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1316

  深呼吸一口气,“人才库将是超越编修全书、下西洋、组建内阁的大手笔,它就像星星之火一样,也会是一池的墨染,帮助陛下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
  朱棣乐了,“我记得某人在中秋之夜说过,欲要挥毫泼墨画一幅大好河山,怎么现在朕也有资格来挥毫泼墨了?”
  黄昏一脸尴尬,低头,“臣知罪,陛下但有责罚,绝无怨言。”
  朱棣继续笑乐,“杀头的罪,你不怕?”
  黄昏沉默。
  这话你让我怎么接。
  不怕?
  那你朱棣还有面子。
  怕?
  那我还有什么面子。
  朱棣也没抓着这个辫子发作,深呼吸了一口气,道:“此事不能急,首先一点,得让朕给朝堂重臣通个气,看看朝臣们的反应如何,其次,还要让底下的官员摸一下那些秀才们的反应,毕竟你这个人才库要养的是一群有特长的人,而不是读书人,这对于朝堂臣子和秀才们而言,是个很难接受的事情,寒窗苦读十数年,结果和你一群匠人差不多的待遇,谁心里能过得去,关键这里面还涉及到个问题,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
  读书人。
  大明王朝,读书人和儒家还是主流。
  这个决策出来,以儒家为主的读书人,会觉得文人地位受到了挑战,这很可能会让那群读书人觉得,大明是不是要搞百家争鸣。
  所以朱棣不用想,就知道这事受到的阻力之大,绝非一道旨意就能解决的问题。
  黄昏也明白。
  儒家思想有它的优越之处,但它也有对时代的局限性,而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大明想要跳级,就得打破传统思想的筋骨。
  就必须百家争鸣!
  索性大胆一点,“陛下,如果此事阻力太大,微臣觉得不妨尝试第二种方案,由微臣出资,建立一个归属于时代商行的人才库,当然,这个微臣只是出面管理而已,这个人才库还是陛下您的,您看如何?”
  朱棣沉吟不语。
  这样一个齐聚各行各业人才的人才库,尽管黄昏话说得好听,说表面属于他私人实则还是属于大明天子,但这里面的猫腻多了去。
  就连锦衣卫朱棣都不会彻底信任,何况黄昏来搞这事。
  许久,才道:“朕先看看再说。”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了大汉的辉煌,而按照黄昏所说,自己欲要超越秦皇汉武,却要降低儒家影响,支持百家齐鸣,这是和汉武帝背道而驰。
  朱棣都不敢确信这么做对不对。
  所以他要先看情况。
  黄昏也便作罢。
  朱棣道:“此事暂定如此罢,朕会下一道旨意,让顺天这边为修建皇城而成立一座会馆,拢聚四方各行各业的人才登记造册,以便后用,便发放廪粮,按照秀才的标准,并着人修建一座会馆。等顺天这边施行之后,再看应天那边朝堂的发现如何,再决定后续是否继续。”
  黄昏无话可说。
  这事确实不能怪朱棣小心谨慎过头,毕竟牵扯的利益太多,而且这很可能改变大明的社会形态,这个事一旦发酵大了,其影响将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要深远。
  正欲告退。
  朱棣挥手示意莫急,“还有个事给你说下,太子送了章折过来,关于军器监撤监设院的,应天那边已经弄出来了,原则上,军器院独立,高于九寺五监低于六部,军器院最高官员为军器令,由原来军器监监正担任,设两位副职为军器同知,由原军器监监丞和洪继来担任,你觉得如何。”
  黄昏一想,这和自己设想的有出入,立即道:“不太完善,洪继来主管技术方面没问题,让他参与管理则有些浪费他的精力,所以微臣以为,设军器同知两位辅佐军器令管理琐碎事宜,决断一些大事,而洪继来应该用全部精力管理具体的技术方面的事务,可以另设一职,并为洪继来增加两位副职,官职的话不如就按照惯例,定位军器左令,高于军器右令。”
  朱棣一想也是,“善。”
  日常政务和实际的技术操作分开来,符合术业有专攻这句话,而且也能彼此制衡。
第529章
科技树的萌芽
  郭资和黄福接到一个奇怪的旨意。
  着令行部在皇城选一址,新建一座会馆,连会馆多大,具有一些什么功能都在旨意了一一说出来,弄得两位尚书莫名其妙。
  陛下连这都要管?
  这是哪个封疆大佬这么有面儿,能让陛下帮他操持在京会馆的建立,数来数去,貌似整个大明天下,也就姚广孝有这个地位。
  但姚少师现在专心礼佛,可不会做这种事情。
  奇怪归奇怪,工作还是要做。
  反正户部那边拨款足够,顺天这边的事情都能保证,哪怕是多修一座会馆,账面上也不会紧张——两位尚书从这可以看出陛下的迁都之意。
  而在另一边,黄昏喜滋滋的让许吟扛着牌匾去了华为房产。
  忙得焦头烂额的沈熙礼刚从外面回来,看着悬挂在大厅正中的那块牌匾,愕然许久,才喟然叹道:“服气。”
  真的服气。
  以前的时代商行,牌匾是朱棣手书。
  是以现在全国时代商行铺面上的牌匾,都是临慕的,而真正的那块,已经被时代商行建了个雅间保存起来,将之作为镇店之宝。
  沈熙礼是个生意人,眼光毒辣。
  他虽然不懂政治,但清楚只要当今陛下不会半途沉迷美色或者出现身体上的状况,大明很可能会出现一位明君,数百年后,朱棣手书的牌匾将会异常珍贵。
  现在黄昏又搞了一块。
  不过能够理解,毕竟在东家的计划里,华为房产会有很多人入资,而在华为房产有干股的沈熙礼,自然更乐意看见这种局面。
  沈熙礼其实有时候有点不解,东家这么做,很可能导致他最后对华为房产失去掌控。
  沈熙礼真不知道东家在图什么。
  忙了一天,差不多已将天黑,黄昏索性拉着沈熙礼,“走走走,去我家喝酒。”
  劳逸结合,效率更高。
  ……
  ……
  酒足饭饱,沈熙礼告辞,许吟也自去休憩。
  黄昏坐在书房里,让一名女子磨墨,自己铺了宣纸,准备好好规划一下这两座人才库的事情:不仅仅是人才库,还要把它办成教育机构。
  顺天这座人才库,已经请朱棣题名,定为“扶摇会馆”。
  应天那座暂时还要等等看。
  会馆运作分五步:
  第一:广而告之整个顺天及周边州府,但凡自诩在各行业有出类拔萃的能力、经验和技术者,都可以来参加扶摇会馆,再根据情况考试,拟留几个人,然后登记造册发放廪粮。
  能用的人才,时代商行或者华为房产立即聘用。
  第二:对在册的会馆成员进行大规模培训,不会读书认字的,根据情况教授其读书认字,技术、能力经验稍有欠缺者,可定期参与交流活动,提升自我。
  第三:投入大量资金,让其中的一些佼佼者去兴办工业,并在政策上给以扶持和优惠。
  第四:选拔一批读过书的人,等郑和下一次出使西洋时,将这一批人带上,尽可能的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工艺、经验带回过来。
  第五:在出使西洋过程中,以重金聘请国外各行各业的佼佼者。
  黄昏想了想,又在会馆后面打了个问好。
  改成“学校”两字。
  会馆是人才聚集处,但要开明智,仅靠两座会馆还不行,需要将会馆扩大成大学那样的机构,当然,这个学校和当下时代的学校截然不同。
  简单点说,是要把会馆打造成超级规模的蓝翔技校。
  很快,扶摇会馆矗立起来。
  随着朱棣关于会馆运作的旨意传递下来,立即在应天及周边激荡起了一层风浪,行部及府衙臣子之中非议之声不绝于缕。
  民间秀才也是怨声载道。
  朱棣毫不在意。
  顺天这边朝臣少,且没有江南士族那种盘根错节的复杂局势,简单点来说,顺天的政治环境要清爽许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