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7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9/779

  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五世(1907-1950)亲自去美国拜访并游说袁先生,他才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以推翻《排华法案》的功绩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袁燕倏先生也是历史上至今为止唯一一位在一届同时获得两个不同项目的诺贝尔奖的人。
  袁氏庄园经常往来的客人不但包括好莱坞当地一干影视圈人士,还有作家、诗人、画家、建筑家等等文艺界人士。
  当然他的经济学同行们也经常聚集在洛杉矶,以至于经济学圈子里面戏称为「洛杉矶学派」,也被叫做「反凯恩斯学派」。
  其实这个学派里面的学者并没有什么共同主张,除了一点,那就是反对凯恩斯主义。
  在二战之前全球许多知名科学家也来到此地。爱因斯坦先生就把袁氏庄园作为自己的度假地,他和袁先生一开始接触的时候确实有些不愉快,不过后来还是成了好朋友。
  这位物理学大师和另一位大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一样,实际上当时科学界绝大部分人都是袁先生写的科幻小说的狂热粉丝。
  在《金羊毛》问世后不久,三位德国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1925年诺奖得主)、奥托·哈恩(纳粹核弹负责人,4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爱因斯坦几乎同时把这本书翻译成了德文。
  而后这三位为了谁的译本能成为官方正式版本争吵不休,官司就打到了袁先生面前。
  最后袁燕倏先生亲自翻译一个德文版本才平息这场纷争,历史上称之为「三版之争」。
  非常有意思的是,很有一些好莱坞女星们借着这个场所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因此袁燕倏经常自称他的沙龙是智慧和美貌的相亲会。
  实际上,这倒是变相提高了电影业和电影明星的社会地位。
  接到他的邀请,初出茅庐的钱学森自然是倍感荣幸并欣然前往,袁燕倏先生也相当热情接待了这位同胞后进。
  两位差了十几岁的大同乡迅速地成为了至交好友(1)。
  很多历史证据表明,袁燕倏先生很有可能是一位特异功能者。其中最著名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袁氏读心术」。
  袁先生经常在他的客人面前表演这个「魔术」。他的一位客人在密室或者提早准备在纸上写下一些文字,然后密封在信封里面。
  袁先生只要摸一下信封就能知道纸上写着什么,不论这位客人是用何种文字甚至密码写的,只要这种文字和密码在历史上出现过就行。
  美国魔术师协会悬赏一百万美元给「袁氏读心术」的完全破解者。
  可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人能完美地复制这个「魔术」,领到这笔高额赏金。
  那么钱学森是否真的见识到了袁先生的「不凡之处」呢?
  实际上,有证据表明钱学森实际上是袁燕倏先生创办的SCP基金会的一员……
  ——节选自《钱学森人体科学研究之研究》
  注释:
  (1)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原籍杭州。也是大江浙沪包邮帝国国民。
第二章
袁燕倏和现代音乐剧研究
  在黄金时代及其后的半个多世纪,袁燕倏先生在美国乃至世界音乐坛上可谓是风云人物,其创作的音乐剧曾风靡整个世界,在欧洲袁燕倏先生被认为是时代的舒伯特,是这个时代音乐剧创作的象征标志。
  袁燕倏先生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剧,其代表作《猫》、《歌剧魅影》、《芝加哥》和《悲惨世界》一同被认为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剧,其中的经典曲目更是广为传唱。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摇滚乐和电视普及之前,音乐剧一直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和演艺形式。以至于有人说,当时的美国人对袁燕倏大师音乐剧的兴奋和拥护“就像当年米兰人等待普契尼的新歌剧,或维也纳人等待勃拉姆斯的新作交响曲一般”。
  一、袁大师与《猫》
  1925年袁燕倏博士的《猫》虽不是世界上第一出音乐剧,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开启了音乐剧的黄金时代。
  袁燕倏先生1894年出生于中国江苏无锡,从小在热爱中国古典歌剧的父亲袁老先生(纳了一个唱戏的小老婆)、高深中国古典音乐修养的母亲顾女士和外祖父的家族音乐氛围熏陶下,袁燕倏先生早早拥有了过人的音乐才华和天赋。他的表弟顾毓琇先生曾任国立音乐院(今中央音乐学院的前身)的首任院长、国立交响乐团团长、国立礼乐馆馆长,日本音乐界称之为“中国古典音乐泰斗”。
  在NYU求学期间,袁燕倏先生通过好友尤里安·钱德勒认识了他音乐剧创作生涯最为重要的一位搭档朱莉·罗杰斯·钱德勒。这位出身纽约音乐世家,毕业于曼哈顿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和配乐大师,曾经担任过《十二人》、《饥荒孤女》、《战争瘾君子》等众多电影作品的音乐制作。
  音乐剧《猫》是袁燕倏先生根据自己1923年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诗集《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擅长装扮的老猫经)改编而成的。
  魅力猫格里泽贝拉(Grizabella)的故事给了袁燕倏先生巨大的创作灵感,但是他的创作意向却遭到了大多数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人们认为由没有剧情的诗集改编的音乐剧本会带来致命的错误。
  毕竟,一部由儿童诗集改编的作品是难以支撑起满足观众口味的戏剧情节的。可是袁燕倏先生的态度却非常坚定,他认为这部音乐剧可以摆脱剧情对音乐剧的束缚,依靠音乐就足以营造打动观众的气氛。
  事实证明袁燕倏先生无愧于“大师中的大师”的称号。他的作品虽然不能满足每个人的审美要求,但它们的观众及票房成绩对他的成功给予了有力的证明,人们常用“天才”、“奇才”甚至“鬼才”来形容这个人。
  就这样,袁燕倏先生和朱莉·钱德勒女士共同成就了一部已在全球演出了一万余场,在世界范围内已拥有超过8000万观众,并以14种语言、超过40个版本、在全球300多个剧院演出过,创下百老汇音乐剧最“长寿”纪录的“世纪音乐剧”。值得一提的是,艾索尔·摩曼女士在扮演了“魅力猫”后便大红大紫,被称为音乐剧舞台上的“第一夫人”……
  二、袁大师与《歌剧魅影》
  关于音乐剧的创作,袁燕倏先生始终追求多元化与开放性。这在其多样性的音乐剧创作题材上显而易见,袁燕倏先生创作的音乐剧题材涉及广泛,包括爱情题材、童话题材、宗教题材、政治题材、悬疑惊险题材等。音乐剧《歌剧魅影》(又名《歌剧院的幽灵》)就是由袁燕倏先生根据法国作家加斯顿·勒鲁(GastonLeroux)1911年出版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
  故事讲述的是19世纪发生在巴黎歌剧院的一个充满恐怖、神秘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小说能够在当今社会家喻户晓,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袁燕倏先生的音乐剧《歌剧魅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有趣的是,这部最终成为勒鲁代表作的小说《剧院魅影》最初却少人问津,直到这个故事被搬上电影银幕,才被读者们从故纸堆里刨了出来。之后,根据它改编的电影和戏剧作品就层出不穷,共有20部之多。然而在所有改编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票房收益最好的,莫过于袁大师的音乐剧《剧院魅影》。
  早在1922年,美国好莱坞电影界巨头、梦工厂电影公司总裁丽莲·吉许偶然读到《歌剧魅影》,当即决定将它搬上银幕,并聘请因扮演《巴黎圣母院》中的钟楼怪人而走红的丑星朗·钱尼主演幽灵埃利克。这部默片于1925年上映,因其出色的剧情和视觉效果而大获成功。
  此前袁燕倏先生一直想要创作出带有歌剧元素的爱情故事,当他和“好朋友”丽莲·吉许观看完电影《剧院魅影》后,被电影中悲惨而浪漫的爱情故事深深的吸引,激发出创作灵感与激情,歌剧的旋律不断在他的脑海中涌现。
  事实上,袁燕倏先生对《剧院魅影》的兴趣并不是偶然的。从小说原作和电影的内容及音乐剧最后呈现出来的面貌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方面都能袁大师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
  首先,《剧院魅影》中克里斯汀对已故父亲的感情是袁燕倏先生对他母亲顾女士的一种隐射。和许多民国名人一样,袁燕倏先生对母亲的感情极其深厚,而母亲对音乐的喜爱也一直深深影响了袁燕倏先生的音乐创作。即使在自己已经享誉全球之时,袁燕倏先生仍然非常推崇母亲的音乐才华。
  其次,剧中幽灵与克里斯汀的关系有袁燕倏先生与他的“好朋友”、也是本剧首演时的克里斯汀的扮演者艾索尔·摩曼之间关系的影子。袁燕倏先生最初创作音乐剧的动机就是为歌喉动人的艾索尔寻找合适的题材和角色,好让她在音乐剧中一展才能——这就如幽灵一心帮助克里斯汀成为“第一女主角”一样。
  然而与《歌剧魅影》截然相反,艾索尔从来没有真正得到过袁燕倏先生全身心投入的感情。也正因为如此,两人的这段感情最终无疾而终,但幽灵与袁燕倏先生的待遇差距之大,让人不得不感慨“这真是一个看脸的世界”。
  此外,《歌剧魅影》中的剧场顶空悬挂大吊灯、迷宫般的结构复杂的剧院地下建筑,华丽的服饰,歌剧院高大的梯廊,地下水道和幽灵密室更添一层神秘色彩。为了追求舞台装置的逼真,袁燕倏先生甚至在小摩根先生的赞助下改建了整个剧场。整部剧中,几乎每分钟就换一次场景,一次比一次盛大,一次比一次华丽。也难怪音乐剧《歌剧魅影》最终成为美国黄金时代的标志之一……
  三、袁大师与《芝加哥》
  音乐剧《芝加哥》是袁燕倏先生从1924年两起真实的谋杀案中得到灵感。在那两起案件当中,犯有故意谋杀罪的两名妇女均被宣告无罪而释放。1926年,他的这个创意被第一次搬上了百老汇的舞台。
  20世纪初期的芝加哥,到处灯红酒绿,经济欣欣向荣,但繁华的表象下掩盖的却是人们内心的空虚和道德的缺失。这样一个荒谬的故事实际上嘲讽了美国社会的不公正和残酷的现实,特别是司法界和新闻界的腐败。
  《芝加哥》故事情节轻松、搞笑,以诙谐、游戏的态度反衬出严肃的主题,让观众在笑声中和感官享受中反思残酷的现实。一心梦想成为舞台明星的女主角罗克茜因为枪杀情夫而锒铛入狱。她在狱中使用各种手段,说服大律师比利帮她打官司。在比利的引导下,通过欺骗舆论,获得民众关注与同清,罗克茜不仅无罪释放,而且梦想成真。
  袁燕倏先生故意将黑白颠倒,用貌似赞美的口吻,把上个世纪20年代以“风城”芝加哥为代表的浮躁心态彻彻底底挖苦了一番。剧中有一句经典歌词,叫做“杀人可以是一门艺术”,那该剧的妙趣就可以归纳为“恬不知耻可以是一门艺术”。其中袁大师创作的“监狱探戈”、“操纵媒体”等歌舞片断至今仍然被模仿和致敬。
  在《芝加哥》中,俄罗斯裔女囚犯安娜是惟一无辜的人。但因为英语不太好,又花不起钱雇辩护律师,所以她成了惟一被处死的人。安娜的存在就是向世人昭示这是一个黑白颠倒、弱肉强食的世界。
  这部音乐剧中没有歌颂真善美,没有歌颂爱情,没有说教,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讲故事,只是把一出混乱的闹剧展现给观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诚实善良反而变得可笑,痛苦和不幸成了开玩笑的对象,人类的处境冷酷而荒谬。这正是袁燕倏先生一贯推崇的——“世界既是一场大荒谬、大玩笑,我亦唯有以荒谬和玩笑对待之。”
  但是在现实中,却是这个中国绅士救下了“安娜”,或者说是安娜斯塔西娅·尼古拉耶芙娜·罗曼诺娃女大公,俄罗斯帝国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与妻子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最小的女儿。
  自从罗曼诺夫王朝毁于革命后,多年来不断有人提起安娜塔西娅,也不断有人站出来宣布自己就是安娜塔西娅,但最后都被证明是假冒,直到袁燕倏先生将她救出囹圄。
  自此这位身世坎坷、经历传奇的沙俄公主重新出现在人们眼前。她戏剧性的复国之路,她与袁燕倏先生的好友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没退位的温莎公爵)传奇般的爱情故事也成为后世炙手可热的影视题材……
  四、袁大师与《悲惨世界》
  《悲惨世界》是袁燕倏博士1928年创作的一部音乐剧,改编自维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说。该剧于1928年在美国纽约百老汇首次公演,原本预计上演八周,结果延长加演,共演出了16周,因之后的场地时程已被预订才不得不下档。
  在故乡中国举办过一场盛大的葬礼,回到美国的袁大师为了与被他“绑架”的弟弟袁燕穆和好,专门创作了这部史诗型音乐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袁燕穆同志格外喜爱这部音乐剧,也是在他的一力支持下将该剧介绍引入中国。
  故事以1832年巴黎共和党人起义为背景,面对小说《悲惨世界》的长篇巨制,袁燕倏先生非常智慧的撷取了冉阿让和沙威长达十七年的道德较量、灵魂搏斗作为全剧的主线,并以这一主线串联起芳汀的“苦难命运”、珂赛特、爱潘妮与马吕斯的“爱情”、安灼拉为首的青年学生们为实现理想而发动的“起义”、德纳第夫妇丧失人性的“狗吃狗”行径等多条情节线索。
  评论家在评述音乐剧《悲惨世界》时,都冠之于“史诗”、“剧诗”等词语。该剧的创作者袁燕倏大师确实是充满诗意的去再现历史、叙述剧情。而且为了照顾当时刚刚来到美国的弟弟袁燕穆的语言能力,袁大师一直力求用最简洁质朴、通俗易懂的歌词创作。
  在音乐剧中,革命失败后,马吕斯在与昔日战友们高谈理想的地方,睹物追忆已经牺牲的战友时唱起《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人去楼空)之时,被袁大师从安纳波利斯海军军校“邀请”而来,怒气冲冲的袁燕穆先生也不禁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但是由于建国后文化宣传领域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倾错误,外国的文学作品,特别是现代和当代的作品,几乎一律被贬为腐朽、没落、颓废、反动的;对于古典的和近代的积极浪漫主义与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也几乎一律扣上人道主义的罪状。
  人道主义、人性是作为修正主义来批判的,认为是与马克思主义绝对不相容的。其权威代表是周扬,他在第三次文代会上所做的报告《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中,根本否定阶级性之外还有共同人性,否定人道主义的当代意义,称其为修正主义的谬论。
  《悲惨世界》等许多优秀作品因此被弃如敝履,直到那一阵春风扑面而来……
  ——节选自潘亚伦NYU本科毕业论文《袁燕倏与现代音乐剧研究》,文章有删减。
第三章
《赤月魔狩(1)》之一:Unechansonfidèle
本章副标题:不懂法文不要紧,答案最后揭晓。
  ……
  公元1921年10月10日,星期一下午。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阿登-香槟大区,阿登省,沙勒维尔-梅济耶尔区弗利兹县。
  “吁!”
  上了年纪的老车夫勒停了同样上了年纪的挽马,回头道:“先生们,到了!”
  “谢谢了,先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9/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