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鼎(精校)第4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0/668

  宋涵宋恒在内侍的指引下,一直走进这里,由于光线差的缘故,一时间看不出人,内侍对里面的一人说着:“王上,人已带到。”
  “你先退下吧。”
  “诺。”内侍退了出去。
  宋涵和宋恒这才看到,一人正站在一面墙前,看着墙上,走近几步,却见墙上挂着的是一副地图。
  而且是一副临海的地图,地图甚大,占据了整面墙,看起来很清晰。
  两人不敢多看,连忙拜下行礼。
  “坐吧,你们是孤的至亲,不必这样多礼,孤这次召见你们,是有事和你们商量。”王弘毅转过身,看着他们说着。
  他对宋家礼节上还是很客气,语气柔和。
  宋涵宋恒哪敢放肆,照礼行礼,谢恩后,恭敬的在侧面位置坐了下来。
  宋涵又欠身开口问着:“不知王上召见我们,所为何事?”
  “想必你们已看到这副地图了。”王弘毅没有直接回答,站起身,一指墙上的这副巨大地图,看向二人说着。
  宋涵和宋恒都是微微一怔,不知道眼前的王上,说这话是什么意思,但却不能不回答,连忙起身,说着:“看到了。”
  “在孤面前,不必生疏,都是自家人,又是私下召见,不比殿上闲话家常便可。”王弘毅见二人在自己面前有些拘束,安抚着说着。
  话是这样说没错,宋氏兄弟表面上放松了一些,实更加小心翼翼起来。
  “既是看到了,孤也不必绕圈子去说。这次孤召见你二人,是有一件大事,要交给宋家去做。”见两人执意如此,王弘毅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对二人说着。
  “请王上吩咐,凡是宋家能做到,宋家会尽全力去做。”宋涵作为宋家大当家,听完王弘毅的话,立刻说着。
  “还请王上吩咐下来。”宋恒这样说着。
  王弘毅点点头:“此事与海有关。”
  说着,一指墙上的地图。
  “孤的治下已有大片海域……许多人都不曾对海域重视,认为海域之地并不重要,孤却不这样想。”
  王弘毅指点着地图说着:“海域不仅可以进行防御,更可进行贸易,极为重要。”
  又指了指境内的几条江河:“这几处江河,是商贸往来频繁之地,平日里因无人管理,许多不法之人由这些地方进入,给孤的治下带来不少祸端,要是在这些地方,均建立起关卡,定能肃清匪徒,还治地一片清明。”
  “而且,孤决定在这些地方,同时进行商税抽成,这些事,你们怕是比孤更擅长?这事交给你们去办了,列出一个详细的抽商税的文书,再报到孤这里来。可以看一看陆地上的商税是如此抽取的,海上贸易可以这些为例。”
  这实际上就是河关和海关了,虽然现在还早,但是攻下交州后,就可以建立了,以后攻下江南,就可大兴这两项。
  历史上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海关收入即达一百五十万缗,后来又增到三百万缗,很大的支撑着财政。
  一千钱称缗,同贯,相当一两银子,这就是非常大的一笔钱了,话说明朝财政也不过三百万两收入。
  至于清朝雍正即位后为增加财政收入大开海关,乾隆年岁入就三千万两,据说最高时海关一年就有1000万两,后来禁止海外贸易关闭四个海关,只准在广州一个港口通商,乾隆一年的海关收入500万两。
  而现在这个世界,根据王弘毅估计,起码有宋朝的水平,因此海关至少有三百万白银的规模的收入,甚至可能有五百万以上。
  这就大大加强了政权的力量。
第二百零九章
海关(下)
  听了王弘毅的话,宋氏兄弟都是一怔。
  “你们是国戚,按照大燕太祖制度,附马和岳父都不能为官。”王弘毅隔窗望着外面,喝了口水平静说:“三服内的近亲也不能再出仕为官,即已做官的也得退休回家。”
  大燕法制,驸马立封驸马都尉,终生只拿俸禄而不能为官。
  女儿到妃级,宫里就会恩旨给她父亲,一般是正三品散官,三个月到半年看受宠程度肯定会封爵。
  妃子的父亲就是封伯,但是这伯没有世袭罔替,只有2000石俸禄,传下一代减一品就是“子”,1000石俸禄,再下代就是“男”,有500石俸禄,庶子也能有200石的俸禄养个家。
  四妃和皇后的父亲封侯,也以此类推,三服内别想科举。
  “你们有些家事想法,孤也略有风闻,大燕太祖是正法,孤也不能违背,但是却不必这样严格,孤还是取古法,不能正三品,你们是王后父叔,是孤的至亲,可以每月进来朝见。”
  “孤设海关,现在是正五品,你们先各领一个市舶正副使的官位,这以后就是从三品的衙门,孤预计有数百万两银子经你们的手而过,你们要约束家人子侄,不要给孤惹麻烦,作好这个官,作好这差事,就皆大欢喜了——懂了?”
  宋涵宋恒听得满头大汗,伏身跪下,连连说着:“是臣懂了,谢王上的恩典!”
  “这就对了。”王弘毅满意地一笑,淡淡的说着:“起来吧,不是已说过了,我们现在是自家人私底下闲谈,不必如此拘束。”
  “诺。”两人又匆忙坐下了,只是神情有些怔怔。
  王弘毅刚才说的话,实在太具有冲击性。
  王弘毅又淡淡的说了几句,就是让宋家担当海关河关的建立工作,同时制定出一个合理的海税抽成制度,当场给了十个官身。
  事到现在,宋氏兄弟都忍不住喜悦。
  身为王后亲族,他们早断了出仕的念头,只等着按照前朝制度,就封个侯爵,传个几代,反正家里有的是钱,不能出仕是可惜却也不会影响生计。
  不想现在还有官当,不限制后代当官。
  宋涵醒悟过来,说着:“王上对宋家的信任,宋家必竭力相报!”
  看到两人反应,王弘毅满意的点点头,吩咐外面侯着的内侍:“送两位大人出去。”
  “诺!”
  黄昏,天色渐渐的昏暗下来。
  一辆宽敞的马车在街道上缓缓行驶着,行的速度不快不慢,并不扰民。
  遇到有人在街上挡了路,车夫只是呵斥一声,及时的停下车来。
  这样的马车,在襄阳城比比都是。
  因法度森严,城中的官员一个个都小心低调,行事十分谨慎,生怕被御使拿住把柄,搞的灰头土脸。
  马车外,小贩的叫卖声,与行人的喧闹声,响成了一片。
  在这即将变为黑夜的襄阳城里,显得热闹非凡。
  马车内一片安静,从宫中出来的宋氏兄弟正乘坐着这辆马车归家,宋涵斜靠在软垫上,半眯着眼睛,在想着。
  宋恒低垂着头,靠坐在车厢的一角,面色潮红。
  很显然两人到现在,激动的情绪,都难以平复下来。
  这事不仅仅是自己出仕,更关键是子孙的出仕,一向对世家力量有节制的王上,肯向宋家大开方便之门,这真是他进宫前没有想到的事!
  大哥怕是也没想到这一点吧?
  抬起头,看看坐在自己对面的人,果然面色复杂,看起来正在想着心事,宋恒暗暗想着,大哥唯有情绪激动的时候,才会如此神色凝重。
  一路无话,两人都心里有着事,没有在马车内闲谈。
  在行出一段路后,马车在宋氏兄弟的别院停了下来。
  因根基不在此地,两人暂时带着家眷来到了襄阳,只建了两座小别院。
  兄弟两人向来关系不错,府邸建的邻近,紧挨着宋涵府邸,就是宋恒的府宅。
  在宋涵的府前停下来,宋涵率先下了车,对着正在下车的弟弟说:“二弟,一会用过后,到我的书房来一趟,我有事情要与你商量。”
  “大哥不说,小弟也是要过来。”宋恒点点头,微笑的说着。
  “还有,此事关系重大,先不要对别人提起。”宋涵又叮嘱了一句。
  宋恒点头。
  两人回了各自的府邸。
  宋涵迈步刚一进府邸,就迎面遇到了续弦的继室常氏。
  年纪不到三十的常氏上下打量了他一番,见宋涵并没有不妥,长出一口气,满是庆幸的说着:“幸好老爷无事,这样急慌慌的将老爷叫进宫去,妾身还以为出了什么不得了的大事这是菩萨保佑,佛祖保佑,让老爷您平安归来了……”
  闻听这话,宋涵就一皱眉,淡淡的说着:“王上对宋家向来优厚,召见我又有什么不妥?能有什么大事?你这妇道人家,都胡乱的在想些什么!”
  “妾身不就是担心您么?”被宋涵这一呵斥,继室常氏立刻唬了一跳,有些委屈的抹了抹眼睛,说着。
  宋涵皱眉看了她一眼,虽有些不高兴,可也不忍再继续斥责了,只得说:“以后说话办事,切莫失了分寸,你现在是宋家的主母,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你自己不知道?一句话不妥,就可能给宋家招惹来祸端。你已进了宋家的门,就要为宋家着想才是。”
  “老爷,妾身知道错了。”见宋涵越说越是火大,常氏忙小心翼翼的认错。
  宋涵和这继室算得上相敬如宾,见此也就算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0/6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