必须通过执行法律来完成任务,而CIA为了完成任务会不择手段,经常违反法律制度来办事,只追求结果不在乎过程,这让刻板保守的FBI怎能接受?
  两家机构巨大的差异和使命吸引了两类不同的人才加入,他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制造出两种不同的制度文化,而文化上的冲突才是本质。
  FBI破获案件的思路,必须是基于合理的根据,不能仅仅是怀疑和猜测,FBI要的是一个明确的可供查证的线索;但是对于CIA,怀疑和猜测却是他们工作持续进行的“燃料”,相对于单个事实,CIA更注重多个事实之间的联系,他们把收集起来的情报碎片加以整合,以构想出事情的整个图景。
  CIA成员很注重保护他们的“线人”,因为这些“线人”手里掌握着重要的情报,CIA的很多官员都认为有责任使自己的线人免遭迫害,以至于很容易陷入一种偏执状态——除了“线人”,他们不会跟任何本机构之外的人透露情报,因为,情报的性质与新闻恰恰相反,它要求知道的人越少越可靠安全,这也就是CIA和FBI情报沟通不畅的最初原因。
  众所周知的“911事件”,往前推3年,也就是1998年的时候,CIA曾提供给FBI一条情报,然而,这条情报却被淹没在FBI众多的文件中。
  这条情报的内容,正是一伙阿拉伯恐怖分子有可能正计划操纵一架装满炸药的飞机穿过美国的地标建筑物。
  当时FBI搁置情报的理由是:这份情报既没有能支持这项恐怖计划的证据,也没有任何实地调查,更没有获得的来源及途径。
  对于CIA来说,提供这些证据内容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这会危及CIA持续获得情报的能力。
  但是对于FBI,一个没有可查证的消息来源,仅仅是模糊的预测,是毫无用处的。
  两机构巨大的制度文化差异由此充分体现出来,毫无疑问,这次情报沟通不畅应该为没能阻止“911事件”的发生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自“911事件”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巨大伤害以后,为了保护美国不再受恐怖袭击的共同使命迫使两机构尝试合作,美国国会也多次呼吁改革情报机构。
  但是,这两个机构的制度文化如此不同致使合作至今为止都难有进展。
  美国历史上,由于FBI和CIA的制度文化冲突导致的恶性事件,除了2001年的“9·11”,还有2个比较典型。
  一个就是肯尼迪遇刺事件,因为CIA方面贬低FBI的情报来源。
  美国的一些历史学家认为,FBI和CIA之间的“联络问题”造成了1963年肯尼迪的遇刺,事后对于事件真相的调查更是由于两者之间的内斗而毫无结果。
  这起事件的聚焦点,在前苏联叛逃特工尤里诺申科身上,FBI和CIA就此人是否忠诚发生冲突。
  诺申科称,刺杀肯尼迪的凶手李奥斯瓦尔德曾受克格勃的监视,但克格勃从未试图招募他,这一问题很关键,因为克格勃同奥斯瓦尔德的交往可能暗示前苏联卷入刺杀事件。
  这时,FBI控制着的代号“费多拉”的叛逃人员证实了诺申科的说法,但复杂的是:“费多拉”最终被视为是为前苏联工作的双料间谍,而且CIA进行的两次测谎都证明诺申科在奥斯瓦尔德一事上撒谎。
  由此,FBI和CIA产生了判断的不一致,FBI认为诺申科说的是真话,而CIA确信他通过撒谎来保护莫斯科。
  到了1970年,FBI和CIA又通过从不同途径获得的人证来证实各自的判断,当冲突达到顶峰时,FBI当时的局长也是创立人胡佛打电话给尼克松总统,问他如何看待FBI提供的报告,尼克松答说从未收到过报告。
  胡佛这才发现,CIA反间谍处竟然宣称那是假情报,扣下了它们,胡佛极其愤怒,要知道,一直以来,CIA都在贬低整个FBI的情报来源,却没想到在这件事上全盘推翻。
  这也是两家机构彻底撕破脸的开端,自这件事以后,两家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互相搞一搞对方的带头大哥,那都是家常便饭。
  理查德·德斌能够理解杨橙的疑惑,事实也是如此,科米确实想给CIA下绊子,这次CIA自己的情报人员搞出的大乌龙,他要是不抓住机会,以后也就没法自称胡佛先是的子弟了。
第867章
看门犬的斗争(二)
  在肯尼迪遇刺案被CIA搞了一把的FBI,沉寂两年之后,向CIA发难。
  1972年,著名的“水门事件”爆发,尼克松总统试图阻止FBI对该事件进行深入调查,但遭到严厉拒绝,这时紧张气氛也笼罩着中情局,因为白宫内部的一位顾问告诉中情局,闯入水门大厦的人中,多数与中情局有瓜葛。
  为了脱开干系,时任中情局局长赫尔姆斯指示全局上下,不要主动向外面透露任何信息,无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中情局都没有义务向FBI提供这类情报。
  此时FBI的精神领袖胡佛先生已经去世,FBI的代理局长、胡佛的门生格雷直接找上门,询问闯入水门是否是中情局的某项行动计划,赫尔姆斯自然一概否认。
  尼克松总统方面得知FBI怀疑中情局后,建议借助中情局的力量,用“国家安全”的名义去阻止FBI,赫尔姆斯不想违背白宫的指示,又不愿承担责任背黑锅,于是告诉副手,暗地里提醒格雷注意两局达成的分工协议,根据协议,如果调查涉及中情局的人,请他们打个招呼。
  FBI不久便表示不能继续信守协议,除非对方正式发函,但精明的赫尔姆斯不愿意留下白纸黑字的证据。
  于是格雷直接打电话到白宫,话里话外暗示总统先生,您的下属正在利用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并在中情局对联邦调查局想调查的人表示关切或不关切问题上制造混乱,尼克松也很无奈,只能大义凛然的让FBI继续大胆地进行调查吧。
  后来“水门事件”真相大白,尼克松下台,中情局被指为成为一党一人的工具。
  那时的赫尔姆斯已是驻伊朗大使,他不断飞回华盛顿作证。
  他不承认有罪,并信守不透露中情局秘密的誓言,被称为“守口如瓶的人”。
  但最后迫于强大的压力,他依然被指控犯有伪证罪而判处缓期徒刑两年,罚款2000美元,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羞辱。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内部分别出现的间谍案,都是相互搞出的事情,进一步恶化了双方的关系,致使联络出现问题,最终导致“911事件”的情报失误。
  至今,中情局人员仍然被联邦调查局视为知识分子、喝着葡萄酒、抽着烟斗、有时很冷淡的人,而反过来,中情局则将联邦调查局人员看成抽雪茄、喝啤酒、只会敲门的警察,但为了共同利益——国家安全,双方又不得不面和心不和的展开一项项合作,稍微平淡点闲下来,就琢磨着给对方找麻烦。
  这不科米忙完了希拉里的邮件门事件,腾出手来准备给CIA使坏了。
  ……
  闲话说的有点多,书归正题
  理查德·德斌犹豫再三,终于还是给了卡里一个机会:“这样吧,我明天上午要去胡佛大厦附近的一处写字楼参加活动,让卡里在那里等我,我会抽出10分钟时间听他汇报。”
  杨橙知道,理查德·德斌不想让自己参与的太深,有些事情了解的越多越危险,尤其是这种涉及情报的工作,知道的越少越好。
  “我这就通知他。”
  说完就要挂电话,理查德却突然叫住杨橙:“等一下,还有个事情我觉得有必要通知你,希拉里想要通过你来收拢一批华裔或亚裔留学生加入到她竞选办公室的地方团队中。
  你也知道这份工作的意义,她大概需要80-100名实习生,分布到全国各地,这对你提高在华裔群体中的名声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杨橙皱了皱眉头,加入到政治竞选团队,在美国大学中,对于那些即将毕业正在找实习工作的学生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验,不仅能够让你学习组织各种活动,了解政治运作,和本地社区更好互动,同时还能结交朋友,而且和其他在第一线的助选人员一起,为这个国家选出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做出重大的贡献,这份工作意义非凡,只要放出风去,相信会有很多学生投来OFFER。
  其实自古以来,民主党方面就非常欢迎少数族裔或者外国学生参与到他们的活动。
  相比之下,共和党就要冷漠的多,他们的态度通常是“你明明是个外国学生,为啥对我们国家的政治感兴趣”,敷衍和冷漠是常态,这也造成了在美少数族裔对共和党的负面感受。
  但杨橙不得不多考虑一层,希拉里此举一是借助自己的身份,找到愿意为她效劳的少数族裔人才,壮大自己的可用之人;二是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亲民形象——我是个包容性很强的总统候选人,拥有选票的少数群众们都来看看,只有选我你们才有好日子过
  反正就是为自己打广告立人设,都是为了拉选票做准备。
  但这些事情她明明可以自己做到,为什么要通过自己呢?加深希拉里在自己身上的烙印?有可能!
  如理查德·德斌所说,此举确实能够壮大自己在华人群体中间的名声,毕竟是为自己族裔的年轻后代谋福利。
  想到这,好像就没什么可犹豫的了:“我知道了,我会尽快统计出一个名单交给希拉里。”
  “嗯,抽空来一趟华盛顿吧,她要亲自跟你谈谈。”
  又要亲自谈?不会逼着自己站队吧,杨橙心里嘀咕着。
  “好吧,不过得等我的限制被解除之后。”
  理查德失笑:“这不是问题,卡里肯定会帮你解决的。”
  杨橙撇了撇嘴,什么都让你说了,他还玩个屁。
  试探的问道:“她找我有什么事?”
  “不清楚,应该是希望你加大对她的宣传力度吧。”理查德模棱两可的说道。
  宣传?希拉里还嫌宣传力度不够?太贪心了吧,难道她还妄想包下全美的媒体替她打广告?
  肯定没那么简单,不然没必要让自己去华府面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3/12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