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1751

  一辆形制普通的乌篷马车转过缓坡出现,体内龙气感应稍动,叶青微一扬眉,有点明白过来,耳边就闻熟悉亲切传音:“夫君,看我把谁带来了。”
  叶青无奈地叹了口气,说过叫她不要来。
  毕面临太平道和董卓军组合的大敌,四阶术师有陨落危险,自己未必能照应过来……只是不好明说,没想到还是跟来了。
  又对着护卫在车侧的赵云点头:“子龙辛苦了。”
  “臣之本分职事。”赵云应着,他率着亲兵列队,甲胄林立,十分威严,经历大战,更是沉凝,气机融洽在环境中全无异样。
  叶青顿时清楚赵云已踏破天人道禁,正式由武入道,不由欣喜不已,如此大将,又多一份可抗衡真人的战力,这种百战余生的大将战场表现极为可观,远胜同阶武林高手出身的修士。
  “恭喜子龙……”
  叶青笑着询问两句修炼近况,考虑可以传授《六阳图解》,介时底子优化实力更会增长不断。
  芊芊在背后推了推他,小声传音:“夫君去看看表姐,再吊着她不问,可真要等急了。”
  又被这丫头看出来了。
  叶青估摸着惩罚力度足够,再多也无用,过去就见中间只坐曹白静,故意先不理她,又看一侧。
  隔断遮蔽的琉璃垂帘后却坐有一人,车内黯淡琉璃灯光下,影影绰绰的女子身影。
  叶青心知肚明,却是知道刚才对“嫂嫂”产生误解了——多半是关羽清楚这时情况特殊不便声张,编的说辞。
  这时,叶青也只微一施礼致意。
  垂帘后的女子欠了欠身,知机并不作声,叶青布置了隔音法阵,转首问曹白静,皱眉:“夫人怎么不听话过来了?”
  “不放心啊,荆北顺服安定的很,争端焦点是在中原,太……既按计划要来,我一个人没必要在家里守着,就转颍水陪着过来了……有子龙将军保护车驾,车里还设藏息阵,没人注意到我们。”
  曹白静这样大大方方解释着,见着叶青沉默片刻,缓缓颔首,她才在心中舒出了一口气。
  又小声说:“我是术师,总是会遇到战斗。”
  相比后方安全,她作高阶术师其实不在乎,或说她曹白静自小就是野丫头,不怕风雨不怕浪,与夫君并肩作战能给她一种踏实感。
  甜蜜说了些分别以来的事,她扫了眼垂帘后身影,回醒过来说:“夫君,我们在荆北查找传国玉玺线索,自散卒拷问中确定袁术出逃时丢失,最大嫌疑是落在突围北上的袁胤手中。”
  “北上?找袁绍么!”叶青抚摩着下巴的胡茬,在考虑着,眼神渐渐有些幽寒起来。
  又有人要倒霉了……曹白静心里这样想着,夫君会怎么应对?
  按下土历史,袁绍才是盟主,现在全取豫州、渗透并州南部、司隶北面,拥兵十万,实力也是强盛,听说和张燕三十万黑山军几次大战不分胜负。
  而总督的曹操此时尚未和袁绍撕破脸,徐州失利后选择支持袁绍、祸水北引也是正常。
  俞帆这时想到染指荆北、徐州会引以为敌,要打压上洛之行再自然不过。
  “但我家夫君,自小到大不是委曲求全的人……”曹白静笑着看着自家夫君沉思,不由对接下来的洛阳战役期待起来。
  洛阳城
  以东一百五十里,虎牢关内外对峙数日,这时军气冲霄,与夕阳交相辉映。
  时隔两年,海内风云再聚中原司隶,期待这场战役的人很多,但用意远没有曹白静那样纯粹求战。
  对于地上人来说,为自身自势力攫取更多利益才是出发点。
  区别于上一次在洛阳敲边鼓,这时的地上人,除了早早淘汰者,都真正有了主导性力量,培养更多练气士带进下土,积极参与和各诸侯间合作、抗衡、加盟,获取的官职不在少数。
  此时各率着一股股军队自各地涌来,更即将决定着下土历史进程。
  但他们先要解决的是一座雄关。
  虎牢关不是一道薄墙,而是一座关城,一座依山水而建筑城池,容纳军民数万,作洛阳屏障有着四百年积累完善的防御机制,每一次历史性攻破都几乎不是纯粹军事手段解决,哪怕配合道术也是要付出极大牺牲,而对面也有道术就更困难了。
  关口周边地形是崇山峻岭交错,南连嵩山,北临黄河,自成难以逾越天险,只有西南一深壑幽谷通往洛阳,在下土长期以来就是东都洛阳的门户,也是虎牢关城正面封锁之处。
  夕阳下,草地弥漫着微微潮湿的腥香,这是前天夜里下过大雨的痕迹。
  俞帆策马立在一处小坡上,皱眉眺望着远处雄伟关城,又看一眼散布各处平野上的诸侯营地,有大有小,呈报中相互都显出一点防备。
  “没有配合,硬拧在一起反变成乌合之众。”俞帆想着,挥手下令大军停下扎营,问着身侧:“曹军和袁军、公孙军在何处?”
  一个术师伸手一弹,“嗡”一声,周围显出一个透明的罩子,这是隔离探测的法阵,有效期一个时辰,已绰绰有余。
  寇先生见了,才自侍卫背囊里翻取出一份传报,禀告着:“总督刚入营,大军驻扎在北面河侧丘陵一带,靠近袁绍大营,估计修复了过去关系,袁绍前军已赶到立寨,本人还对河对岸,至于公孙瓒听说道途遇山洪所阻,尚且滞留在幽州……”
第0424章
虎牢关(下)
  “山洪?还在幽州?”
  俞帆望一眼北地晴朗干燥蓝天,就算大雨也难以造成泥泞,嗤笑一声:“公孙瓒此人素无大志,只能给朝廷做做守户之犬,独立出来也是看看自家狗窝,会对上洛有兴趣才怪,叶青找这师兄结盟,此次上洛定是势单力孤。”
  “正是如此。”寇先生略一躬身,闻弦音而知雅意:“主公要和谁家结盟?”
  俞帆凝眉:“当是袁绍,以使与叶青争锋盟主宝座,我三家合三十万兵足以压制叶青军力,盟主大义更是杀器,既拖延上洛时间,也消耗叶青实力……”
  寇先生知道主公心有定计了,但说真,叶青当不会看不到这点,明知是鸿门宴还来,要无准备实在不是叶青风格……
  “主公小心有诈。”寇先生先提醒这一句,但考虑着,还是不得解。
  盟主体系下,拘束性很大,仅仅次于君臣,并且各家对叶青防备极深,更不可能给他可乘之机。
  俞帆也知道这些,微叹说:“洛阳一役是最佳时机,必须牵制打压而使上洛失败,此人实力不损、气运不衰,我们就难偷取荆北、徐州。”
  “轰——”
  远面东西绵长大河上,黄河水师船队一面面巨帆鼓荡,当首楼船大舰停在了港口,硬帆正在下落,凸显出‘袁’、‘冀’二面大旗,猎猎迎风招展着,有人在河上喊:“大将军到——”
  声音似经过扩音法阵放大,因傍晚天凉下来,河对岸又是直接黄土高原的高地,只这一会就由东南风改刮起西北风,顺着风都能传出十余里,虽到这面已是弱到只有高手才能听闻,但也是排场极大了。
  很多军营都沸腾起来,不少骑队奔出,向着河边去迎接,大将军一职是董逆伪帝所封,没有什么含金度,但四世三公的顶级门阀,门生故吏遍及海内,又是冀州牧,甚至半个河北之主,热切些也是该当。
  “主掌天下兵马的大将军?好大口气,我记得这处离官渡港就五十里。”俞帆哧一声,说着冷笑话,却也一扬缰绳:“袁大将军既至,那我也去拜见拜见——”
  旋风一样策马过去。
  顺东南暖风疾驰,马蹄在湿润草地上激起细泥,沾染衣袍下角,俞帆游目四顾,这联营环境下,触动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不由有些皱眉。
  他不喜欢联营,因总会想起叶青刚刚那场奇迹般的夜袭。
  不久前亲率十万江南子弟北上,刚刚渡淮水北上,俞帆就准备做刘、曹两军间的搅屎棍。
  因在洛阳效仿叶青的足迹,参阅过府库国家志和地方志——自如今人口上就看出北方力量始终是江南力量的三四倍,想要由南及北,做好中原搅屎棍就是基本功。
  “本已算定一切,叶青和总督果死掐起来,但不到彭城三十里突传紧急军情,闻着叶青一日一夜大破曹军、逼迫签署盟约,当时自己大惊,几以为是假消息,派术师急赴现场反复确证才敢相信。”
  “叶青破曹太迅速,直接用实力打破困境局面,让人心下发凉,惊疑这样强的实力,急派人打听战事细节,叶青是怎么取胜……”
  “再自己也率军到了彭城,当时只有陶谦留守着徐州防备江东兵,刘、曹、田等军队都早已先后走远,就连袁绍派遣的分营偏师急赶向虎牢,据说是要报告刘备在徐州的战事逆变,提醒要重视刘备这大患。”
  俞帆亲见到埋葬青州贼兵的万人坑,见着百姓继续搬运物资,听着彭城满城百姓对刘使君的夸赞,这已是难堪,又听到流星天罚、光武转交天命这一类坊间传言,俞帆沉默。
  寇先生见了,一笑:“这只是叶青还在行大运,只要洛阳城一毁,便是刘消我涨之时!”
  “其实到了叶青此时大势,就算洛阳焚毁,也动摇不了他的根基了,此时会盟,之所以攻破虎牢,取得战果和攫取大义只是小事,只待叶青入得关门,就是关门打狗,联合各方将其……”
  俞帆思维一清,这策确实是正理。
  “袁术实不堪也。”俞帆想着微叹一声,想起这肥猪的恼人事就坏了好心情,环视已至袁绍连营区间,不远处袁绍大旗已移下了旗舰。
  “幸还有这袁绍可用,袁氏两兄弟势同水火,我软禁袁术,让袁绍大悦,只是表面上却说感谢救了胞弟,总之关系是搭上,不利用白不用。”
  “这袁绍虽染上了袁家人骄傲自大毛病,但眼下尚未自我膨胀,综合能力还尚可一观,简单任务不至于失手。”
  自一侧官道上奔过来一队,打着曹字大旗下,威严男子扫了一眼这面,目光冷意微闪而逝,似是招呼一样招了招手。
  俞帆眯着眼睛,没有过去,吩咐避在一侧,等望着总督一行人走远,才在袖中握紧了手:“老匹夫……”
  讽刺的是同为地上人,同为此历史战场队友,激烈竞争下也是势同水火。
  谁让下土只能产生一个皇帝,地上朝廷只会封一名应侯呢……
  说露骨点,宁肯下土任务失败,使地上阴兵潮涌,也不可让敌人轻取应侯之位,天庭大义下是有这条快速起家捷径,但想拿的人也要看有没有独压全场的实力!
  俞帆和总督一时没翻脸,仅是清楚对方打的同样主意,而两家暂时尚未接壤,遵循远交近攻原则,叶青插脚进入徐州,对兖州和扬州来说,无疑问都是成为首要敌人。
  上洛之事中也属叶青宗室身份威胁最大,必须先行遏制的对象……
  想必袁大将军也是这么认为,彼此皆外姓诸侯,都有共同的敌人不是么?
  夜晚·大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1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