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779

  践行宴上,遇到了袁的三弟和义妹。
  袁家老三就读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我邀请他明年毕业后去黄埔军校当教师,他欣然应允(5)。
  袁的义妹很是眼熟,也许在上海见过,人甚健美且谈吐不俗。
  最后袁告诉我他要搬迁到加州,因为他喜欢那里的天气。
  十月六日:
  与袁惜别,离开纽约。
  (《游美札记》完)
  注释:
  (1)这是当时从中国东部抵达美国东海岸的最快路线。如果还记得前文的话,“哈佛三杰”当中的吴宓就是从这条路线归国的,最快只要一个多月。
  (2)不用问了,这部《爱国者》就是梅尔·吉布森主演的那一部。
  (3)笔者注:毛此前担任中共组织部长,他在上海国民党执行部负责的是基层党建工作,因此对于筹建党派相当有经验。
  (4)笔者注:因为这是记录在案的大实锤,所以后来……
  (5)笔者注:毛当时在上海有一项工作就是替黄埔军校招生,所以延请军事专业的留学生当老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第二十一章
小儿女各有愁肠,大少爷全无心肝(上)
  1921年8月2日,星期二中午。
  中华民国,魔都,袁公馆。
  众所周知,十里洋场最具特色也最为知名的建筑便是石库门。
  不那么众所周知的是,其实不同时期的石库门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
  最早的石库门可以追溯到洪杨之乱……
  等一下,话说老袁家为什么要一直和洪天王和杨东王这两位干上呢?
  这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之于大上海,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于美利坚。
  由于非常明显的地缘因素,大上海/美利坚肯定是会崛起的。而这两场战争把江南/欧洲打成了一片废墟,逼迫人口和资本迁徙到大上海/美利坚,大大地加快了这两者崛起的速度。
  所以太平天国运动不一定是魔都崛起的必要反应物,不过也能算得上是强催化剂。
  当然啦,在袁老爷子这种遗老眼里是完全看不到我大清天兵杀的平民百姓要比长毛还要多得多。
  总之,这一时期的战乱迫使江浙一带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外国的房产商乘机大量修建住宅,中西合璧的石库门住宅应运而生。
  正因为这个时候能逃进上海避难并且买房子的都是大富之家,所以最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石库门并不是后世那种典型单开间或者双开间的三进式。
  位于公共租界小沙度路上的袁公馆门面为五开间,自然要比一般的石库门宽敞了不少。
  不过就算是这样,袁家在上海的公馆完全不能他们在老家无锡的祖宅相提并论。
  他们一大家子住着本来就觉得有点“狭小”,而当袁家大公子带着一大帮仆佣回来之后便更加显得“局促”了。
  后世的小沙度路(西康路)虽然没有什么派克弄(南京东路),什么霞飞路(淮海中路),什么四马路(福州路)——文(妓)化(院)街有名气,不过在民国时期这里可是使馆区,妥妥的高尚地段。
  老袁家这套石库门自然是价值不菲。光是月租起板就一百块大洋,还要加五块弄堂费(物业费)。
  这个价格折算成软妹币才一万五千元,似乎不贵。但是当时著名的马思南路(今为思南路,魔都最高尚的地段之一)上一套单开间石库门的月租就要48块银元,外加两块的弄堂费。
  袁公馆后楼二层的西厢房里面,正有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少妇伏在绣床之上,一针一线地绣着大红色的丝绸被面,上面的图案则是龙凤呈祥。还别说,此女的女红功夫着实不错,这一幅还未完成的被面看着就觉得富丽堂皇且喜气洋洋。
  “慢慢叫,我俚胡特了,清一色!”
  “哎呀呀,太太今朝手气真是旺得不得了。”
  “大少爷回来了,太太不光手气连气色也好了。”
  “各是各是,大少爷现在可不一样了,就连老爷呃事体……”
  “侬闲话真是多来,阿拉先把铜佃付忒……”
  “哗啦啦……”
  从前客堂中传来的欢笑声和洗牌声,让后楼这里更显得静谧和……冷清。
  “……”
  一枚透明水滴无声地掉落在大红色的被面上,晕开来成了鲜血一般的污迹。
  年轻少妇为之一愣,接着又是一滴、一滴、一滴……
  “少奶奶,侬各是……”旁边伺候着的贴身丫鬟也发现了异状,不由得开口问道。
  她连忙拿起前襟掖着的手帕擦了擦眼角道:“没啥事体,我眼睛酸了。”
  作为她的心腹人,那个丫鬟自然知道自己的女主人不是眼睛酸。
  她也知道少妇为什么会莫名其妙地落泪,所以只是轻叹一声道:“少奶奶,个我帮侬绞一块热毛巾敷敷好伐?”
  年轻少妇点点头,轻声应道:“嗯。”
  正当丫鬟倒热水绞毛巾的时候,有人也不敲门而是“吱呀”一声地推开了半掩着的门,径直走了进来。
  年轻少妇抬头一看,只见来者是一位双十年华的年轻女子。
  她也不见怪而是笑着招呼道:“阿英,侬来了。”
  “大姐姐,我没啥事体做,来看看侬。”阿英来到少妇身边,低头向着绣架看去,口中赞道:“真真是好绣工!”
  中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撒在一坐一站的两位女子身上,有如一副极为逼真的民国仕女油画……
  不用问了,这位年轻少妇兼“大姐姐”自然就是我们袁大师同父异母的庶妹,袁淑华……嗯,现在应该称之为——郑袁淑华。
  她的生母则是顾夫人的陪嫁丫头,后来成了袁老爷子的二姨太。
  实际上,夫人的陪嫁丫头升格为姨太太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红楼梦》里面的平儿最后还扶正了。这也算是赛里斯春秋以来的媵(ying)妾制度残余。
  而且顾太太和她的陪嫁丫头自小一起长大,名为主仆,实为姐妹,情分自然更不相同。因此大房和二房之间也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
  郑袁淑华虽称不上是绝色,但也有着江南水乡女子那种温婉秀美,也算得上一位美人儿了。只是她那张俏脸上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愁绪,倒是更加惹人怜爱。
  而喊她“大姐姐”的阿英则是和袁燕倏打从一个娘肚子里面出来的嫡亲二妹,袁淑英。
  她也真的不负名气中的那个“英”字,眉目之间英气勃发,五官甚至比她的亲哥哥更为硬朗。
  可惜就是太过硬朗了一点,让袁家二妹少了几分女儿家应该有的妩媚娇柔,反而具有一种“安能辨我是雄雌”的中性美。
  其实袁淑英也不能说不漂亮,只可惜这年头她的这种中性美不是谁都会欣赏的。
  “大姐姐,侬呃针线功夫实在是太好了。哎……”袁淑英突然叹了一口气道:“侬比我更适合去学画画。”
  今年正当十九周岁的袁家二妹就读的正是大名鼎鼎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创办者则是鼎鼎大名的刘海粟。
  作为赛里斯第一家现代意义的美术学校,上海美专其实也没有什么好多介绍的。
  值得一提的是,袁家二妹进入这家美校还是经过一番激烈“抗争”的。
  话说四年前也就是1917年,因为使用裸体模特,上海美专闹出了一场偌大风波。
  而当袁淑英1919年提出要进这家学校的时候余波未平,想想看,袁老爷子怎么肯让自己女儿跑到这种有伤风化的“混账地方”上学。
  于是性格倔强的袁家二妹就此绝食,还偷偷地拍了一份电报给远在纽约的大哥,当然啦,其实是在她母亲的暗中支持下,否则她连电报费都掏不出来。
  虽说袁鸿渐同学那个时候还没有穿越过来,不过原本的袁燕倏好歹也算是个“现代知识分子”,自然是举双手双脚赞成自己妹妹的“进步行为”。于是他就写了一封言情并茂的长信给自己父亲。
  除了他这个长子之外,袁家小辈们也全都支持袁家二妹,还包括顾太太。
  袁老爷子其实在心里面也蛮喜欢袁淑英的,一直觉得他这个女儿比他的几个儿子还要硬气……反正如果是个男的就好了。
  他这个当父亲总不见得真的让自己女儿活活饿死,所以最终还是松口了。
  袁家大姐抬手拢了一下鬓角,强笑道:“刺绣怎么能跟画画相比呢?侬多练练肯定比我还要好……”
  接着她抬起头,用取笑的口吻道:“各是我帮大阿哥绣呃。放心,等侬明年出嫁,我肯定还要卖力气。”
  听到“明年出嫁”这四个字,袁家二妹脸上顿时就由晴转阴,显然不觉得自己这桩喜事不是那么喜庆。
  一看她这个样子,郑袁淑华也知道自己说错话了,在心里面叹了一口气,转移话题道:“侬不是要帮大阿哥画一幅西洋画吗,哪能过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