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5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0/1316

  齐泰、黄子澄等人。
  这些人都被陛下杀了,包括被姚广孝誉为读书人种子的方孝孺。
  但是现在陛下要用黄观。
  这什么意思?
  在靖难武将眼中,陛下这是在推翻他自己靖难的立场,是在告诉天下人,奸臣名录都是忽悠人的,天下人会怎么看?
  原来陛下在造反啊。
  当然,天下人怎么看陛下不重要,因为朱棣是陛下是天子,他有一万种手段方法来给他洗白,只要他做得好,百姓安宁,造反不造反并不重要。
  但对于靖难武将就不一样了。
  我们靖难原本是顺应天命,好家伙,结果陛下搞这么一出,搞得我们是在造反。
  万一以后你们老朱家的江山,就像宋朝一样,跑来跑去,又跑回到朱标那一脉了呢,哪我们的后人岂会要被清算?
  这事不是没有可能。
  要知道朱允炆虽然死了,但朱标的后人并没有被杀光。
  成国公朱能率先出列,“陛下,此举不妥!”
  与此同时,五军都督府的高官,包括一直在京畿的驸马王宁,也同时出声附和:“请陛下收回成命,黄观乃是乱臣贼子,陛下仁慈留他性命已是天恩浩荡,怎可让他再入仕,还是行部侍郎。”
  朱棣嗯了声,“你们有意见?”
  朱能大声道:“臣以为,黄观虽然这几年老实,但其人却是导致我大明波折的罪魁祸首,若是没有黄观之流在建文帝面前搅弄是非,哪有陛下的靖难登基——”
  朱能忽然噤声。
  这尼玛感觉自己说错了话。
  果然,朱棣脸黑了。
  朱能你什么意思,你的意思是黄观搅弄是非,所以老子这个燕王靖难能够成功,还是靠这群读书人了,老子辛辛苦苦打的仗,那些死去的将士都毫无意义?
  倒也不好发作。
  毕竟这事在明面上,确实是靖难清君侧。
  朱棣挥手,不容置疑,“此事朕意已决,在有议者,斩,无赦!”
  这就是当天子的好处。
  管你的旨意正不正确,只要说了这句话,臣子们再有意见,也只能在肚子里憋着,不服气?
  那就憋到你服气为止。
  当然,这有个前提。
  前提是皇权在握,天子权势没有被臣子分了去,像明朝后期的内阁强大后,天子若是做出这种事,内阁那边是有可能采用各种手段,让这个旨意施行不了的。
  朱棣此话一落,再无人开腔。
  但靖难武将们都是一脸恚然。
  太子朱高炽看了一眼众人,叹了口气,出列,“父皇,黄观赋闲已有多年,出仕就担任行部右侍郎的重任,怕是不妥,不如先至行部当一个主事。”
  朱棣斜乜一眼太子。
  倒是知道太子的心思,不是为了收买靖难武将的人心,而是行部右侍郎一职确实很重,要是出了什么事,黄观就再无为大明效力的机会。
  而这很有可能。
  毕竟现在靖难臣子都不服他的出仕,所以黄观到了行部,肯定要受到百般刁难,他的一些举措也很难施行下去。
  换言之,太子这是在保护黄观。
  太子这一段话,真正要保护的不是黄观,而是黄昏。
  黄观是黄昏的叔父。
  他要是犯了什么大错,株连之下,黄昏也要遭受吃鱼之殃。
  对于这一点,朱棣并不反感。
  他也想保护黄昏。
  于是笑道:“无妨,别忘了黄观在朕登基之前,已官至侍中,出任行部右侍郎对他而言,并非难事,须知黄观可是六首第一的三元状元。”
  这样有经验有才华的人,你还担心他掌控不了一个行部右侍郎?
  那真是笑话了。
  朱高炽只得退下。
  朱高炽和朱高燧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失望,他们倒不是对黄观的出仕感到失望,而是对这后面的意义感到失望。
  黄观出仕,意味着父皇要重用他,在重用黄观后面的意义,说明父皇依然相信黄昏。
  可以推测,昨日父皇和母后已经验证了娑秋娜的清白。
  所以才会继续相信黄昏。
  那么问题来了。
  父皇和母后到底是用什么办法验证的娑秋娜清白,能让父皇如此笃定黄昏没错——朱高燧和朱高煦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
第500章
大明很好
  又处理了些许政事,众臣退下。
  朱棣本来想直接去坤宁宫,毕竟徐皇后着人来请,妻子的面子还是要给,转念一想,还有几日便要中秋,其后出发去顺天。
  顺便把黄昏带上罢。
  于是对狗儿道:“去宣黄昏和徐辉祖觐见,嗯,也叫上徐膺绪夫妇罢。再着人去通知一下徐皇后,中午的午膳把小宝庆也叫上,大家一起团聚一下。”
  趁这个机会,摸一下黄昏想不想去顺天。
  黄昏想不想是一回事,朱棣可以直接下旨,但朱棣觉得黄昏若是不愿意去,肯定有更重要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因为离开徐妙锦。
  比徐妙锦还重的事情,大概只能是两个那人心中那宏远的梦想。
  先一道旨意,宫中来人,说陛下下旨,黄侍中除行部右侍郎,择日和行部尚书黄福一起去往顺天赴任,吏部那边已经送来相关凭证和官服。
  黄昏两叔侄对视一眼,接旨谢恩,给了来宣旨的内侍和护卫一大笔钱——这种钱该花就得花,有时候你一个小小的举动,内侍领情,没准未来发生什么大事,内侍就能帮上一点小忙而逆改整个局势。
  待内侍和护卫走后,黄观拿着旨意和文书,看向黄昏,“陛下这是什么意思。”
  黄昏想了想,“我觉得陛下是想先看看,如果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叔父在右侍郎的位置上政绩出色,应该会擢升为行部尚书。”
  因为涉及到迁都,所以顺天那边有两位行部尚书——这其实很诡异。
  历来没有这种事。
  哪怕是历史上的永乐时期,也并没有出现这种状况。
  所以可以理解。
  如今这个局势,只要是和历史不同的地方,都是被自己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动了的,至于朱棣为何要设置两位行部尚书,不难理解。
  天子守国门。
  而这个是自己提出来的,朱棣深以为然。
  所以迁都势在必行。
  既然迁都如此重要,那么设置两个行部尚书来总管顺天皇城修建、迁民之类的事情,那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求一个稳字。
  黄观叹道:“有愧啊。”
  本是建文旧臣,没想到朱棣如此重用自己,而且靖难之后,朱棣在天子这个位置上做的事情,黄观真的挑不出一点毛病。
  诛方孝孺十族?
  那是朱棣被方孝孺逼得没办法了。
  杀景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0/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