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779

  “女祭司阁下”是因为“愚者大人”告诉他这一路上肯定会发生很多大新闻。
  我们的袁大师当然没有骗她,只要跟着他成为著名记者那是易如反掌。
  “曼哈顿的海伦”是在她的“写作老师”的启示之下准备写一个系列游记,成为史上第一位女性环球游记作者。
  这系列游记的名字都想好了——《世界那么大,我去看一看》。而且还在《世界报》上面预定了一个专栏。
  如今正是美国乃至于整个西方世界的中产阶级日益壮大的历史阶段,小布尔乔亚女性也会越来越多。
  有袁燕倏的指导,布朗小姐写的游记肯定能对上这些女文青的胃口,到时候她不想红也难啊。
  而路易斯·贝克和约翰·麦考尔这两位绅士考量就要更加实际一点。他们是要考察一下世界各地的商业环境,为将来的事业做准备。这一点,他们的家里面也是相当支持的。
  所以,他们不但手头阔绰能住得起萨佛依这样的高档饭店,而且还不惜花钱要多结识一些当地人士。
  “有啊。”我们的袁大师顺口答道:“有很多……”
  1921年6月30日,星期四下午。
  英国伦敦,剑桥圣玛丽学院。
  Saint
Mary
School建于1898年,是一所天主教教会女子学校,兼收走读和住宿的女学生。
  而此时正是放学时间,一位赛里斯少女走出了学校大门。
  只见她身穿一身纯然西式的校服,配上她中国古典仕女的娇柔身材和甜美长相,真是……
  如果我们的袁大师在这里,肯定会发出一声赞叹,果然是LUOLI有三好,轻音、柔体、易推倒。
  “菲丽丝,我在这里!”
  Phyllis出自希腊文,原意是嫩枝,小花瓣,绿色小树枝。用在女性名字之中那就是娇嫩、充满生机活力的可爱女孩。
  然而在希腊神话中,Phyllis却是一位悲剧女主角。她是色雷斯国王之女,和雅典王子德摩丰(Demophon)一见钟情。两人订立婚约之后,德摩丰要回雅典打仗,承诺会回来迎娶菲丽丝。
  然而菲丽丝等待许久也不见爱人归来,于是绝望中她在一颗巴旦木树上自缢而死……
  当然啦,这位赛里斯的菲丽丝是绝对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的。
  “近代中国第一才女”美目流转就见到了校门口的徐志摩,她露出甜美的笑容,高兴地抬手回应道:“汉密尔顿!”
  此时正是草木丰荣的夏季,他们又身处剑桥这座花园城市,这两位长得也不错,看上去确实有点偶像剧的调调。
  不过如果我们的袁大师见到这样的情形,肯定要吐槽了。
  好好两个中国人不叫“世兄——世妹”……不对,他们应该是“世叔——世侄女”,叫什么“菲丽丝”啊,什么“汉密尔顿”啊,搞得像是后世小白领一样,真是逼格全无啊。
  幸亏他这样的扫兴人不在这里,这对关系有点怪异的男女疾步走到了一起。
  他们四目相对,同时说道:
  “汉密尔顿,你回来了?”
  “菲丽丝,我回来了!”
  少女咯咯一笑,开口问道:“那么……你见到那位鸿渐先生了?”
  “我不是跟你说过,他是我的好朋友啊。”徐志摩与有荣焉地说道:“我怎么会见不到他呢?他也来伦敦了!”
  他有些激动地说道:“而且他还答应我去劝幼仪离婚了!”
  徐张离婚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林徽音不肯做小。所以她要求徐志摩离婚之后才能接受他的求爱。
  没错,此时她还叫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位同为新月派的海派作家“林微音”,故而不得不登报改名为徽因。
  顺便说一下,那位林微音在1933年与鲁迅发生过一场论战,被鲁迅咒骂为“讨伐军中最低能的一位”、“叭儿们中的一匹”。后来果然成了汪伪的走狗,是“孤岛时期”的活跃人物之一。
  “哦,是这样的吗……”少女不置可否地淡淡道。
  徐志摩狠狠地点头道:“是啊,他邀请我……嗯,我们去参加明天晚上在萨佛依的舞会。我是特意来通知你的。”
  “舞会?”
  对啊,王子和公主不都是在舞会上见面的吗。
  可惜,我们的那一位王子对这一位公主是另有打算啊。
第二百九十一章
六月天(二)
  本章副标题:我是大老虎,不粗小羊羔的大老虎。
  1921年7月1日……别激动,别激动,别激动。
  决定未来赛里斯命运的那次著名“小会”……只有十三位与会者不是小会难道还是大会了?
  反正这会并不是在这一天召开的。
  重新再来:
  1921年七月的第一个星期五。这也是英国温度最高的一个月,最高温度在三十摄氏度左右。
  然而英伦三岛同时受到大西洋暖流和北欧冷气流的影响,常常下雨,一下雨温度就低了下去。当然啦,下雨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降低这座雾都的PM2.5。
  如今的英国自然还没有彻底地去工业化,雾都这个名头恰如其分。
  这个傍晚就下了一场淅淅沥沥的小雨,到了入夜时分,走在路上的行人都能感到一丝寒意。
  一阵夜风袭来,刚走下车的林徽音不由得紧了紧身上的女式大披肩。
  “菲丽丝,你冷吗?”一旁的徐志摩赶忙打上伞,同时体贴地问道。
  林徽音微微摇动螓首道:“汉密尔顿,我还好。”
  “而且……”她抬起可爱的小下巴向前指了指道:“我们也到了。”
  萨佛伊大饭店就坐落在泰晤士河畔的黄金地段,不远处就是著名的大本钟和伦敦桥。不然莫奈怎么会画出他那幅《泰晤士河》的呢。
  河光夜色,灯火辉映;华厦美苑,音乐悠扬。真是好一派西洋之美景,好一番盛世之气象。
  林徽音十分自然地挽起了徐志摩的胳膊,两人向着萨佛伊走去……
  他们进了饭店,穿过大堂,来到舞厅,向门前的侍者出示了请帖之后,就步入了典型爱德华风格的大舞厅。
  “袁博士,你就来一首吧。”
  “是啊是啊,腻嗷。就算为了我你就念一首吧……”
  此时舞厅中已经来了不少衣着华丽的客人,而徐林两人却见到这些客人围了一个严严实实的圈子,让他们完全看不见里面的人。
  不过听这话头,圈子中心便是邀请他们二位前来的那位鸿渐先生。
  林徽音马上听到了一个清朗男声用最标准的“女王英语”十分欢快地说道:“既然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女士的要求,我怎能不回应呢?”
  “我这次坐船来英国的旅途上正好做了一首诗,就借这个场合献给美丽的波西米亚女王……当然还有你们,我的朋友们。”
  “咦,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女士不就是你的朋友吗?”林徽音扯了扯徐志摩的胳膊,狐疑地道。
  徐志摩点了点头道:“嗯,我确实替鸿渐发了一张请帖给她,想不到她比我们先到……”
  他们两人也来到了圈外,可惜林徽音个子不高,就算踮起脚也看不到里面的情形。
  不过心思细腻的她有了一个古怪的发现,这个发现就是在场女士都用一种古怪的目光看向了圈中之人。这目光就好像饿了好几天的凶兽见到了一大块上好的小羊肉一般。
  “咳咳咳……”只听鸿渐先生清咳一声道:“这首诗的题目是《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
  “In
me,past,present,future
meet……”
  于我过去,现在和未来……
  好了,不用“写”下去了。这首名诗出自英国著名反战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
1889年-1967年)。
  他出生于伦敦的上流社会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自愿参军,并在一战的战场上表现英勇,屡建功勋。
  但是,战场上的残酷景象和战友的阵亡让他深深体会到战争的祸害,因此他于1917年退出了军队。
  回到家乡之后,萨松以大量的诗歌文学作品表明他的反战立场,这首诗正是他的代表作。不过,1921年他还没有写出来。
  众所周知,这首诗最精彩、最经典也是最著名的还是这一句:
  “In
me
the
tiger……”
  我心有猛虎……
  “哗啦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