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8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5/1316

  朱棣嗯了声,“其实除了漠北,之前朕对中南半岛是没有一点想法,那边土地不好,矿产资源的开采也不方便,完全不如我大明江南。”
  为什么说明朝是性价比最高的王朝?
  由此可见一斑。
  连马背皇帝朱棣都对中南半岛没什么兴趣,也就不怪朱瞻基最后会放弃交趾了。
  因为在大明朝看来,这整个天下,除了大明的疆域,其他地方都是不毛之地,打下来简单,可治理起来很难。
  没必要浪费这个人力和财力。
  黄昏笑道:“中南半岛必须打下来,我们随之扩大的疆域可不止是中南半岛,还有那一大片的海洋,这可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无价之宝,陛下,相信微臣,一旦社会发展到了某个地步,海洋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会成为世界诸国争夺的焦点。”
  九段线还不够霸道。
  十一段线也不够。
  有我在的大明,就应该占据整个亚洲的海洋,然后落到实处,而不是简单的画个九段线,等以后二十一世纪,后人也可以据理力争。
  当然,如果大明被自己这么打造下去,等到了一定时候,再去美洲那边经营一下,最好是能阻止“自由”的美利坚出现,二十一世纪的后人也不需要据理力争。
  拳头,就是道理。
  朱棣也不太懂,笑道:“陆地上都治理不过来,还海洋?今天找你来,还有个喜事分享,狗儿八百里加急送回信息,他已经和摩诃黛维接触上了,至于能否谈妥,还要再看情况,不过狗儿说去和摩诃黛维接触的使臣传回消息,摩诃黛维对我大明的提议很有些动心,她现在主要犹豫是认为我大明打不下四国联盟,所以不愿意提前站队。”
  黄昏唔了声,“是谁去和摩诃黛维谈判的。”
  朱棣道:“狗儿的一个心腹内侍小梁子,你见过,在出征澜沧之前,这小内侍已经在郑和的内官监任职,再有几年磨砺,是可以出任要职的,打算让他去司礼监担任秉笔太监。”
  重用内官,朱棣从来都是不遗余力。
  黄昏颔首,“那陛下怎么认为摩诃黛维这个事?”
  朱棣笑道:“不用管,只要和摩诃黛维搭上线即可,反正现在澜沧在全力说服占城、吴哥、大城三国和他们结盟,出兵共同抗拒狗儿的大军,在这个大的战略上,我们和澜沧目的一致,就算摩诃黛维知道也不影响,因为澜沧本来就没有选择余地,他们只能奢望四国联盟能退我大明雄师。”
  但他们有个锤子的机会!
  交趾那边,是李景隆。
  澜沧主线,是狗儿和李谦。
  八百大甸,则是沐晟和徐辉祖。
  这个阵容比漠北那边张辅搭档郑亨、靳荣更强大,怎么看四国联盟都不可能有翻盘的机会——兵力优势?
  在神机营面前就是个笑话!
  朱棣从来没有如此快意过:历史上也没有哪个王朝能有朕的大明这么嚣张,想打谁就打谁,关键是就算没有兵力优势,也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大明一样是无敌横推。
  打下漠北,打下中南半岛,朱棣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媲美甚至超过太祖了。
  当然,肯定也要超越唐宗汉武。
  作为一个藩王起家的天子,朱棣在靖难之前经常做这样的梦,超越唐宗汉武,超越老爹,最后成为媲美千古第一帝嬴政那般的天子。
  这才是一个男人该有的一生!
  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很近了。
  黄昏思忖了一阵,“中南半岛的战事,在澜沧、吴哥和占城、大城那边看来,他们尚有一线希望,不过咱们最清楚,只要狗儿不出现致命性的失误,中南半岛必将成为我大明的数个布政司,当下陛下应该考虑一下战后统战工作,让刘宁然和于谦负责这偌大的区域,其实也有点强人所难,扶植摩诃黛维是个好主意,也能提前为将来在西域扶植娑秋娜储备经验,不过陛下,有一点我们绝对不要忽略,不论是扶植傀儡,还是刘宁然于谦的治理,在中南半岛,我们最重要的策略是文化同化,所以从大明疆域之内,再到新打下的版图里,教育改革都会是势在必行的事,陛下您也知道,科举制度虽然有它的优越性,但我大明当下局势复杂,仅靠科举制度已经没办法提供足够多的人才,既然需要更多的人才,那么就应该将科举制度扩大,这是必须施行的教育改革,同时,关于官员的起用制度,也需要进行升级。”
  朱棣怔住,心里有点慌,“要教育改革?官员起用制度改革?”
  这可不是小事。
  比起什么货币改革和医疗改革这些措施,仅仅是教育改革这四个字,朱棣听到黄昏说出来,就觉得心惊胆战。
  这触及到的是整个天下读书人和所有士族的利益。
  是要动摇国之根本的。
  一个不小心,就是一场天下大乱。
  黄昏点头道:“陛下,大明早已和历朝历代不一样了,随着医疗和货币改革,大明人口暴增,经济蓬勃,能读得起书的人越来越多,到时候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读书人如何安置是一个问题,而暴增的人口也需要更多的官吏来治理,所以教育和官员任用制度的改革,我们必须未雨绸缪,这样不仅能解决我们国内的问题,也能解决中南半岛战后的统战、同化工作需要的人手问题。”
第892章
委屈的大明!
  朱棣沉默不语。
  人手紧缺的问题可以慢慢解决,实在不行,打下的疆域出点小问题也是能容忍的,只要大明本土不乱,朱棣都能接受。
  可教育改革一旦施行,按照黄昏的说辞,到时候大明会多数百万、上千万的读书人,你让老子如何安置这些读书人?
  光是廪粮就能把国库吃光。
  哪个朝代,就算是最富裕的大宋也养不起这么多读书人。
  关键是这么多读书人后,全国各地会形成多少的士族,等大明国祚百年之后,你说这大明是士族的江山,还是我老朱家的江山?
  那么庞大的士族,就算是朱棣自己,都没把握能收拾得了这个局面。
  黄昏知道朱棣的担心。
  这个没办法。
  思维局限住了,在朱棣心中,读书人考了秀才就是要吃廪粮的——却不知道,一旦教育改革施行之后,就会取消廪粮的传统政策。
  不过这个改革确实是要动国家根本的举措,阻力之大将是不可想象的,教育改革的敌人不会是朱棣,而是整个天下的士族和读书人中的既得利益者。
  黄昏也没打算今天就说服朱棣。
  得慢慢来。
  咳嗽一声,道:“中南半岛,澜沧、吴哥、占城和大城四国联盟大概还有多久成型,咱们的几十万大军都跑那边去了,时间拖得越久,咱们消耗的钱粮就越多。”
  虽然有钱,但也不是这么花的。
  还是要速战速决。
  朱棣若有所思,“钱粮还能支持一段时间,加上有你时代商行提供的方便面,粮草方面不会存在问题,朕也想速战速决,可问题在于澜沧那几个人实在是太弱了。”
  摩诃黛维还行。
  已经说服了占城,不过占城那边反馈过来的信息,是占城国王虽然同意结盟,但他要看吴哥和大城,如果这两个国家也同意,占城就会出兵。
  可以理解占城国王的顾忌。
  也就是说,桑森泰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出使三个国家,只有摩诃黛维暂时达成了目的,桑森泰的大儿子拉坎登和二儿子孔坎就是吃干饭的蠢才!
  要促成吴哥和大城参与结盟的决心,还得剑走偏锋。
  大明……也是为敌人操碎了心。
  真是够委屈的。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大明王师竟然需要留在敌人的疆域之内,帮助敌人去找周边邻居结盟,然后等他们兵力汇聚起来再来一场大战。
  何其讽刺。
  想到这朱棣笑说:“所以朕今天是想问问你,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尽快促成吴哥、占城和大城去和澜沧结盟,减少我们的粮草损耗。”
  这才是今天把黄昏从应天城逮到乾清殿的真正目的。
  姚广孝带着于谦和刘宁然去了澜沧,朱棣现在还愿意交心的商谈国事政事的人,整个京畿甚至整个朝野,也就只有这么一两个人了。
  黄昏算一个。
  当然,太子也算一个,毕竟太子入主东宫多年,没有什么大事,大明未来的天子位置非朱高炽莫属,朱棣也明白,所以现在有意没意都在培养太子的能力。
  是以这几日朱棣关于两个儿子就藩的事情,态度很坚决。
  黄昏时有点懵逼的,因为他最近忙的事情都是推动大明工业化进程的事情,根本没去关心过南北战事,所以朱棣忽然问到他时,他一时间脑海里空空如也。
  愣了好一阵,才道:“曹国公在交趾那边走到哪里了?徐辉祖和沐晟这两位无敌战将在八百大甸那边状况如何?”
  要促成澜沧、吴哥、占城和大城四国联盟,还是要从“生存和灭亡”上面做文章。
  给吴哥、占城和大城造成错觉。
  不结盟对抗大明,就只有死路一条。
  同时,还需要让这三个国家知道,他们结盟起来还有赢的希望,如果等大明收拾了澜沧再对他们动手,就再没一点希望。
  朱棣缓缓地道:“李景隆在交趾布政司司所,曾经的王城清化,因为害怕吓着占城,所以没再前行,而且李景隆为了确保这一着战略不会打草惊蛇,他甚至将兵力留在清化以北,以主持军政的名义,只带少量兵力进驻清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5/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