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美国当大师(精校)第2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6/779

  “这个……那个……”
  “伯洪,不要这个那个的,我就问你能做到吗?”
  “鸿渐,我试试看吧。”
  袁大师满意地点点头送他走出了门外,临别伸出手道:“伯洪,加油啊!”
  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的孟宪承也只好和他握了握手道:“鸿渐,我会的!”
  “这个……那个……”
  “克克,不要这个那个的,我就问你能做到吗?”
  “腻嗷,我试试看吧。”
  “克克,加油啊!”
  “腻嗷,我不行啦……”
  注释:
  (1)笔者注:为防争议,这个数字就做模糊化处理了。但是根据慕容找到的资料,四十万应该是有的。
第一百五十四章
黑学校
  本章副标题:本章没有副标题
  “我国的技术职业学校最早出现在1917年的上海。1917年5月,黄炎培联络教育界和实业界知名人士蔡元培、张謇、严修、沈恩孚、蒋梦麟、穆藕初等48人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研究、倡导、实施职业教育的全国性的教育团体。
  1918年9月,职教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到一块七亩半的荒芜土地,建造校舍,创办了中华职业学校,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全日制职业学校。
  而到了1922年袁燕倏先生回到国内之后,曾经在中国公学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授。在他的号召和主持之下,中国公学内增设了一个工业技术学院。因为这个学院得到了当时美国商务部长兼美国救济总署署长赫伯特·胡佛,还有他夫人卢·胡佛的大力支持,被命名为胡华工技学院。
  随后他邀请张元济、张东荪、虞洽卿、荣氏兄弟等人,一同创办了胡华工技学院附属职业学校,简称胡华学校。这是中国第二家全日制职业学校。
  胡华学校作为一所主要为工商业界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才的全日制职业中学,先后开设了铁工、木工、车工、搪瓷、机械、食品加工、石油和矿业机械和工业会计等科。在教学中,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
  其中的食品加工和工业会计专业还特意招收女子学生。
  袁先生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宣称建校宗旨是,从贫困青少年中招收肯学习能吃苦的人,从实践出发,产学研相结合。从培养合格的工人出发,逐步形成一个技术梯队。
  但是不同于中华职业学校,胡华学校在成立伊始就饱受争议,甚至被某些人批评为“钻到钱眼里面去的黑心学校”。
  其原因是胡华学校的学生们虽然接受的是免费教育,还能享受免费食宿和衣物,但是必须和校方签订一定年限的用工合同。这份合同规定,学生毕业后要在校方指定的工厂服务三年到五年,期间只能拿到十分微薄的生活补贴。其实这就相当于强制的学生贷款。
  还有引人指摘的地方是,这些十几岁的学生们至少有一半学习时间是在校办工厂劳动,而且除了伙食补贴之外,根本没有工资。这被当时进步人士视为“滥用童工”的“血汗工厂”。
  不过在某些人眼中的资本家穷凶极恶的“剥削”,却成为当时上海周边地区平民眼中的“福音”。
  因为在送子女进校的父母们看来,这就相当于为学生找到了毕业后的出路,不但不用出钱,还不用担心子女毕业之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要知道,当时让孩子去当学徒,父母都要送上一份厚礼才行。相比之下,胡华学校的条件真的是优厚无比。
  另外,胡华学校提供的伙食对当时平民来说简直可以称之为奢侈,早餐有一杯牛奶,午餐有一颗鸡蛋,晚餐保证有荤腥,还发放零食和点心。而且这些伙食菜单都是由学生自行研究拟订,并且轮流派人采买烹调。以至于后来胡华学校开办了附属餐厅和食品加工厂。
  因此胡华学校第一次招生的场面就火爆无比,原定300个名额居然来了将近5000名申请者,最后不得不再增加了200个名额。
  胡华学校不但受到了平民阶层的欢迎,也因为培养出来的学生功底扎实,技术过硬,几乎不用培训就可以担当工厂技术骨干,于是成了当时企业主和厂方眼中的香饽饽。
  1925年,第一批三年制学生毕业之后供不应求,甚至有人私下给学生开出了高额补贴以此争抢人才。
  受此鼓励,袁燕倏先生等人不但在江浙地区开办了分校,甚至还把分校开到了天津、武汉、广州和重庆等大城市。而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族资本家和教育家们也借鉴“胡华模式”开办了各式各样的技术学校。
  抗日战争时期,很多胡华学生来到了延安,在那里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也开办了一所工业类的职业学校,被人戏称为“胡华延安分校”。这个消息传到美国国内的时候,胡佛夫妇欣然为这家学校募捐了十几万美金的善款。
  根据建国后的不完全统计光是被胡华学校培养的高级工程师就有万人左右,中级工程师更是高达十万人以上,技术工人和学徒根本不可计数。
  胡华学校还开设了好几家校办工厂,主要生产玩具、食品、服装、自行车、搪瓷产品和五金工具等等这类轻工业产品,其中玩具和服装甚至远销国外。
  胡华牌自行车和人力车更是成了享誉国内的名牌产品,早在三十年代除了滚珠轴承这样的“高科技”零件之外,其余部分全都完成了国产化(1)。
  在建国后,胡华学校由中央轻工业部接管,改为部属学校。机械、石油、会记各科等迁到南京、天津、西安各地,留在上海的本部改名为南华职业学校。
  但是由于建国后教育系统内部不可避免地犯了一些左倾错误,胡华模式在某一个时期被批判为“假教育之名,行剥削之实。”。
  有人认为表面上这所学校教授技能,实际上他们通过逼迫对在校学生去血泪工厂上工进行残酷的剥削。甚至说这些学生是“包身工”,校办工厂是“血泪工厂”,胡华学校是“黑心学校”。
  当时对于袁燕倏的批判也是甚嚣尘上,说他他不但是一个宣扬资本主义庸俗经济学的反动学阀,还是一个对中国儿童敲骨吸髓的大资本家,更是美帝国主义向中国进行经济殖民的马前卒和带路党。
  胡华模式因此被弃之如敝履,直到那一阵春风扑面而来……”
  ——节选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上的胡华模式(2)》
  注释:
  (1)在原本的时间线上,直到建国上海生产的自行车主要零部件,甚至包括挡泥板和车铃全都依赖进口。
  (2)胡华模式其实就是强制性和隐蔽性的学生贷款,加上有那么一点点自主性的毕业分配,其实学生最多也就在几家工厂中选择罢了。在计划经济教育体系之中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所以这个模式建国之后必定会被废弃的。反倒是春风一来,胡华模式就会死灰复燃。
第一百五十五章
倒吊男(上)
  本章副标题:米兰的同城德比大战
  “古德毛宁,魏茨曼先生。”
  “古德毛宁,爱因斯坦先生……”
  “袁先生,请叫我阿尔伯特就行了。”
  “哈哈哈,阿尔伯特,那请你叫我尼奥吧。对了,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是我的朋友孟先生。他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教育学硕士。”
  神采飞扬、神完气足、神经兮兮……不对,精神奕奕的袁大师指着萎靡不振,哈欠连天,看上去像是纵欲过度……不对,操劳过度的孟老师介绍道。
  此时已经是1921年4月18日,星期一的中午。他们正在玫瑰木餐厅里面共进午餐。
  孟大教育家这么辛苦自然是因为他熬了一宿终于把筹备计划书给完成了,等到早上困得不行只好小睡了几个小时。现在又被他的老同学带来吃午饭了。
  孟宪承见到了这位大科学家精神那是为之一振,恭恭敬敬地道:“爱因斯坦先生,很荣幸见到你。”
  大魔导师也客气地打了一个招呼。“孟先生,你好。我也很高兴认识你这样的教育专家。说到乔治华盛顿大学……”
  他转过头向袁燕倏道:“尼奥,今天我在那里有一场演讲,你愿不愿意当我的暖场嘉宾啊?”
  所谓暖场嘉宾,就是在主演讲人演讲之前上台进行介绍的人。当然啦,这对袁大师来说可是一件非常长脸的事情。
  心花怒放的袁燕倏维持着淡定的表情,正要开口答应下来的时候就感觉左手手背一疼……
  他隐蔽地看了一眼疼痛处,发现那里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条伤痕,看来是“正义阁下”在召唤他呢。
  袁大师只好露出了一个遗憾的表情道:“阿尔伯特,不好意思。我今天有事情要办,看来只能回纽约之后再当你的演讲嘉宾了……”
  1921年的意大利王国正处在一个多事之秋,更确切地可称之为赤色革命前夜。
  实事求是地说,比起“站胜国”的中华民国和大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在战争期间也是出过一把力气的。实际上在一战之前,意大利和德意志、奥匈帝国同属同盟国。不过在战后却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中立”,其实是在和双方讨价还价。
  后来在英法的极力拉拢之下,意大利最终还是倒向的协约国。1915年向同盟国宣战之后,立马在奥匈帝国的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
  不过面条国终究是面条国。他们发动了11次伊松佐河战役,意军在此期间共伤亡100余万人,虽说拖住了奥匈帝国40多个师的兵力,可是始终没有达到战役企图。
  反倒是在1917年9月,100多万意军在卡波雷托战役被仅仅25万徳奥联军反推进了北意大利100公里深处,丢失了近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当然不是意大利人第一次在战场丢大脸,1895年就被埃塞俄比亚的黑叔叔打败过一次。俾斯麦曾经讥讽道:“他们带着满嘴蛀牙又极大的胃口,来到了非洲大陆。”
  话说打不过条顿骑士团和哈布斯堡的余孽们还情有可原,可是连黑叔叔都搞不过,这实在太丢脸了。还不是丢意大利人的脸,而是全体白种人的脸。
  以至于当时有些极端种族主义分子认为拉丁民族是欧罗巴的三等人。也不知道古罗马人知道这个说法之后会不会气得在坟墓里面打滚……
  估计是不会的。因为值得古罗马人“庆幸”的是,从人种上说如今居住在亚平宁半岛上的意大利人并不是他们的直系后裔。
  罗马帝国后期开始,这只伸进地中海的“大靴子”就被好多民族轮流穿过,除了一票西进的蛮族之外,甚至还有阿拉阿伯们。
  “杂种”这个称呼对于意大利人来说实在是实至名归。
  一战结束后的这些年,意大利和很多老欧洲国家一样陷入了十分严重的财政经济危机之中。
  这个国民总收入年仅200亿里拉的国家,在大战期间的军费开支高达1459.36亿里拉。一战之前,一美金大致可兑换20里拉。
  这样的巨额债务不仅使意大利国内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金融混乱,可以说政府财政接近于崩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6/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