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8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2/1316

  说完推了金纯一把。
  意思很明确,要打吴哥也可以,反正我户部的国库不愿意拿钱,也没那么多钱。
  金纯上前一步,“皇家银行这边,没有问题。”
  有的是宝钞。
  只有深刻了解皇家银行,才知道这个银行对于大明而言何等重要,现在宝钞成了流通的货币,大明皇家银行发型宝钞收回金银,设立在应天的金库,里面存放的金银是金纯做梦也不敢想象的数字。
  当然,为了确保宝钞的信用,这些金银可不敢随意放出去。
  但打仗要用,自然没问题。
  前提是在中南半岛那边花了多少的宝钞,那就得收回多少的金银,以确保大军之中的宝钞回到国内,不会引起货币的膨胀。
  金纯继续道:“不过还需要请陛下做一件事,在占城、大城和澜沧那边推动宝钞的普及,只有这样,大明将士手中的海量宝钞,才能变成货币,要不然那些货币在这些地方就是一张纸,无法转换成货币。”
  朱棣笑道:“朕会的,于谦和刘宁然那边,朕会发旨意给他们,这三个国家的战后工作,需要用钱的地方,都会强制在民间推行宝钞,再制定相应策略,以确保大明宝钞在这三国也依然是流通货币。”
  顺便把这三个地方的金银搜刮回国内。
  仅是这么一想,朱棣就发现出兵中南半岛稳赚不赔,当然,朱棣从来没把这个事情当做一锤子买卖,所以中南半岛那边要好生经营,不能破坏了大明宝钞的信用。
  而这个目的一旦达成,以后哪怕是从这些国家购买东西,也可以用宝钞结算,相当于大明用一堆纸买回来大量的实物。
  你说赚不赚?
  当然,大明还得准备足够多的黄金白银,确保这些国家要用宝钞回购黄金白银——只有这样,才能稳住大明宝钞的信用。
  如此一来,大明宝钞就能真正的为大明敛聚金银财富。
  相当于中南半岛的人都在为大明工作。
  想想就觉得口干舌燥。
  黄昏让自己组建大明皇家银行,全国推广宝钞这一手,简直是神来之手,从古至今,从没有人能将掠夺国外财富做得如此简单有效。
  既然户部和大明皇家银行那边都说钱没问题,其他人也就没了反对的意义。
  何况大家明白,在朱老板这边,反对无效。
  朱棣显然也没有继续讨论下去的意思,问道:“诸位爱卿还有事否。”
  心情不错。
  大家只好纷纷告退。
  黄昏没走。
  他还有事,关于吴与弼的科举,以及后续的教育改革,这个事情不能马虎,是自己穿越来到大明后,所有努力的最终点。
  朱棣看黄昏没走,讶然道:“怎么,关于出兵吴哥,你还有不同意见?”
  黄昏笑道:“没有,微臣是支持出兵的。”
  战争……
  在以前的中原王朝思维中,战争大部分时间都是花钱的,因为对于大一统王朝而言,战争基本上都是和北方的戎族打,哪可能赚钱。
  但是现在时过境迁,黄昏知道,现在大明打仗,只要打赢了,绝对不会亏本,而且大赚,所以根本不存在没钱的状况。
  等着看,等于谦和刘宁然把澜沧、占城和大城的战后工作做起来,到时候不说铜铁矿,就是金银和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运回国内。
  尤其是占城稻!
  这个是破解大明人口危机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黄昏是百分百支持大明继续扩张的——不扩张,哪来的日不落帝国。
  朱棣讶然,“那你还有什么事,你明天就要去长平布政司了吧。”
  黄昏咳嗽一声,“微臣想帮吴与弼走点后门,这一次秋闱,吴与弼考的不好,有可能达不到一甲中第的水准。”
  朱棣无语,这么光明大胆的走关系,还是走到天子这里,你黄昏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个了。
  没好气的道:“秋闱还要几天才出结果,你着什么急。”
  黄昏叹气,“微臣明天就要出发去长平布政司,现在不求陛下通融一下,到时候结果出来就晚了,当然,吴与弼若是无法一甲中第,微臣也不是请陛下肆意擢升他的名次,微臣是觉得,不管吴与弼考了个第几名,都请陛下不要将他外放,可以让他去翰林院,也可以去国子监,最好同时去翰林院和国子监。”
  朱棣越发不解,“为什么?”
  黄昏沉默了一阵,“因为吴与弼将来要做的事情,必须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培养声望,而且吴与弼淡泊名利,他根本就不想出仕,到了地方上也不会有什么政绩,还不如让他潜心在翰林院和国子监做学问,陛下,微臣向你担保,吴与弼就是咱们大明的读书人种子!”
  读书人种子!
  这是个很敏感的词,一瞬之间,朱棣和黄昏都想到了方孝儒。
第933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笑了,“黄昏啊黄昏,你最近是不是太飘了,为了吴与弼,就敢做这种欺君之罪,你真以为朕不敢收拾你么,嗯?!”
  读书人种子?!
  你以为吴与弼的方孝儒那样的大儒么。
  如果吴与弼真有方孝儒那样的才华,又怎么可能科举不一甲中第,如果吴与弼真是绝代大儒,又何须你来求情走关系。
  这自相矛盾了嘛。
  黄昏无惧,朱棣这神态和语气,也不像是和自己较真,微微笑道:“陛下,你可别忘了,历史上那些科举一甲中第的人中,并无多少是传世名儒,反倒是科举名次靠后的人,学问更高更深,也更容易出寒门首辅,唐朝清河崔氏二十三位宰相中,有几个是科举一甲中第之人?说句僭越的话,从古至今,所有的科举都存在弊端:那就是考试能力和实际能力的差距……呃,我家叔父黄观例外。像吴与弼这样的大才,胸中学问千万,那么他们做文章,考虑的看见的以及想写的东西,很可能是主考官阅卷官都达不到的层次,自然成绩难以出众,但这掩盖不了他们腹有笔墨亿万的事实,微臣可以这样说,如今我大明天下,学问能超过吴与弼者,不过双手之数!”
  朱棣笑得有些无奈,“你就继续吹,不过按照你这么说,学问超过吴与弼的人有双手之数,那么吴与弼不能一甲中第,不是很正常么?”
  黄昏有点尴尬,把自己套进去了,眼睛咕噜一转,“所以微臣所求,不是求陛下擢升吴与弼的名次,而是科举之后,让他去翰林院和国子监,让他一身才华施展在正确的地方。”
  朱棣还是不解,“你还是在自相矛盾,吴与弼有如此大学问,不经国治世,岂非暴殄天物。”
  黄昏摇头,“不,陛下您可能有所不知,吴与弼其实无心仕途,他更喜欢醉心于学问之中,在仕途上他就算施展出才华,也不过是如微臣叔父黄观一样,一世名臣而已,但吴与弼喜欢的事在学堂戒尺间,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点,微臣从他教导黄豆芽和黄豆苗上,就已经确凿了。你让吴与弼去仕途,大概也就得到一个名臣,但让吴与弼去翰林院和国子监,你将得到无数个名臣。”
  当老师时的吴与弼,虽然只有几个学生,但他神采飞扬。
  黄府黄豆芽和黄豆苗跟着吴与弼学习。
  除此之外,沈熙礼的三胎、吴李氏妹妹的儿子、赛哈智家的小兔崽子……都送到黄昏来蹭吴与弼的教学——吴与弼一概来者不拒。
  所以跟随黄豆芽黄豆苗一起学习的,约莫有七八个孩童。
  朱棣唔了一声,渐渐明白了黄昏的意思,“所以,你所谓的读书人种子,不是说吴与弼本身,而是说他利用他的学问,教导处更多的优秀读书人?”
  黄昏笑道:“正是如此。”
  如果没有自己穿越耽误了吴与弼十年时间,这个时候吴与弼已经是教育家,搞不好崇仁理学也要面世了。
  朱棣何其聪慧,瞬间想到一件事情,“你该不会是以后如果施行教育改革,就让吴与弼来主抓罢,你是不是想得太远了,别说是你,就是朕现在都不敢奢望能进行教育改革。”
  这个阻力太大太大了。
  是与整个天下的读书人世家中的既得利益者做对。
  黄昏笑道:“时代的发展,由不得那些鸦鸣蛙噪,时机一旦成熟,教育改革就势在必行,谁来反对都无效,陛下,您别忘了,现在我大明的疆域扩大了快一倍,不教育改革,将来这偌大的江山,哪来的那么多人才治理,而且微臣发展的那些新兴行业,都需要海量的人才,微臣对此总结出一句话: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朱棣沉默不语。
  确实,这是当下摆在他面前的难题,人手紧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连地方官学的人都在任用,可想而知压力有多大。
  而随着人口多暴增,新兴行业的发展,民间财富的累积,大明境内有钱人越来越多,那么读得起书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私塾渐渐满足不了需求。
  也许如黄昏所说,到时候真的谁也无法阻止教育改革。
  那么按照黄昏的意思,未雨绸缪,培养出一位喜欢教育的大才之士才主抓这个事情,确实是有备无患——教育改革,一个不好就会引发国家动荡。
  所以这个事还真的马虎不得。
  许久,朱棣才缓缓的道:“你确定这是吴与弼的意思,如果到时候吴与弼科举之后想去地方入仕,结果朕把他丢进翰林院和国子监,吴与弼郁郁不得志不说,吴浦也得在朕面前诉苦。”
  黄昏哈哈一笑,“陛下但请放心。”
  朱棣点头,“如你所愿罢。”
  黄昏大喜谢恩,立即告辞,“如此,微臣告退,这还要回去叮嘱吴与弼,他在翰林院和国子监这段时间,也需要多去地方走动,看看地方官学和私塾,只有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才能知道它们的缺陷和有点,将来的教育改革才能有的放矢。”
  尤其是字典的推广,这是个超级难题,吴与弼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才有可能在自己和朱棣的支持,将字典推广出去,才有可能教育改革成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2/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