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61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1/1316

  要不然你以为孙隽这种封疆大吏,会如此尊重一个区区五品指挥?
  做梦。
  须知五品和从二品,有着巨大的鸿沟。
  黄昏笑了,“太子如何说?”
  孙隽沉默了一阵,“地方卫所不在我辖权之内,我能做的,大概就是州府的兵丁可以调动,不过黄指挥应该清楚,州府兵丁的战斗力,在锦衣卫提前和地方卫所的士卒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黄昏摇头,“州府兵丁,其实只是个牌面而已,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孙布政使您这个浙江承宣布政使的官职。”
  从二品,这个官职非常够分量。
  孙隽何尝不知,不过这一次不一样,叹道:“问题在于,锦衣卫是可以越过我们承宣布政使司,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我这个布政使恐怕压不住。”
  知道了孙隽的态度,黄昏放心了许多,“无妨,北镇抚司的缇骑,有南镇抚司来接招,孙布政使您的作用,还是威慑江浙这边的地方卫所。”
  孙隽意味深长,“如果对方真不管不顾怎么办?”
  布政使没有军政大权。
  如果地方卫所铁了心要动手,他真压不住,最多就是掺和其中,把这件事闹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场而已。
  而这就是他的作用:用这个不可收场来压慑地方卫所。
  黄昏端起酒杯,“不管怎么说,孙布政使有心出手,我替陛下在此敬您一杯。”
  孙隽接了这礼。
  他当然知道这里面的曲折,太子来信中提到过一句:狗儿公公亲临东宫,说了一些事,太子于是不得不为之。
  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太子其实也是在顺着陛下的意思入场。
  简单一点。
  孙隽看似是在为太子办事,其实是在给陛下办事,所以他才毫无顾忌的选择了站在太子一边,提前等待黄昏的到来。
  也没提前多久,太子密信是飞鸽传书,昨夜抵达。
  只比黄昏早了十二个时辰。
  黄昏作为晚辈,下属,在孙隽一饮而尽后,又为他斟满酒,再给自己也满上,端起酒杯抿了一口,“因为此事涉及到陛下的宏图大业,又牵扯明教,当下的局面,要破局其实有很多种办法,不过我有个想法,我想把事情闹得更大一些。”
  孙隽不解,“如何更大?”
  黄昏意味深长的问了一句,“孙布政使可否能联系上浙江这边的明教高层,不比唐青山地位差的那种?”
  孙隽震惊得口瞪目呆。
第610章
扬州瘦马
  孙隽没有回答,他隐约猜到了黄昏的意图。
  兹事体大,需要斟酌。
  许久,才试探着道:“没有其他办法了么,比如,我带着浙江布政使的要员去往于家埭,地方卫所的将领,多少会给我们面子。”
  黄昏摇头,“一句捉拿明教逆贼,孙布政使如何应付?”
  孙隽语结。
  若是地方卫所拿出这个理由,确实没法辩驳。
  偏生这次事件的中心人物唐青山,确实是明教高层。
  无奈的叹了口气,说了个人名。
  黄昏问道:“杭州府这么大,我到哪里去找他?”
  孙隽苦笑,“我也不知道他藏匿在何处,甚至我都不知道这个人是男是女,不过早些时候得到的线索,唐青山似乎在西湖和他会晤过。”
  根基和藏身之所应该就在西湖。
  黄昏没有为难孙隽,确实如此,如果明教高层那么容易就被官府抓住了动态,又凭什么心存野望的在民间活动。
  继续喝酒。
  酒过半巡,黄昏起身,“孙布政使还是早些去于家埭,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这边,不妨多去几位,府城和地方州府兵丁,能调用的也都调过去罢,人多,总能壮壮底气。”
  孙隽颔首。
  在黄昏走了几步后,孙隽忍不住问道:“此事之后,陛下会怎么对待明教?”
  黄昏侧首,回身,看向孙隽,“我等勠力同心,若是此事完美破局,明教在陛下的运作下,将不再是对大明安定存在威胁的隐患,而会是大明开疆拓土的又一支雄师。”
  想了想,补充道:“那一天,漠北草原上,驰骋的铁骑之中,有明教身影,亦力把里的沙漠戈壁之中,有明教的圣火熊熊,更远的西域,明教会带着他们的新教义,形成宗教反噬的文明同化作用,而在海外,明教也会带着我大明文化春风化雨沐浴山河。”
  笑道:“孙布政使,您说,得明教而得数万兵马,还有一个巨大的宗教文化,为何不招安,为何要将它们斩尽杀绝?”
  孙隽懂了。
  陛下用心良苦啊。
  他哪里知道,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却是眼前这个刚及冠的青年。
  黄昏笑眯眯的道:“这策略是我建策陛下,我既然提出来了,那么无论用什么手段,我都要笃定这个策略的施行,所以这一次,我必保唐青山。”
  孙隽也笑了,“水乡。”
  黄昏愣住。
  孙隽只好补充道:“唐青山和杭州府那位明教高层的会晤地址,几经周转,骗过了很多人,但遗憾的是,我孙隽在布政司任职多年,总归有点自己的眼线,所以整个浙江的官场,包括北镇抚司的地方卫所在内,只有我知晓,唐青山和那位明教高层几经周转后,会晤场所是在西湖上面的一座花船上。”
  花船名叫水乡。
  孙隽其实有话没有说话,若说对浙江境内明教教众的掌控力,他一点不比锦衣卫差,甚至更好,毕竟他在浙江经营了这么多年。
  洪武年间,孙隽就在浙江了。
  黄昏愕然。
  旋即醒悟,孙隽虽然是从二品大臣,但却是一步一步从地方走到现在这个位置,坦白点,就是一点点实力加上一点点运气。
  是正儿八经从基层走上来的高官。
  他了解民间疾苦。
  也知道明教的人要不是被逼得活不下去,绝对不会造反,所以一般情况下,他不愿意对明教动手,直到确定了自己和朱棣对明教并无杀念后,才说出有用的信息。
  孙隽,也想看见明教从一个“邪教”变身成对大明有利的力量。
  转身,正身。
  对孙隽做揖,一揖到底,“下官在此,替明教数万教众,替大明天下百姓,谢过孙布政使的一片仁心,大明有汝等君子,甚好。”
  大明由此臣子,何愁不兴。
  孙隽回礼,“也听闻过黄指挥的种种事迹,甚是钦佩,黄指挥虽然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却给天下读书人以身作则,我等楷模也。”
  商业互捧了。
  黄昏哈哈大笑离去。
  人间如此,很好。
  我喜欢这样的大明。
  出了孙府,带着乌尔莎等七个女子直奔西湖,来到断桥畔,看着湖面上的游龙花船,鼻子里闻着淡淡的石榴花味道和浓郁的脂粉味,很有些靡靡之风。
  曾经的大宋,杭州叫临安。
  有诗曰: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想而知当年杭州的颓靡。
  经历过南宋的发展,杭州西湖在明朝时期,也是繁华重镇,甚至不输给应天多少,毕竟富庶江南,又是水乡故里。
  但黄昏还知道一些事。
  比如对于男人而言,杭州最大的风景不是西湖,是西湖上的船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1/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