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3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4/779

  这当然使得他们两人反目成仇。
  不过这些文章和评论让袁先生赢得了美国人民的好感,更加深了他和FDR还有民主党的友谊……”
  ——节选自《谁是自由人?》
  注释:
  (1)新版的《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画面是华丽的,演员也算在水准以上。然而为了该死的“政治正确”把欧洲人互黑的段子剪掉了不少,还搞出一个黑人医生。真的赶不上老版的呢。
  (2)1900年、1907年这两次经济危机。
第二百六十九章
邪学会(上)
  本章副标题:为我们的袁大师打call
  1921年5月28日,傍晚六点,英吉利,坎布瑞吉(1)。
  就在我们的袁大师以头抢地寻找回家之路的差不多同一时间,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骑着一辆自行车来到剑桥大学旁的一栋小楼之前。
  比起“梁园虽好却无王者农药”的袁鸿渐,徐槱森还真是有点乐不思蜀呢。
  因为比起纽约那种充斥着恶俗铜臭味的罪恶都市,剑桥就是一块萦绕着隽永书卷香的学术圣地。
  更何况在这个时间点上,徐志摩不但结识了那位二八佳人,他身边还有一位伺候他起居的贤妻良母。这种福分一般人真还消受不起来着。
  除了感情生活颇为丰盈之外,他来到英国之后认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对了,他还不知道他的朋友袁燕倏在纽约建立了一个邪恶组织——SCP基金会,但是他的朋友袁燕倏知道他在英国加入了一个“邪恶”组织——The
Heretics
Society。
  Heretics翻成中文是异教徒、外道和异端,所以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个社团不太正经……
  好吧,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很学术很文艺很知识分子的社团,中文叫做“邪学会”,也被翻做“新学会”。
  因为创始者把这个社团定位为反传统的学术团体,所以才有了这个很是邪性的名字。
  “Hi,Hamilton!”门口正好有一位刚到的客人。
  此人有着大大的额头,稀疏的头发,带着一副金丝边眼镜,长相十分的儒雅。他看到徐志摩过来就率先打了一个招呼。
  汉密尔顿自然就是徐志摩的英文名字了。
  汉密尔顿·徐也高兴地挥手道:“查尔斯,你也来了。”
  查尔斯·凯·欧格顿(Charles
Kay
Ogden
1889–1957)本行是语言哲学家,兼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其实一位语言学家,要当诗人、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再容易不过了。
  别忘了,《魔戒》的作者托尔金就是一位语言学家。
  此君的父亲是著名的罗素中学的教师,家学渊源之下,他也走上了学术道路,1915年毕业于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同时获得了文学硕士学位(M.A.)。这个学院创立于1428年,历史悠久得不得了。
  就是这位欧格顿在1909年和几位激进的年轻学者一起创办了邪学会。他还在1912年创办了《剑桥周刊(the
weekly
Cambridge
Magazine)》。
  两人打了一个招呼,徐志摩下了自行车随手在路边……1921年的英国乡间治安还是相当不错的,其实一百年后也还好,不过大城市么……呵呵。
  他们一起敲响了这座小别墅的大门。打开门的却是一位留着短发,容貌甜美的少妇。
  两位男士脱下帽子行礼道:
  “凯瑟琳,夜安(good
evening)。”
  “你好,曼斯菲尔德女士。”
  只听这位三旬少妇笑吟吟地用带着古怪口音的英文说道:“查尔斯,汉密尔顿。你们两人到的最早。”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这个名字赛里斯人不熟悉。但是“曼殊斐儿”这个雅致的称呼就有很多人听说过了。
  所以说,中文确实博大精深,既能把Mansfield翻成曼殊斐儿,还能把门罗主义的Morroe翻成梦露。
  而这个名字正是徐志摩翻译成中文的。
  这位生于新西兰、成名于英格兰、风格酷似俄罗斯的著名女作家正是此地的女主人。
  后世提到“波西米亚”这四个字,某些不学无术的小资肯定不会想到捷克,估计他们连波西米亚王国都不知道。
  他们会想到普契尼歌剧《波西米亚人》,和所谓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所谓的“文学青年”不好好找工作也不回家种地,飘荡在大城市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
  而曼殊斐儿正是波西米亚生活方式的践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她是海明威这“迷惘的一代”的前辈。
  不过有一点必须要提醒一下,要真正享受“波西米亚式”的生活,你得像这位女作家一样,有一个当银行家的父亲。别像海明威那样穷到只能拿免费的咖啡充饥。
  说实话,我们的袁大师真的是全无雅骨,既不喜欢什么“波西米亚式”,也不大喜欢曼殊斐儿的小说。
  因为这位美女作家的小说太过“俄罗斯式”了,她书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充满纠结与挣扎,很有托尔斯泰和“拖戏是拖了一点夫斯基”的既视感(2)。
  她以短篇小说著称,而她的短篇小说太“契诃夫”了,以至于有人说她在抄袭契诃夫。
  总之,她自己都说自己是一个俄罗斯人。而俄罗斯文学界也认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是对俄罗斯文学巨匠们的最诚意的恭维。
  其实原本那条历史线上是没有这次聚会的,曼殊斐儿也不是邪学会的成员,徐志摩一直要到1922年才拜访她。
  可是最近这段时间,西边出了一个红得发紫的尼奥·袁!
  于是他的“我的朋友徐志摩”惊讶地发现居然成了一位尼奥·袁专家。
  其实徐志摩也没有浅薄到四处显摆他和袁燕倏之间的关系。不过英国人最早注意到我们的袁大师不是因为他的小说,而是因为他的《9评民主党》。
  在这几篇政论文章里面,袁燕倏把不列颠帝国骂得是狗血淋头,当然遭到了英国报界的反击。《泰晤士报》上面还登出不署名文章称那个中国人只不过是个“吸阿芙容吸得失了智的鸦片鬼”。
  徐志摩当然要为自己的朋友辩护了,这一来二去他的朋友圈子都知道他是袁燕倏的老同学兼好朋友。
  在此之后,我们袁大师写的那些小说才来到了英国……没错,绝大部分还是盗版,他老人家一毛钱都没有收到。
  英美文化那是同出一源,他的小说能在美利坚大卖特卖,自然也得到了英吉利的极大欢迎。
  再加上,他最近又得到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加持,俨然就是“英美文学界的一颗妖星”。
  所以袁燕倏还未踏足英伦,已经名震三岛。
  也所以,徐志摩成了解读袁大师作品的第一人!
  注释:
(1)纽约和伦敦有五个小时的时差。
(2)拖戏……斯基,当然就是陀斯妥耶夫斯基。
第二百七十章
邪学会(下)
  本章副标题:名人扎堆的邪恶组织
  不管徐志摩在私德上的表现有多糟糕,他的私生活有多混乱,但是他这个人吧,确实具有一种诗人的气质,为人处世也带着孩子一般的纯真。
  所以在原本那条历史线上就在英国交接到了一帮学术和文化界的名人,而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袁燕倏的缘故,他还要更加受到欢迎。
  “太好了,我没迟到!”
  就当三人正要进门的时候,又来了一位中年近老年的绅士。
  他是上了一点年纪,不过还拥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两撇浓眉,嘴唇上面还留着浓密的胡子,看上去相当有精神。
  欧格顿一回头,就高兴地喊道:“威尔斯先生,你也来了!”
  徐志摩也点头致意道:“威尔斯先生,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就是货真价实的名人了。
  十九世纪末最重要的三位科幻小说作家就是美国的爱伦坡、法国的凡尔纳和英国的威尔斯。
  虽然他活到了1946年,但是他的最重要的几部科幻作品,《时间机器》、《莫洛博士岛》、《隐身人》和《世界大战》都是在1900年前发表的。
  1866年他出生在伦敦西区的一个贫寒家庭,父母都当过仆人。因此他小时候的生活相当艰辛,当过布店的学徒,药剂师的助手和小学代课老师。
  不过靠着他本人的勤奋和聪敏,在1884年他得到助学金(每星期一个基尼),进入了英国皇家科学院的前身堪津顿科学师范学校。其中他的生物学老师就是著名的进化论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Thomas
Henry
Huxley)。所以他后来的科幻小说写作受赫胥黎的进化论思想影响很大。
  1890年他以动物学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理学学士学位。
  他年轻时的经历使得他成为了一个空想社会主义者,1903年,他加入了“费边社”,并且和萧伯纳成了好朋友。
  不过呢,这位老兄是非常“温和”的社会改良主义者,不要说马克思主义了,连已经相当温和的费边主义都接受不了,所以他后来就退出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威尔斯参与了国联活动,并前往各国访问,他的采访文章常常引起世界性的轰动。去年,他还采访了列宁同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4/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