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9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8/1316

  简单两个字,却让朱棣感到万分无奈,有皇权,就有天子,天子终究是人不是神,是人就有喜怒哀乐,那么对人待事也会有喜恶,自然而然的就会产生天子宠臣。
  这是历朝历代永远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除非没有皇权。
  但朱棣真想不到一个国家怎么可能没有皇权,没有皇权统治的国家,岂非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可那段乱世也还有个周天子。
  黄昏不敢坐下,看了一眼桌子上的饭菜,说了句心里话,“味同嚼蜡。”
  朱棣伸手一拂。
  乒乒乓乓一阵响,碗筷和饭菜洒落一地,“那就别吃了。”
  黄昏不以为意。
  你要理解,这是一个正在承受丧子之痛的父亲。
  黄昏沉默了一阵,从一堆东西里扒拉出酒杯,又将装饭的碗弄干净,拿起酒壶,给酒杯倒满酒,放在朱棣面前,给饭碗里倒了半碗,然后默默的喝了一口。
  朱棣漠然而默然的看着黄昏倒酒。
  犹豫片刻,端起酒杯一饮而尽。
  黄昏再给他满上。
  放下酒壶,很是感触的道:“微臣也不知道,事情怎么就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呢。”
  这感触,大概韦小宝在被康熙追杀时也有过。
  朱棣没说话,他其实知道,因为这样的事情就算现在不出现,将来也必然出现,一个像自己这样的君王,绝对不会把黄昏这么强势的人留给太子。
  朱棣端起酒杯,又放下,从袖口里拿出一份案册,“详细过程,朕不想看,朕要听你亲口说。”
  黄昏沉默,缓缓将碗中酒一饮而尽,这才开始陈述。
  朱棣只是默默听着。
  当黄昏说完之后,朱棣眼神越发冰冷,“所以燧儿薨天,就是因为他在长平强征牧民的粮草和牛羊,导致兀良哈残兵叛乱?”
  黄昏点头,“这是事实,陛下可以着钦差去长平调查。”
  朱棣反问,“你这个布政司使是干什么的,兀良哈一片大雪覆盖的情况下,你布政司周边百里之内聚集了近万的残兵,你竟然不知道丝毫消息?”
  黄昏欲言又止。
  朱棣喝道:“说!”
  黄昏只得道:“陛下,这个事情你不应该问微臣,而应该去问李友边、梁道、王魁和赵彦杰四人,是他们想借兀良哈残兵的刀来杀微臣,如果不是他们,长平布政司周边怎么可能聚集那么多的残兵。”
  朱棣无语。
  这四人中,李友边、王魁和赵彦杰都死了,尸首埋在长平郊外。
  而梁道则人间蒸发。
  不用想,梁道肯定也已经死了。
  而且肯定是死在你黄昏的手上。
  也就是说,李友边四人策划的兀良哈残兵叛乱杀你黄昏的事情,已经死无对证,你黄昏怎么说就是怎么回事。
  黄昏却不苟同,“陛下若是有疑惑,可以去问长平布政司的吏员,在这次暴乱之前,他们全部被李友边等人拉拢,应该知道一些风言风语。”
  朱棣微微点头,“朕会去查的。”
  黄昏刚想说什么,朱棣却继续道:“如果查出来,兀良哈残兵和你黄昏有一丝的关系,黄昏,狠话朕也就不说了,朕会让你明白,何谓天子一怒!”
  如果你黄昏真的经营势力,并且联合兀良哈残兵杀了朕的三儿子,朕甚至不愿意杀你,但会让你慢慢体会一下亡妻、丧子、失女、灭族的痛苦。
  这比直接杀人更残忍。
  朱棣做得出来。
  但实际上,朱棣在说这句话时,并无杀意。
  他只是宣泄愤怒和悲伤。
  他终究是天子,终究理性大于感性,知道这一次三儿子的薨天,其实真正的责任真不是黄昏,但他必须宣泄他的愤怒和悲伤,朱棣更多的是内疚。
  现在是对黄昏说狠话,也许接下来就是对瓦剌那边的雷霆出击。
  总得有人为赵王的死买单。
第1003章
永乐十三年,动荡的一年
  朱棣的愤怒还压抑在心里,被他天子的身份禁锢,被他的理想禁锢,被作为一个千古大帝本身的素养所禁锢。
  也被理性禁锢。
  或者说,这不能称之为禁锢,叫压抑着。
  一旦无可压抑……爆发出来,必然是天动地摇山河变色的历史大事件。
  以朱棣的血性,和他对大明朝堂的掌控力,如果真和昏庸君王一样不管不顾的发泄他心中的愤怒和悲伤,牵连下来杀个几万人都是很正常的。
  甚至可能屠尽兀良哈!
  大明当然有这个能力。
  就看永乐大帝想不想。
  不过朱棣终究是朱棣,是历史前十里悬名的千古大帝,丧子再痛,他也被各种因素束缚着,哪怕是面对黄昏,也依然保持着理智,独自承受着这种人生大痛。
  从这一点来说,朱棣确实是个恐怖的人。
  以上,是黄昏在从朱棣的话里,在他的神色里没有看见杀意时的瞬间感想,到了这一刻,刨除个人感情,仅从国家的立场上,黄昏的内心对朱棣没有恨意——尽管这位君王肯定想过如何杀自己。
  反而越发尊敬他。
  朱棣眼中终究是家国社稷大于个人情感,而这样的人,从古至今,无一不是名垂青史传唱千古的英雄人杰。
  不过黄昏做不到这一点。
  因为黄昏是臣子。
  黄昏的出发点来自于一句话:达者兼济天下。
  他虽然也有伟大的蓝图,也在实施这个蓝图,但从本质上说,还是满足了个人私欲之后的事情,因为黄昏站的位置不一样,导致他的所作所为,没有朱棣这么大的责任。
  君王,本就一肩承社稷。
  想到这,黄昏硬着头皮,面无表情的说了句:“我心本无尘,何惧笤帚拂,我也相信,此事尘埃落定之后,陛下依然会让微臣去完成未竞的事业。”
  朱棣默然无语,许久,才道了句你如何面对徐皇后?
  朱高燧终究是死在你面前的。
  黄昏唯有苦笑。
  朱棣遭受这等打击,身心俱疲,缓缓起身,“具体事情经过,等赵王的葬礼之后,朕再严查,这段时日,你都得在诏狱里,长平那边的事情,朕打算着人从延平和顺平过去暂代你的事务。”
  那边的人现在有经验。
  黄昏眼睛一亮,“陛下,不用如此麻烦,长平布政司那边如今有一个人才,是李友边和梁道等人死后,微臣从吏员将他提起来的,此人可当大任。”
  朱棣哦了一声,有些犹豫。
  这不就是你的心腹,难道我现在还要重用你的心腹?!
  黄昏立即解释道:“此人名叫刘絮,是范文端培养的人才,家国社稷为先,微臣在长平也没有营党结私,陛下大可用之无妨,另外,陛下如果相信微臣,可以让范文端的学生谢客赶回长平,谢客和此人搭档,最是合适。”
  朱棣冷笑一声,“谢客也在诏狱,他回不去!”
  实际上,朱棣打算在见过郑和之后,立即着人去往长平,将长平布政司的所有官吏押解回顺天,仔细审查赵王薨天的事情。
  黄昏闻言,知道朱棣的心思。
  不再劝说。
  这无可挑剔,作为一个君王一个父亲,朱棣这样的操作实属正常。
  ……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