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老子是皇帝(校对)第2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94/2534

  以现在大宋的情况,医疗配备等等,以后大宋百姓的寿命只会越来越长。
  因为有许多以前不太那么容易医治,却很可能让人死亡的病得到了解决。
  这其中大部分都是百草谷那些神医们的功劳。
  她们在赵洞庭的劝说开导之下,将很多百草谷的医术都无私奉献了出来。
  再加上赵洞庭还推广有医科等等,这让大宋的医疗力量较之以前不知道强了多少。
  有些病以前不是不能治,只是会医术的人太少了而已。太多人,都选择敝帚自珍。
  这是这个年代太多人的老毛病了。
  马老爷不过是有些风寒,再加上身子积弱,才导致这样卧床的。
  风寒,赵洞庭还是会治的。
  他当即让那老仆拿进来纸笔,开了一副药方。
  然后又给马老爷输送了一番内气。
  马老爷顿时感觉清爽许多,竟是这就能够起床了。
  大感神奇之余,他连忙起床带着赵洞庭去了会客室。
  见到图兰朵、乐舞、岳玥三女,知道她们的身份以后,又正儿八经的施礼。
  他的妻子知道赵洞庭几人的身份,也是惊讶到不行。
  谁都很难想象当今皇上竟然会突然到家里来做客的。
  在会客室里,赵洞庭几人品着茶。
  赵洞庭对马老爷道:“不知道你对于这利州西路的教育有何看法?”
  利州西路原本就是属于大宋的地盘。
  不过在大宋小朝廷失势时,利州西路的大军并没有什么动静。或许是因为觉得小朝廷已经失势,完全没有再做挣扎的必要。又或许是别的缘故。
  其后,顺理成章被元朝接收。
  在赵洞庭渐渐崛起时,利州西路却又投入西夏的怀抱。
  直到赵洞庭又从西夏手中把利州西路给拿过来,利州西路才算重回大宋怀抱。
  所以这十数年时间以来,利州西路是有数度易主的。
  这导致利州西路的发展也是颇有挫折。至今,都仍然是属于大宋的贫困地区。
  甚至还有元朝的余毒。
  马老爷对于赵洞庭的问题回答得很简练,“地广、人稀、路难,利州西路教育难以成形。”
  看样子他显然是有思考过这个问题的。
  赵洞庭轻轻点头,“确实啊……”
  利州西路地广人稀,土地贫瘠这是多年的老毛病了。
  在这样的地方要普及教育,显然要比那些百姓集中的地方困难许多。
  因为总不能每个村落都设个学堂。
  那样才有几个学生?
  利州西路又上哪去找这样的师资力量?
  将学堂设置在哪里也同样是个难题。
  有的村落近,有的村落远。那些偏远村落的孩子要上学无疑就会要困难许多。
  甚至有些更偏远的村子,在不单独设置学堂的情况下,很可能都不能上学。
  而教育,无疑是一个地方发展的重中之重。
  赵洞庭沉吟半晌,又问道:“那你可有什么见解?”
  马老爷有些讪讪的样子,“我不过是一介草民,哪敢在皇上面前胡言乱语。”
  赵洞庭笑道:“你就当我是朋友,咱们随便商量商量嘛!”
  马老爷果然和以前截然不同了,不再像是个商人,愈发像是个隐士。
  学问果然是能改变人的。
  马老爷跑到这来做教书先生,肯定也是在学问上下了苦功的。
  听赵洞庭这么说,他才又道:“那草民就斗胆了。草民以为,利州西路之所以如此贫穷全是因为土地贫瘠、百姓分散所致。他们三五而居,只为能开垦更多的土地以用于有足够的收成填饱肚子。要改变利州西路的教育情况,首先得解决他们的果腹问题。若是大家都聚居到一块儿还能吃饱饭,那应该有很多人是愿意搬离故土的。而只要他们集中起来,再开办学堂就容易得多了。”
  赵洞庭不禁又点点头,没想到马老爷还有这样的见解。
  这和他想到一块儿去了。
  这就是城市化嘛!
  不过要想城市化的确是不容易的事情。
  大多数百姓这一辈都在耕种劳作,也不会别的求生技能。让他们住进城里,根本难以维持生活。
  除非是工业化、机械化发展起来。
  问题似乎又回到原点。
第2271章
沔州遇事
  工业化、机械化的发展,需要蒸汽机的推进才行。
  而且必须要蒸汽机的运用到达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在这利州西路实现城市化。
  因为城市化的实现,往往是以工业为主体的。
  必须要有足够的工作岗位,才能够将这些百姓聚集到城市里面。
  大宋有许多城市人口众多,但真正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却并不密集,为什么?
  不是因为城市里容不下这么多人,而是城市里养不活这么多人。
  生产力桎梏了整个大宋社会的发展。
  赵洞庭逐渐苦笑起来,“可要解决他们在城市里吃饱饭的问题,才是最困难的啊……”
  马老爷在这上面显然也难有什么见解了。
  两人沉默。
  过些时候,赵洞庭的眼睛却是猛地一亮。
  他忽然想到个法子。
  城市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但却也不是没有折中的方法。
  他想到前世的那种安置房、安置小区。
  前世有很多住宅被征收的人都被集中到安置小区里面居住。虽然他们没有了土地,但是他们却是从原本零零散散的乡村给汇聚到了一块。
  以现在利州西路的情况,要种地的地方很难吗?
  只需要在安置小区周围大面积开垦荒地就行了。
  一个安置小区若是能安置数百上千户人家,那完全可以配置个学堂了。
  小区化!
  再配备以医署等等设施,完全可以打造出类似于后世的小区型生态圈。
  这完全能够解决利州西路地广人稀的问题。
  而且只要把他们集中起来,也大大有利于官府的管理。
  就拿那些查户籍的官员小吏来说,便不需要再跑断腿了。
  至于土地耕种的问题,则只要选择相对肥沃的地方。再由朝廷派遣下来专家普及农耕技巧,哪怕是利州西路这样的贫瘠地方,吃饭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只是不知道要在利州西路设置多少个安置区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94/253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