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一道(校对)第136部分在线阅读
比如,赵升祖师,不然也不会有那卷神书的存在。
但赵升祖师绝对不是唯一一个飞升者。
从古至今,有多少高人,他们到底飞升去了哪里?
叶千秋伸手在仰天池的池水当中来回拨动着,似乎感觉到了一股稀薄的灵气,也就是他触觉灵敏,寻常人根本感觉不到这池水中的灵气。
因为这池水中的灵气着实太稀薄了。
叶千秋站起身来,望着那茫茫云海,只觉仙路渺渺,他已经在这个世界呆了百年,依旧没有感觉到这个世界的上限所在。
在上个世界时,他在击杀了火云邪神之后,明显能感觉到天地之间对他的那种排斥感。
或许,他需要一个对手,来助他一臂之力。
叶千秋抬眼望向东北方向,他冥冥之中有一种感觉,或许,他要找的对手就是做了一百多年伏地魔的逍遥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叶千秋倒觉得十分有趣。
……
第83章
暗潮汹涌
……
就在叶千秋站在太乙峰上,朝着东北方向看去的时候。
在辽国上京城中。
北院大王耶律明望着天空,看着那天空之中的云气,脸上露出了踌躇之意。
耶律明便是逍遥子的化身。
想一想,他已经到这辽国上京城有些年头了。
最开始的时候,他是想着借助辽国的力量,再联合西夏、吐蕃一起覆灭大宋。
后来,因为见了不少宋辽边境生民百姓的惨况,他又有些于心不忍,怕徒增罪孽。
本来他都已经放弃了逐鹿天下的想法,只等着一切顺其自然的发生。
他只要静静的看着赵宋覆灭了就好。
耶律洪基率兵十万南下,他是知道的,但却和他无关,他没有劝阻,也没有劝进。
耶律洪基留他镇守上京大后方。
他本以为,他这百年来的等待,终于要有一个结果了。
但是,让他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当他知道了他的老朋友叶千秋在雁门关外,一举轰杀辽帝耶律洪基,吓退十万辽兵之后。
他就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
他知道,如果他顺气自然的发展下去,想要灭亡赵宋还得需要很多年。
他已经有些等不及了。
有他那个老朋友多管闲事,辽国的军心都乱了。
他知道,叶千秋在雁门关出手,不太可能是为了保赵宋江山,应该是为了黎民百姓不受战争波及。
但是,叶千秋此举却是让他想看着赵宋破灭的心愿又推迟了不知多少年。
本来,耶律洪基此番率兵南下,定有收获,便是不能一举覆灭赵宋,也定然能将赵宋打个半残。
但是,叶千秋将一切都破坏了,不止杀了耶律洪基,还在十万辽军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耶律洪基早就想着要南下侵宋,所以,逍遥子才愿意执掌北院,支持耶律洪基。
但耶律洪基一死,意味着他想要顺其自然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辽国自顾不暇,几个继承人为了争帝位,国内发生了叛乱。
若非他执掌着兵权,哪里能迅速平定叛乱,将耶律洪基的孙子扶上帝位。
耶律洪基死了,他必须保证后继者,是坚定的南下侵宋的支持者。
所以,他扶植了耶律洪基的孙子耶律延禧上位,耶律延禧本就是皇位继承人,而且还年轻,好忽悠,好大喜功。
耶律洪基死了,但赵宋灭亡的脚步不能推迟。
他必须亲眼看到赵宋灭亡!
他已经为了天下生民,退让了许多步。
如今为了这个目标,他必须得做些什么!
这几年来,他让他那三个不成器的弟子,暗中收拢江湖中人,不断的打探中原消息。
如今的宋帝赵煦也是一个好大喜功之徒,时时想着率兵北上,收复燕云十六州。
自从其亲政以来,先和西夏打,又和吐蕃打,还想和大辽再起战端。
简直是不知所谓,自取灭亡!
如今他不仅仅是辽国的北院大王,更是辽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
而他的两个女儿,一个是西夏太妃,一个是吐蕃太后。
他布局了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待一个最合适的时机,三面合围赵宋,灭掉赵宋。
他的心,又硬了起来。
他已经等了一百多年。
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天下大势,已经到了合久必分的时候。
耶律洪基死了,他就必须自己上阵了。
他要让赵宋覆灭!
他要让赵二的后人也尝到国破家亡,妻女被人骑的滋味!
逍遥子知道,他还需要再等等,等到赵宋筋疲力尽,等到辽国再恢复一些元气,等到他能聚集起一大堆汉人。
到时候,他就能再立唐国国祚。
想到这里,逍遥子的心湖难以平静。
他有预感,预感到他复国的大计可能会被他的老朋友叶千秋所阻。
这是一种来自冥冥之中的指引。
也可以说是一种直觉。
“叶先生,那就让我们来较量较量吧。”
……
正月里的东京城,还是十分热闹的。
虽然天气还有些寒冷,但还是掩盖不住人们脸上的笑意。
林灵素和独孤灵笙进了东京城,便向人打听打听神霄观所在。
二人在街上走着,走过一条街时,林灵素突然停下了脚步,看着街口的第一户人家,微微一叹。
独孤灵笙看到大师兄林灵素驻足,好奇道:“大师兄,怎么了?”
林灵素闻言,笑了笑,道:“没什么,只是想起了以前的一些事情。”
独孤灵笙听了,不禁问道:“大师兄,我听云师姐说,你以前可是在名满天下的大文豪苏轼家里做过书童的,现在回了东京,也算是故地重游了。”
林灵素闻言,没有多说什么,又看了那户人家的大门一眼,然后朝着前方行去。
林灵素没告诉独孤灵笙,那户人家便是当初的苏府。
只不过,现在已经不是苏家人在里面住着了。
宋帝赵煦亲政之后,为了恢复元丰之法,施行新政,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将礼部尚书苏轼贬去做了定州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