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6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5/779

  而沈雁冰这两位朋友正是“亭子间文人”的先驱,实际上他们在亭子间里面也呆不了多久了,因此其中一位马上就要成为当时文学青年们的“爱豆”了。
  那么这位“爱豆”就是……
  “鼎堂兄,你果然在家。”
  不知道有没有人发现过一个非常因吹斯听的巧合:四川先后出过两位姓郭的作家,他们都在上海成名,也是当代红极一时的文学偶像。而且最凑巧的是,这两位的名声都有点毁誉参半来着。
  不用说了,都知道这两位“郭大师”是谁了吧。
  当然啦,不管怎么说前一位在各方面,尤其是他们的本行——文学上比后一位强多得多得多……多了,这只是开个玩笑,玩笑而已。
  其实吧,如何看待前一位郭大师的历史功过是由屁股决定的,而怎么评价后一位郭大师的文学价值是由脑袋决定的。
  而给沈雁冰开门的正是在鸿渐和鲁迅之下的那一个郭。
  他有些惊讶地伸出手问道:“雁冰兄,西谛兄,你们怎么来了?”
  沈雁冰和郭沫若握了握手,又冲着房间另一位年轻男子招呼道:“仿吾兄,太好了,你也在。”
  成仿吾(以字行)确实没有郭沫若那么有名,不过只要看看他的“谥号”——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无产阶级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
  这就应该知道这位仁兄在赛里斯近代史上的地位了。
  那么小郭和小成又怎么会同住在这间亭子间,其实是泰东书局编辑部里面呢?
  这并不是我们袁大穿越者带来的历史扰动,而是他们“原本”就应该呆在这里。
  这两位是今年四月份在日本北九州市门司(仅次于神户、横滨、大阪的日本第四大港口)上船。在航程中,郭沫若还作了一首名为《海舟中望日出》的现代诗(1)。
  他们两人是接到了泰东书局的邀请回国创办文学刊物的,可是等他们抵达上海的时候,泰东书局出了一些变故,因此这份刊物出版计划就此搁浅。
  郭沫若和成仿吾也只好暂时在这间亭子间里面栖身了,而且郭沫若还在等泰东书局给他出版《女神》呢。
  在原本那条时间线上,成仿吾跑到长沙兵工厂去打工,而郭沫若则是远赴吉林毓文中学当了一段时间的国文老师。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么……
  而在今年七月份,仍在日本留学的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田汉(这位有争议,根据成仿吾的回忆,他并没有参加)等人一起创办了赛里斯近代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作家团体——创造社。
  虽然小郭和小成当时并没有在日本,不过因为他们对创造社成立做了大量工作,所以也被算在创造社的创办者之中。
  沈雁冰和郑振铎所属的文学研究会当中有很多是创造社成员的亲朋故交,比如周氏兄弟就是日本留学生。所以这四位也算是有点联络的朋友。
  成仿吾见到沈雁冰和郑振铎也挺高兴的,打趣地道:“雁冰兄,你这位大财主是来请我们吃饭的吗?”
  这个时间点上,沈雁冰可是兼任《小说月报》和《妇女杂志》这两本杂志的主编,月薪整整有一百块大洋,比起还未成名的郭沫若和成仿吾来说,那可真的是“大财主”了(2)。
  “仿吾兄说笑了。我算什么大财主……”
  沈雁冰闻言一笑道:“不过算你说准了,确实有一位大财主请你们俩吃饭。”
  郑振铎在一旁帮腔道:“何止吃饭啊。这位大财主还请你们两位去参加派对呢。”
  郭沫若和成仿吾对视一眼,前者疑惑地道:“你们说的到底是哪位大财主啊?”
  这次轮到沈雁冰和郑振铎相视一笑了,他们笑而不答,而是催促道:“我说你们二位赶紧的吧。把最好的衣服换上跟我们走吧。”
  于是乎,某位大财主就把沈雁冰、郑振铎、郭沫若、成仿吾这一桌麻将给凑齐了耶!
  注释:
  (1)笔者注:百度百科上这两位年表都显示1921年他们在日本,这是错的,以此为准。
  (2)《女神》正是在这个八月份出版的,所以此时的郭沫若真的没啥名气。
第一百三十四章
新旧笔战震南北,袁郑镜破各西东(十)
  “到了到了,应该就是这里了。”
  那一桌麻(语)将(文)四人组,他们分别乘着两辆黄包车抵达了位于外滩的目的地。
  “雁冰兄,我记得这里是中国银行的所在地。鸿渐先生的派对办在这里吗?”
  这个时候,郭沫若和成仿吾当然已经知道此次做东的乃是我们的袁大师。
  不是给袁燕倏脸上贴金,至少在这个时间点上的小郭、小成还有小沈,小郑,他们四位职业文字工作者兼革命青年对于他那个“白话文小说第一人”的名头是极为服气的,而对他的文学才华说是崇拜那也一点不为过。
  正因为他们四个都吃文学这碗饭,也都是新文化运动热心参与者,自然知道鸿渐先生那些白话文小说的牛逼之处。
  而且袁大师还有一个更加牛逼之处,那就是他的英语小说得到了西方文学界的普遍承认。
  不得不说,在“天朝上国”的迷梦被打破以后,赛里斯人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都有点“崇洋媚外”,这个毛病一直到一百年后还没有痊愈。
  因此很多事情都是“家花不如野花香”,比如后世就出现了专门给外国人拍中国题材电影的中国导演。
  就在大家都觉得中不如西的年头,冷不丁出了袁燕倏这种能让西人服膺的作家,那还不让国人视为“国宝”啊。
  所以么,小郭和小成一听到鸿渐先生这位国宝级作家指名请他们两位前来参加派对,顿时就有了一种“袁太湖(孔北海)知世间有某家(刘备)乎?”的惊喜之情,哪里还会说一个不字。
  他们立马翻箱倒柜拿出最好的衣服,又把自己好好地掇拾了一番,蹦蹦跳跳地就出了门。
  等他们到了目的地,看到的是美轮美奂的德国会馆,更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一样。
  “这个么……反正鸿渐先生给的就是这个地址。你们看,门口有人,我们上去问问吧。”
  前文说到,袁燕倏打着摩根财团前任总裁哈里·戴维斯的旗号向张幼仪的四哥张嘉璈“商借”德国会馆。而张家老四经过一番运作之后,还真的把这里租给了他。
  我们的袁大师是要在这里举办婚礼,还打算着能住个一年两载的,于是他借到手之后就安排人手开始装修。
  不过德国会馆里面房间很多,有些地方不用装修现在便能使用,因此他索性就在这里办了一场乔迁派对。
  “您就是沈雁冰先生。我家主人吩咐过了,沈先生还有三位先生,请随我来。”
  于是他们跟着一位迎宾的佣人穿过了大兴土木的前花园,来到了会馆建筑物的正门。
  “先生们,容小的去通禀一声。”
  说着这位佣人就快步上了二楼,而这四位很自然地打量起了周遭。
  德国会馆虽然是德国人建的给德国人用的,不过其外观造型和内部装修是典型的法兰西洛可可(Rococo)风格。
  形容洛可可风格用一个字就行了,那就是——壕!
  这种土豪气息满满的风格是在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后期诞生的,之后便通行于整个欧罗阿爸。
  众所周知,1789年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波旁王朝恰好是回光返照,一个处于王朝末期的社会肯定充斥着享乐、奢华以及肉欲,这些穷奢极侈的风气全都体现在了洛可可之上。
  他们四位只是观赏了一下前厅的一小部分,就有了那么一点目眩神迷之感。
  “密斯陀沈,密斯陀郑,Welcome啊Welcome。”
  四人闻声一瞧,就见楼梯上走下来了一位矮矮胖胖的年轻人,他身边还有一位眉目清秀的年轻女子。
  “杨总经理,韵芬女士,好久不见啊。”
  来者正是袁大总统的好友小杨生煎,还有他的未婚妻席韵芬。
  席家小姐姐原本是《妇女杂志》的编辑,不过如今的天良影业实在缺少人手,于是就把自己未婚妻挖过去做文职工作了。
  反正对这位白富美来说,打工也只不过是一个消遣,电影公司可比杂志社因吹斯听多了,而且还能管住自己未来的老公,何乐而不为呢?
  因为是老同事兼老相识的关系,杨、席二人和商务印书馆的两位大编辑很是热情地寒暄了一番。
  然后沈雁冰就把郭沫若和成仿吾介绍给了杨经邦。
  小杨生煎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坏心眼,拿来做朋友还算是不错的,称得上是纨绔子弟当中的心地纯良之辈。
  可惜的是,他身上小毛病挺多的,还是一个非常“正宗”的上海人。
  实事求是地说,阿拉上海人被全国人民DISS真的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
  究其根源,这是因为上海被洋人强迫着跑步进入了资本主义现代城市的同一时间,赛里斯其他地区还处在封建主义小农社会。
  所以优越感爆棚的上海人才把外地人叫做“乡下人”,言下之意便是只有阿拉才算是“城里人”。
  雪上加霜的是,上海其实是吴文化为主流的江浙沪包邮帝国的“首都”。北京是全国人的北京,上海是上(江)海(南)人的上海,这句话还是挺准确的。
  就算在一鸦之前,吴语区也是赛里斯最为商业化的地区。同时因为文化和经济的相对领先,吴语区看不起北方,也看不起南方,更看不起西方内陆。
  所以相比赛里斯绝大部分地区,上海都太过“现代化”、“城市化”和“商业化”,而以江南人士为主的上海人优越感也确实太过剩了一点。
  除此之外,到了后世还有具有赛里斯特色的户籍制度这种历史因素的加入……真要说起来可以写一篇社会学或者社会心理学论文了。
  而在一个“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南方大城市,先敬罗衣后敬人是一个普遍现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5/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