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0/1316

  去年榆木川他没有立下军功,于今年的北征有功?今年的北征都还没开始,没有任何一个将士得到军功,黄昏他哪里来的军功?
  所以他这丹书铁劵能服众么。
  不可能服众。
  但父皇就算是用缓兵之计也不可能说慌,所以事实的真相就是黄昏真有丹书铁劵,意味着自己两人辛辛苦苦弄了个假兵变出来,不过徒然笑柄而已。
  两兄弟只能绿着脸仰天长叹,然后暗暗想着,倒要看看黄昏是怎么个于今次北征有功法。
  父皇你要和黄昏联合起来忽悠我们兄弟,没那么容易!
  应天那边,顺天传来旨意后,礼部、刑部和大理寺等有司,迅速动作,跑到黄府,和颜悦色的说黄辅臣,陛下有旨,要摘掉你的丹书铁劵,请您拿出丹书铁劵来对照一下,若是无误,就要收回去了。
  看似云淡风轻,实则杀意内含。
  若是没有这张丹书铁劵,此刻上门的就该还有锦衣卫,然后黄昏就会掉脑袋,换言之,丹书铁劵抵了一条命——这就是它的作用。
  黄昏也是一阵后怕。
  这件事还是多谢了大舅子提醒自己,当初从独石关回顺天的时候,大舅子就说过有可能会有人拿榆木川的事情做文章,所以自己未雨绸缪,提前拿出了方便面换来一张丹书铁劵。
  而按照计划,方便面是要等朱棣北伐时粮草吃紧的紧要关头,自己带着方便面北上雪中送炭,成为大明的千古功臣,如此才能彰显自己的功劳,不过想起大舅子的提醒,黄昏只得先一步落子。
  万幸。
  这一步走对了,自己没有贪,若是贪一下,没有丹书铁劵在手,朱高煦和朱高燧挟兵变之威慑,朱棣迫于无奈,不说杀自己,至少也要让自己去北镇抚司的诏狱里掉一层皮。
  于是大方的拿出那张好几斤重的丹书铁劵。
  负责的官吏核对之后确认无误,又说请黄辅臣等几日,按照陛下的圣旨,会为您更换一张丹书铁劵,制作好就会有礼部送到贵府,请黄辅臣准备好相应的礼仪。
  圣旨说得很清楚,杀黄昏,丹书铁劵抵两命,但黄昏持有的丹书铁劵上尚可以各抵黄河、黄淮两兄妹一命,所以需要换一张丹书铁劵送到黄府。
  当然,那就只是黄河和黄淮两兄妹的丹书铁劵,和黄昏无关了。
  也是稀奇。
  经办的官吏第一次看到如此奇特的丹书铁劵。
第701章
剑指鞑靼,全军出击!
  在别人眼里是必死的困局,不过对于当事人黄昏而言并非如此。
  都是闹剧。
  接下来的日子,不外乎就是听着北方的捷报在南方的艳阳里享受靡靡风光的同时争取把娑秋娜给彻底办了,得到了身体没有感情的妻妾是没有灵魂的。
  男人嘛,都贪心。
  食髓知味。
  哪怕和娑秋娜在一起没超过三秒,但黄昏觉得自己还可以再挑战一次,嗯,挑战无数次,人嘛,总是会在挫败中成长。
  多提肛就行。
  在这之余,黄昏还打算帮助大明搞点社会进步,比如迎着儒家的为难而上,在大明推广一下现代时装,节约布料不是?
  然后再做点其他微不足道的消失,争取把大明十佳青年的排位往前捋一捋。
  输给朱棣可以。
  但怎么的也得排在朱瞻基那货上面。
  奋斗!
  是以每一个清晨,黄昏在绯春啊卡西丽啊穆罕穆拉等人的肚皮上奋斗一夜后起床,继续向着他伟大的目标再奋斗。
  日子充实忙碌而平和,当然,和平之下,隐藏着暗涌。
  朱棣北征,太子兼国。
  权章锦衣卫的纪纲,在暗夜之中露出了獠牙。
  五军都督府的靳荣,公事之余,目光依然紧盯着那座在应天比东宫还吸引目光的黄府,等待着黄府里的那个大官人露出一丝破绽,发动致命的一击。
  靳荣太了解黄昏。
  在没确定有一击必杀的把握前,他会等待,等着纪纲等人去攻击黄昏,只有不断的承受着攻击,黄昏才会露出破绽。
  太子朱高炽忙成了狗。
  也累成了狗。
  他要兼国理政,根本没意思去管太多的事。
  有那么一句话,在你享受着和平与繁华岁月的时候,在你看见的看不见的地方,有人用血用泪来承担你的幸福,他们负重逆行,他们流血流泪,只为后方的家人不流血流泪。
  永乐六年的北方,就是如此。
  随着粮草辎重运出关外,随着神机营的到位,随着朱棣穿金甲出顺天,在隆重盛大的出征礼后,率众来到居庸关,大明王朝永乐时期,第一次对漠北的出征拉开了序幕。
  大明雄师数十万。
  洪武时期,大明兵额最巅峰时曾经达到了恐怖的二百七十万,很多人对二百七十万觉得只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而已,但你要明白大明此刻才多少人口。
  洪武时期,大明人口不过四千多万。
  四千多万养了两百七十万的兵,你就可以想象这恐怖的数字了,基本上相当于四户人家养一个兵,当然,这并不是说朱元璋穷兵黩武,而是大明大力发展军屯制。
  一些卫所,基本上可以自己养自己。
  所以才能暴兵至此。
  不过后来随着国势发展,兵额有高有低,饶是如此,永乐六年,朱棣治下的大明也有兵额一百余万。
  不过因为云南、沿海、以及甘肃一带要留兵力驻防,所以可动用的兵力也只有几十万,加上又不是倾国打仗,是以这一次朱棣只动用了三十万大军。
  对外宣称的就是二十五万。
  仅有京营,神机营,边军,其中京营十八万,边军九万,神机营三万,为了稳妥起见,隐藏了神机营,另外一个原因,朱棣是要诱导鞑靼迎战。
  所以兵力要往少了说。
  要不然你说一句甲兵百万,鞑靼就会想你大概是夸大了的,号称百万的话五十万、六十万应该是有的吧?
  震慑于朱棣以前的锋芒,哪怕就五十万,鞑靼都不会主动迎战。
  到时候别人一跑,朱棣难道带着大军在草原和鞑靼主力捉迷藏,等到下雪的时候灰溜溜的退回关内,沦为笑柄?
  这当然不行。
  不过也不能说得太少,少了影响己方军心,同时你是在侮辱鞑靼的斥候,有多少人,鞑靼的斥候多少还是能侦察到一点。
  所以率兵三十万,只说二十五万,完美的策略。
  兵分四路。
  其中徐辉祖在最西线,率领定边关、大同、雁门关、武宁、太原的兵力,出定边关,在归化城汇聚云川、榆林、玉林、东胜几个卫所的兵力,共计七万人。
  徐辉祖为总兵官,李远、火真为辅。
  除了这两位,没有其他侯爷了,这是朱棣为了确保徐辉祖绝对的指挥权,所以派了一个听话的李远和一个蒙古出身的火真来辅佐,就是怕重蹈去年覆辙。
  独石关那边,由朱高煦率领京营精锐兵力七万人,朱高煦为总兵官,朱高燧和隆平候张信为辅,当然,不止张信一个侯爷,还有好几个。
  只不过张信格外得朱棣信任而已。
  这个信任其实就要牵扯到朱棣登基造反的时候了,当时朱允炆派了一堆人去北平要捉拿朱棣,然后张信就是朱棣派的人之一,结果张信带着旨意跑去告诉朱棣,让朱棣赶紧应对。
  因为这一层关系,张信在朱棣那边极其受信重。
  这五六年没少贪赃。
  不过……朱棣都是睁一眼闭一眼,和对待李景隆一样。
  山海关那边的总兵官则是淇国公丘福。
  兵力亦是七万人。
  辅佐的侯爷中有泰宁侯陈圭、保定侯孟善、靖安侯王忠、武城侯王聪、成安侯郭亮,这阵容相对鞑靼而言,堪称豪强。
  而朱棣则在居庸关。
  兵力共计九万,其中神机营三万,皆由朱棣统率,麾下更是一大堆的侯爷,除了留守云南、交趾和远海以及甘肃那边,大明能打仗的,包括靖难之后的各种侯爷,全部齐聚在朱棣麾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0/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