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7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55/779

  明仁斯基是托洛斯基的直属部下,专门负责红军内部肃间反谍的情报工作人员。他都是这个待遇了,其他人可想而知了啊。
  总之说一句话,好良言难劝该死的鬼。
  袁燕倏哈哈一笑终结了这个“敏感”话题,话锋一转地道:“我们说点别的吧。尤里,我要的东西你搞到了吗?”
  “嗯,我搞到了也带来了。”
  小钱德勒先生打开了自己随着带着皮箱,把里面的东西全都清空之后,打开了箱子内部的夹层……
  纵使我们袁大师一向视金钱如粪土,也不由得被眼前的珠光宝器闪了一下眼睛。
  布尔什维克从沙俄贵族和东正教会搞到不少好东西,据知情人说,克林姆林宫的地下室里珍宝堆积如山,这些珍宝中的一部分成了第三国际的经费。
  1922年3月,托洛茨基提出向外国出售国内珍宝,他坚信世界革命即将成功,成功后工人阶级将没收被剥削阶级买去的俄国珍宝,完璧归赵。
  有了这样的指示,毛子在国外设立了很多代售点,对赛里斯人比较熟悉的是哈尔滨的马迭尔宾馆。
  共产国际的“商务代表”们把珍宝藏在鞋底、箱底、箱帮、装果酱或蜂蜜的罐头盒里,偷偷地带往国外售卖。尤里·马林也是其中的一员。
  咦,那他怎么能脱离组织一个人跑到这里呢?
  嗨,毛子做事真的挺大条的,这些“商务代表”闹出了不少乌龙,很多无价之宝就这么消失了。
  袁燕倏拿起了一条钻石项链看了看,问道:“尤里,你能确认这是尼古拉二世一家人的遗物吗?”
  “正义阁下”点点头道:“我能。这些东西可是花了我不少力气呢。”
  “太好了!”
  袁大师把钻石项链扔回箱中,欣然道:“这样一来的话,我的计划就成功了一小半。”
  “愚者大人,请问你的计划是……”
  “秘密,正义阁下,现在还是个秘密。不过我想你很快就会知道的。因为到时候,全世界都会知道的。”
  注释:
  (1)笔者注:可在网上搜索《“第三国际”的一笔糊涂账》
第二百四十六章
万里江山是沧桑,百年疏狂最袁郞(十七)
  “鸿渐兄,你这个主人是到哪里去了啊?”
  “拙荆这不是快要生日了吗,我找了一个白俄珠宝商买了点礼物给她。”
  “我们的道可托袁果然是个多情种呢哈哈哈……”
  “哈哈哈……”
  我们袁大师装作没听出其中的讽刺也跟着笑了几声,接着便岔开话题问道:“你们在聊些什么呢?”
  胡适回道:“哦,我们正在说宣统大婚这件事情。”
  “我的朋友胡适之”有一个“他的朋友宣统帝”。
  而且他们就是在今年结识的。五月份刚在皇宫安装了电话的溥仪,心血来潮,翻看电话本,到处给人打电话。电话本上恰好有胡适家的电话号码。
  对于胡适,小皇帝并不陌生,他的洋老师庄士敦经常跟他提起白话文运动的领袖胡适,他的家中也有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于是,动了好奇心的溥仪想听听这个胡适“用什么调儿说话”,便拨通了胡适家的电话。
  这件事情在《我的前半生》和《胡适日记》都有记载。而且为此许多人都对胡适不满,你胡适既然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怎么能够去跟晚清皇帝交朋友呢?
  “和鸿渐先生齐名的鲁迅先生”当时倒是没有发表意见。不过在1931年,因为《申报》报导穿林北腿召见胡适让他很是不满,于是写了《知难行难》一文来讽刺胡适,其中旧事重提,也讲到了当年胡适见溥仪一事。
  文中写道:人们不知怎的先问他们怎样的称呼,博士曰:“他叫我先生,我叫他皇上。”
  其实他是借此讽刺穿林北腿和胡适见面,然而《申报》这篇报导是假新闻……这也算是一桩历史轶事吧。
  我们袁大师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所谓,因为他也觉得溥仪这个人很因吹斯听,见一见也无妨。
  巧合的是,宣统要在今年十二月一日举行大婚,离现在也不过只有一个多月了。
  “鸿渐,溥先生也想见见你,你有空跟我去宫里走一趟吗?”
  溥仪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字——溥浩然,所以胡适才称呼他为“溥先生”。
  听到“去宫里走一趟”这句话,我们的袁大师总觉得心里面有点不大舒服,因为这让他想起了穿越前某些坏人对他做的“人参公鸡”。
  但是呢,能免费进故宫参观,还不用和一大帮子游客挤来挤去,这对他又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这个么……再说吧。”
  民国十一年,十月八日,星期天。
  帝都,紫禁城。
  “这位便是道可托袁了吧。幸会幸会,我是……”
  看到这位带着威海口音的洋人,袁燕倏笑着打断道:“您是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先生,威海庄青天,久仰大名。”
  这个老外也没啥好介绍的了,反正人家从1919年就开始当“帝师”当到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赶出去为止。
  在此之前,他是不列颠驻威海卫的总督。这位总督大人也挺因吹斯听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威海方言,还经常走街串巷调查民情,说是“庄青天”也不为过。
  三人寒暄了几句,就由庄士敦带着袁胡二人走进了紫禁城。
  和袁大师预想的完全相反,此时应该冷冷清清的紫禁城中却反而热热闹闹的。扎彩棚的,上油漆的,整顿花草的……有不少工匠正在装点着这座照理说已经没有皇帝的帝皇之居。
  袁燕倏立马就明白过来了,这是为了宣统大婚在做准备呢。根据历史记载,单单北洋政府就为这场婚礼赞助了整整十万大洋。
  老实说,溥仪和他身边这帮子满清遗老一直想要复辟也不是真的痴心妄想,北洋许多高层人物对前清的态度非常暧昧。
  比如说张勋复辟这码事。老张一心要复辟满清并非秘密,满天下谁不知道啊。而且他在复辟之前和徐世昌、冯国璋和段祺瑞,还有各地督军都有过联络。
  以至于复辟失败之后,张勋公然说:“你们不要逼人太甚,把一切都推到我一个人身上,必要时我会把有关的信电和会议纪录公布出来的。”
  所以说,北洋政府让宣统继续呆在帝都是一个大大的失策,这是政治上软弱的信号。
  也所以说,不管冯玉祥是不是“三姓家奴”,不过他把溥仪赶出紫禁城绝对是正确的做法。
  而我们的袁大师就是提早来纠正这件事情的。
  “庄先生,胡先生。”
  他们三人进入了毓庆宫的偏厢(溥仪当时饮食起居都在此处),就看到上首位坐着一个其实长得还行的清秀少年。
  不用问了,他就是紫禁城的最后一位主人,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见到三人进殿,站起身来招呼了一声。
  “皇上。”
  庄士敦和胡适之摘下礼帽,向着宣统鞠了一躬。而刻意落后一步的袁燕倏则抬着头、挺着腰、背着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十六岁的少年。
  “咳咳咳……”旁边站着的太监重重地咳嗽一声正要开口斥责。
  “嗯?!”
  然而袁大师一个冷眼就把自己同行——嗯,那个前同行的呵斥给闷在了口中。
  接着他往前走了几步很是熟络地大声道:“谢谢紫禁主人的邀请,本人就是袁鸿渐,你可以叫我——尼奥。”
  “尼、尼、尼奥。”溥仪生平还没有见到如此“嚣张”之人,很自然地吃了一惊。
  “对对对,叫我尼奥就行了。那我就叫你——亨利吧。”
  来之前我们袁大师就想过“称呼”这个很重要的问题了。他可不愿意和胡适一样尊称溥仪为“皇上”。
  真是的,我大清都亡了十年了,哪里还有什么皇上。
  而他现在以“高等华人”自居,那么互相称呼洋名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因吹斯听的是,溥仪也有同样的“爱好”。《我的前半生》里面就有此种记载。
  我模仿他那种中英文夹杂着的说话方法,成天和我的伴读者交谈:
  “威廉姆(溥杰的名字),快给我把Pencil削好,……好,放在desk上!”
  “阿瑟(溥佳的名字),today下晌叫莉莉(我三妹的名字)他们来,hear外国军乐!”
  原来他才是后世中英夹杂说话方式的始作俑者来者。
  “亨利啊,听说你快要举行wedding了。我准备了一份薄礼……”
  说着他就从公文包拿出一只精美的盒子道:“Happy
marriage。请SEE一SEE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55/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