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4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1/1316

  当自己宣布了这个结果之后,整个天下除了父皇,已经没人可以救黄昏了,然而父皇远在顺天,鞭长莫及。
  黄昏,我看你是怎么死的!
  我一定要亲自去午门外,看着你的脑袋被砍下来。
  想想就觉得激动。
  朱高煦、纪纲两人对视一眼,都长吁了口气。
  甚好。
  这件事如此尘埃落定的话,朱高煦也不用走去恳请陛下赐婚娑秋娜的险招了——这不啻于和陛下抢女人,岂不是险招?
  陈瑛也是大喜过望,盯着黄昏,一副小人得志的笑意。
  吴溥脸色惨白。
  解缙和黄昏等一众文臣口瞪目呆。
  这就结束了?
  黄昏没有后手?
  就这么认罪领死?
  不合理啊。
  朱高燧轻喝一声,“来人,押下去,即刻斩首。”
  立即便有四位殿前护卫上前,将黄昏一左一右押住,就要脱下殿去,到了午门外一刀喀嚓了——这种事他们轻车熟路。
  关键时刻,倏然有声音:“陛下口谕!”
  圣旨到!
  满堂愕然。
  看着出列的曹国公李景隆,都惊得不要不要的。
  什么状况?
  怎么在这个时候有陛下的口谕?
  而且是李景隆。
  他不是一直在应天么,他哪里来的陛下口谕,就算有口谕,那也应该是从应天归来的太子少师姚广孝有,李景隆怎么可能有。
  记得像热锅上蚂蚁的吴溥眼睛一亮。
  他放下心来。
  黄昏这小子啊,果然没让自己失望过,今天他这番反常举动,恐怕就是为了等这道口谕。
  而解缙和黄淮两人暗暗对视一眼。
  甚为惊艳。
  两人都想不明白,黄昏是如何知道李景隆会有一封口谕的,这不可想象的事情,两人更惊艳于黄昏的胆大包天。
  朱高煦、朱高燧和纪纲等人,更是茫然。
  如果李景隆有口谕,为何不早早宣读,偏偏要此刻宣读,难道此事和黄昏有关,三人心头闪过一道闪电:难道黄昏就是在逼这道口谕出来?
  所以他才主动认罪!
  简直疯狂。
  为了逼一道口谕出来,竟然拿自己的头颅,不,是拿整个黄府的头颅来赌,太疯狂了。
  众人都陷入懵逼之中,一时之间忘了跪下领旨。
  唯有老和尚姚广孝跪下。
  李景隆见众人愣在原地,咳嗽一声,提高了声音,大声道:“陛下口谕!”
  一语惊醒梦中人。
  所有人急忙跪了下去。
  大殿上龙椅旁边的朱高燧也惴惴不安的起身跪下,道:“儿臣并众多臣工接旨。”
  李景隆很有些意气风华,从陛下登基以来,他本来位极人臣,看起来要走向人生巅峰了,然而随着靖难功臣的粉墨登场,李景隆发现自己被边缘化了,而陛下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重用自己并给以自己实权,自己在一步步的被边缘化。
  国公?
  左柱国?
  简直是笑话,自己这个国公还不如一个伯爷侯爷,连太子太师都被剥了。
  但是今天——李景隆感受到了他应该有的荣耀和尊重,他也感受到了,陛下对他还是有情的,要不然这么重要的事情会让他来?
  姚广孝完全可以。
  李景隆咳嗽一声:“黄昏并徐辉祖等人出使安南后,朕接见安南旧臣裴伯,又见陈朝后人陈天平,知悉胡汉苍篡国一事,朕怒之为甚,然两国交好,朕不愿见兵锋事于两国百姓,然胡汉苍父子篡国之事,殃及我大明威信,不可不谨慎待之,乃令人南下追赶使团,带朕口谕,着令黄昏和徐辉祖择机行事,致有国书出现之事,实乃朕之旨意,此事使团众人冒生死之危而谋国之利,皆为功耳!”
第385章
朱棣返京
  满堂寂静。
  奉天殿上,除了早就知道口谕内容的李景隆和姚广孝,以及已经猜到的黄昏,大概还有解缙、黄淮、杨士奇之流猜到了这封口谕的内容。
  是以并不讶然。
  但其他人哪猜得到。
  自南镇抚司审问使团,后在奉天大殿和黄昏对质之后,所有人其实心知肚明,伪造国书的事情是真的,黄昏所谓的陛下口谕,根本是在拖延时间。
  但是现在……
  陛下竟然捏着鼻子认了!
  这简直不可思议。
  黄昏在陛下那里,已经备受恩宠到了这等匪夷所思的地步了么,连伪造国书这种大罪,陛下都愿意帮他洗白。
  其实个中原因大家也明白,毕竟不能让伪造国书的事情传出去影响宗主国的威信,所以需要将伪造国书的事情变成奉旨办事。
  可陛下是何许人也。
  哪能容忍臣子做这等忤逆之事,确凿国书是奉旨制造之余,按照陛下的秉性,口谕的下半部分就应该抓住两百京营士卒的牺牲做文章,让黄昏吃不了兜着走。
  然而并没有。
  朱高燧甚至失落的问了一句李景隆,“没了?”
  李景隆摇摇头,“没了。”
  朱高燧大失所望。
  李景隆则以询问的眼神看着身边的姚广孝,意思在说,姚少师,我这番口谕说得如何,陛下应该会满意吧?
  姚广孝笑而不语。
  有了这道口谕,黄昏不仅无罪还有功,现在大家知道黄昏今日为何要主动认罪了,他在逼这封口谕的出现。
  他若是一直洗不清嫌疑,很多事情无法操作。
  端的是胆大心细。
  但是——
  有人不服。
  左都御史陈瑛出列,指着李景隆问道:“敢问左柱国一句,您一直在应天,从不曾出过京畿,而陛下远在顺天,你是如何得到这道口谕的?”
  此言一出又是满堂哗然,所有人议论纷纷。
  对啊。
  李景隆是如何得到口谕的,这不合理,若口谕是从顺天来的,那应该由顺天来的内侍宣读,为何要通过李景隆?
  朱高煦看见了一丝希望,也越众而出,道:“我等皆知左柱国和黄昏交好,但这可是陛下口谕,左柱国想清楚了,若此口谕无中生有,这可是假传圣旨的大罪!”
  其实朱高煦并不抱希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1/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