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8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0/1316

  所以朱允炆再不堪,沐英也会勤王。
  可惜……
  沐英死得早,沐晟可没他父亲那般仁义,既然你朱允炆做得不好,我沐家勤王作甚,所以靖难了两三年,云南那边的勤王举措都是雷声大雨点小。
  朱棣点头,“少师言之有理,就这么办罢。”
  黄昏忽然心头一动,道:“陛下,在军事上有个说辞,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此次出征中南半岛,陛下千秋威名之下,又有神机火器,还有一众神将,再有白河沟大神狗儿大监的英明指导,基本上结局显然已定,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疆域未打,官吏先行?”
  朱棣讶然不解,“说人话。”
  黄昏道:“狗儿大监每每打下一城,我们便可以派一个官吏过去治理,争取做到在打下整个中南半岛的同时,我大明官员也已经全员就位,掌控力这些疆域的政事,所以我认为,可以派一些文臣跟随大军,破城之后立即组织政事。”
  朱棣唔了声,“这倒是个有意思的提议。”
  又有些为难,“问题是……没人!”
  人手真的紧缺。
  姚广孝也若有所思,“黄提督这个建议确实不错,狗儿打下城池,文官入驻治理政事安抚百姓的话,能减少不少问题。”
  朱棣还是那句话,“没人。”
  黄昏脱口而出,“陛下,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时候了。”
  除了李景隆,金忠、朱棣和姚广孝都愣住,旋即惊艳,“好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个观点妙极。
  现在大明人手紧缺,要想缓解人才压力,真可以不走寻常路,因为如果循规蹈矩的培养人才,不知猴年马月才能治理好那些打下的疆域。
  若是没有人才治理,岂非又步入元朝的后尘。
  但问题在于……怎么个不拘一格降人才法?
  朱棣如是问道。
  黄昏咳嗽一声,“翰林院就不说了,都是经过科举的人才,都可以重用,其实还有一些地方的人才也可以启用,地方州府的官学之中的读书人,可以直接启用,跨州府任职,而国子监太学里的学生,只要年纪够学识够,就可以启用,比如……刘宁然和于谦!”
  是时候让于少保走上历史舞台了。
  朱棣点头,“于谦和刘宁然确实不错,可以用,你说说看,这俩怎么用,用到什么地方,国子监太学里那些人应该怎么用?”
  黄昏笑道:“于谦和刘宁然既然是太学双璧,自然大才,此次去澜沧,跟在狗儿身后面,打下一个城池,则他俩落局一子,等打下整个中南半岛,则由他俩搭档主持整个大局,有他俩在,也能钳制摩诃黛维,而陛下要对他俩给予绝对信任,他们要谁,陛下就把那个人送去于谦和刘宁然那边,当然,在他俩去的时候,陛下要交待他俩,多重用国子监太学里的人,毕竟咱们确实人手紧缺。”
  金忠略有担忧,“他俩还年轻,万一走错几步,岂非要影响大局。”
  朱棣作为君王,眼光更远,“没事,在中南到半岛那边,我们有较大的容错率,况且年轻人嘛,不犯错误又怎么进步。”
  大手一挥,“就这么办罢。”
  开科举选拔人才还是有点慢,黄昏说的没错,地方州府官学里的人才,确实可以跨州府任职,国子监太学里的人才,则可以直接任用到重要位置去。
  诚然,六部尚书这些要职,基本上都是科举进士中的佼佼者。
  但要知道,唐宋很多宰相,其实科举名次并不高。
  也就是说,学识和治政,并不是成正比的增加,有的人读书学问高,但把自己的见识和眼见给禁锢住了,政治方面反而不如那些学问半罐水。
第886章
姚广孝再次出山!
  金忠还是担心,“陛下,重用太学双璧微臣没有意见,于谦和刘宁然两人,其中于谦不谈,书香世家出身,本身又有大才,但刘宁然可是明教圣女方娇的儿子,微臣还不是敢太过于放心,微臣恳请陛下派一位侍郎过去主责此事,也可以让刘宁然和于谦多学一些。”
  朱棣一想也是这个道理。
  姚广孝微微一笑,“陛下如果同意,我可以去澜沧那边带这两孩子,不过我也只是过去盯着,所有事情他俩负责,只有他俩做得不好不对时,我才会旁敲侧击。”
  众皆悚然动色。
  就连黄昏都震惊莫名,这事竟然连老和尚都要掺和进去了?
  靖难之后,姚广孝动极思静。
  几乎再没有出过京畿。
  现在却要因为于谦和刘宁然两人远赴中南半岛,这老和尚到底是何等的看重于谦和刘宁然两人,简直匪夷所思。
  要知道于谦和刘宁然现在还只是太学生。
  姚广孝愿意去澜沧的意思很清楚,他愿意以少师的身份,去给这两个年轻后学押阵,因为朱棣和黄昏都忽略了一个问题。
  太学双璧没有地位没有身份,而且还年轻。
  仅有官职的话,难以服众。
  所以就算到了澜沧那边,很可能也压不住澜沧的官场,到时候政令不行,就会一团乱麻,导致战后统战工作无法展开。
  但是姚广孝在就一样了。
  姚广孝,太子少师,他在澜沧,别说你什么地方官吏大员,哪怕你什么国公、都督这些一品大员,甚至于是一位藩王在澜沧,也依然得乖乖听话。
  这样,于谦和刘宁然的政令和主张才能顺利施行。
  而姚广孝显然还有一个意图:利用他自身的影响力来潜移默化,让这太学双璧从他身上学到在其他地方学不到的东西。
  很明显,姚广孝无比看重这两人。
  朱棣吃惊的道:“少师,你亲自去澜沧,就为了提携刘宁然和于谦这两个后进?”
  姚广孝微微一笑,“纪纲叛乱之后,我其实多般观察过这两人,其中刘宁然率性飘逸,做事雷厉风行,但考虑周全,又敢作敢为,让他如此野蛮成长,将来可当我大明半壁支柱,若是打磨一番,便是镇国之臣;于谦此人么,虽然没有刘宁然的率性飘逸,但性格稳重而刚强,事事追求完美和理想,目前来看,也就能到侍郎那一步,不过此子在我眼中看来,若是打磨一番,将来犹在刘宁然之上,简而言之,刘宁然是一把轻剑短匕,锋芒犀利,而于谦则是一把重剑,这两人如今是好友,但将来在仕途上必然是针锋相对亦敌亦友的关系。”
  黄昏暗暗咂舌。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这老和尚眼光也特毒了。
  刘宁然就不说了。
  老子根本不知道明朝有这么一号人,明显是被老子的蝴蝶翅膀扇出来的,否则朱棣一番操作猛如虎,明教和白联社混合一下成了白莲教,鬼知道刘宁然死在哪个旮旯里去了。
  但是于谦谁不知道啊。
  大名鼎鼎的力挽狂澜于天倾的于少保。
  而现在的于谦还很弱。
  不曾想老和尚竟然看出来于谦将来是鼎国重臣,可想而知他眼光有多毒辣,难怪这老和尚当年会选择朱棣来实现他的屠龙理想。
  朱棣也是暗暗吃惊,“少师如此看重这两人?”
  姚广孝颔首,“器藏于林,风必秀之,而这两人虽然如今尚是太学学子,但从其行事、言辞以及著作、学说可以看出,将来必然秀于万里江山之间。”
  顿了一下,“皆可为王文公。”
  王文公就是王安石。
  众人再次愕然,那可是王安石啊,这个评价说不是有点太高了?
  朱棣闻言沉默了许久。
  旋即哈哈大笑,“少师,那这两个国之重器朕就全权托付给你了,也希望少师能健康平安的归来,到时候你我继续在佛前看这繁华江山。”
  好。
  很好。
  如果于谦和刘宁然真有姚少师说的这般才华,那自己将来又何必担心黄昏,有这两人辅佐太子,相得益彰,之后再辅佐朱瞻基,黄昏他能危害得了朕的皇位传承?
  姚广孝微微颔首,“待他俩从澜沧归来,微臣还陛下两个尚书人才!”
  这话太狂傲了。
  也就是说,刘宁然和于谦去中南半岛历练一番回来,就已经媲美如今的高贤宁和黄观,足矣担任六部之一的尚书。
  ……
  ……
  从乾清殿出来,金忠走得急,他要去兵部那边接洽五军都督府,按照陛下的吩咐旨意,金忠还得去接洽户部,提前准备好支援狗儿的五万大军的粮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任何一次超过万人的出征,考验的不仅是主将的帅兵之才,也考验兵部和户部的调度能力,战争绝不是空口说一句“此去关山千万里,轻取贼首归来看你”这么简单。
  李景隆也去了兵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0/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