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7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65/1316

第787章
大朝会
  复盘很简单,将已经做了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以及将要做的事情写下来就可以,不过也没有这么简单,需要仔细推演、验证。
  验证已经做了的事情有哪些地方出了错,如何查漏补缺,并吸取经验,尽量确保在接下来的事情里不会犯错。
  但黄昏明白,犯错不可怕。
  就怕不犯错。
  没有真正的圣人,只要是人,做事都会犯错。
  现在错了来得及改。
  在教育改革和土地改革中,真的一点错误都不能犯。
  所以在朱棣走后,黄昏坐在书房里复盘,一直到半夜三四点钟,一直在不断的验证、推演,希望找到之前事情的错误之处,已经在接下来将要做的事情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时间滴滴答。
  黄昏全神贯注,还不觉得怎么样,可已经入秋了,在旁边侍候他的绯春冷得够呛,又心疼姑爷,半夜时分还跑去喊醒厨娘熬了莲子银耳汤。
  当黄昏忙完,徐妙锦已经睡了。
  于是去绯春房间。
  太累。
  只是简单的相拥着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也是很幸福的事情。
  奉天殿。
  今日大朝会。
  朱棣在上朝之前还惴惴不安,昨夜在黄昏那边吃了火锅,不知道今天会不会又出现早朝中断的意外,如果真的这样,被史官记录下来,自己这形象传到后世,可就有点尴尬了。
  所以朱棣想快点结束大朝会。
  开始之后,就让臣工们迅速宣布在小朝会上决定了的国家大事,大朝会过去了大半时间,朱棣没感觉肚子有什么不舒服,于是放下心来。
  在没有臣工上奏后,朱棣咳嗽一声,“朕再说个事,诸位臣工看看,此事可行否。”
  众皆洗耳以闻。
  朱棣缓缓的道:“昨日朕去过黄昏在东郊那块实验田里,嗯,这块实验田黄昏已经送给朕,从今以后便由官府来管理。”
  列臣哗然。
  那片实验田说大不大,只有几十亩,说小也不小,也是一笔不菲的产业。
  没想到黄昏竟然说送了就送了。
  只不过众人一想到黄昏如今的身家也便释怀了。
  别看这小子还年轻,说身家的话,如今整个应天,不对,是整个大明都找不到几个可以和他掰手腕的人,是还没有得到公认的大明首富。
  送几十亩地给朱棣拍个马屁,小事一桩。
  朱棣继续道:“这块实验田,诸位大概听闻过了,也大概知道里面种的什么,有番椒、番薯之类的东西,都是从西洋那边带回来的农作物,大家也许会有微议,我大明物华天宝,何必稀罕西洋作物,但有道是有容乃大,我大明神州虽然物华天宝,可也要虚心接受外来的优秀的东西,比如那番椒,它虽然和茱萸子是一样的功效,但它的味道更为纯正,也更适合作为饭菜的佐料。”
  众臣有点茫然。
  太子咳嗽一声。
  提醒父皇,老爹啊,这可是大朝会呢,说国家大事的时候,你怎么说起这些厨房事情来了,这可不是朝堂山该有的内容。
  就那一句:君子远庖厨。
  不说满堂的那些读书等身的文臣,就是那些沙场出身的武将,也没有一个人进过厨房,老爹你作为大明天子,更没有在此刻说厨事的立场。
  朱棣看了一眼朱高炽。
  朱高炽吓了一跳,立即跪下请罪,“儿臣偶感父皇,乱了朝堂礼仪,还请陛下赎罪。”
  朱棣没好气的道:“有病就治!”
  朱高炽心里松了口气,“退朝后儿臣就请御医诊治。”
  朱棣点点头,给了大儿子台阶下,“你是太子,是要辅佐朕主掌国家大事的,你的身体不是你一个人的,是全天下老百姓的,你要是糟践自己,天下老百姓也不乐意!”
  朱高炽闻言愣住,有点不敢相信耳朵。
  父皇这意思……
  无形之中更加的笃定了自己的太子位置,隐晦表达了今后不会换太子。
  其他臣子心中亦暗暗凛然。
  只有汉王朱高煦和赵王朱高燧已经纪纲等武将心里暗暗发苦,也不知道陛下是不是猪油蒙了心,以前他可从来不会当中笃定说不会换太子。
  这句话之后,朝野之间那些还有想换太子的想法,大概又得消停一段日子了。
  看着朝堂交头接耳,听着嗡嗡嗡的声音,朱棣眼睛微微蹙起。
  在一旁的狗儿大监一看,哟嚯,你们这是不将咱永乐陛下放在眼里了么,咳嗽一声,尖锐着嗓子喊了一句:“肃静!”
  众臣噤声。
  朱棣也没追究这事,反正这都是些狗皮膏药,司空见惯的事情,总不能因为这些鸡毛蒜皮贬官罢,何况朱棣现在也没底气。
  朝堂是真的差人手。
  道:“在那块实验田里,真正重要的不是番椒,而是另外一种作物,也是从西洋带回来的,叫番薯,不过去番化,改名红薯。”
  “红薯可以作为主食,也可以作为辅食,产量高,种植环境要求低下……”朱棣一番娓娓而来,将红薯的添油加醋说了一遍。
  话音还未落,户部尚书夏原吉出列,“陛下,红薯真有这等习性?”
  作为户部尚书,夏原吉要管的事情很多,农桑是他责内事,户籍也是他责内事,所以整个大明,除了朱棣之外,只有这位尚书知道大明即将面对的问题:随着人口暴增而来的粮食危机。
  这一两年,他为了此事几乎是殚精竭虑,可无论他怎么想办法,都明白一个真相:无论大明如何的有钱,只要不去抢番邦的粮食,要不了五六年时间,大明就要面对粮食危机,到时候很可能会出现大的饥荒,而一旦出现饥荒,则可能出现农民暴动,路有冻死骨的画面将横亘数年之间。
  那时候的大明岌岌可危。
  所以现在的夏原吉明白了一个道理:黄昏的医疗改革其实是把双刃剑,一个不好,就会将大明带着走向看不见底的深渊。
  轻一点,王朝自此衰落。
  重一点,改朝换代!
  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当老百姓吃不饱饭,则什么都有可能发生,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第788章
人尽其才
  朱棣颔首,“没错,朕亲眼所见还能有假不成,我知道夏尚书你的想法,这也是朕的想法,朕已经决定,要在全国推广红薯的种植,确保朕的千万子民都能吃饱饭。”
  一位都察院的御史出列,道:“启禀陛下,微臣起于寒门,少时躬耕于阡陌之间,闲暇读书,虽不若凿壁偷光,但亦是花费了别人数倍的时间,别人十年寒窗苦读有今朝,微臣则需躬耕之余读书,才有今日报效家国的机会,所以其实深谙农事,还请问陛下一件事,这红薯虽然生长习性对环境要求不高,但它产量几何呢?”
  这是最重要的事情。
  如果一种作物,随便哪个旮旯里都能生长,但一亩地只有一百来斤,这就没必要全国推广了,因为根本无法解决粮食危机。
  朝堂臣子听这位御史说辞,先还撇嘴,觉得这货有点不识时务啊,这个时候你还来显摆你那大器晚成的出仕史,不过听他说完,倒都没意见了。
  确实。
  说起农事,这位四十岁才中第,十年间便成了御史的老进士,恐怕还在户部尚书夏原吉之上。
  亩产量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朱棣笑眯眯的,“亩产量么,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东郊实验田那边的产量,一亩是三千到四千多斤,若是全国推广,普通老百姓受限于技术和时间,大概产量要低一点,但再怎么低,亩产量也该在两千斤以上,诸位爱卿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罢。”
  奉天殿顿时一片哗然之声。
  就算是不谙五谷的汉王和赵王等王孙子弟,也知道这个亩产两千多斤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今以后,大明子民不会再挨饿!
  不挨饿。
  三个字,说起来简单,但哪怕是富得流油的大宋,都没做到这一点,用句超越时空的观点来说,这三个字还是在十九世纪下叶才实现的。
  一位侍郎出列,“如果真能达到这个产量,还能作为主食,这个番薯难道可以取代水稻和小麦?”
  朱棣摇头,“这当然不可能。”
  人怎么可能不吃米和面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65/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