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38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1/1316

  伪造国书的后果,他一力承担。
  这下正合了某些人的心意。
  使团人员遍及兵部、工部和礼部,如果全部人员都问责,这一通杀下来,兵部、礼部和工部就会出岔子,也会让这三部的三位尚书不好做人。
  既然黄昏一力承担,那就其他人从轻处罚,重责黄昏,以及徐辉祖、黄观和高贤宁三个使臣即可,既能达到目的,又不得罪那三部。
  于是在使团被押入诏狱第三日后的大朝会上,第一件事就是近期在朝的驸马王宁跳出来弹劾黄昏伪造国书一事。
  附和者众。
  朝野上大半的武臣都说此事当诛。
  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兼国理政的朱高燧大袖一挥,说诸位臣工所言有理,使番邦之国书,关系重大,岂容使臣伪造,若被番邦国知悉,今后我大明使团出使他国,还有何威信可言,此为动乱国势之举,北镇抚司已调查清楚,主事伪造国书者为徐辉祖、黄昏、高贤宁和黄观,祸心贼国,证据确凿,有司复核之后,择日刑罚。
  这事是北镇抚司主差,复核这个流程,不外乎就是把审问口供交到朱高燧的案头上,然后再由六部尚书及诸多国公大佬们开一个牵头会议,决定是杀还是杀……
  反正都是杀。
  就看怎么杀。
  是杀一人流放全家还是杀全家的问题而已。
  这种事没人敢出来说情。
  但是——是一般人不敢出来说情。
  尽管大家心中还有疑惑。
  比如,国书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伪造国书,伪造国书的举动为什么又能得到使团全部人员的同意,这里面肯定有不为人知的秘密。
  可现在谁敢去碰触这个霉头?
  武臣们大多都是朱高燧和朱高煦的人,他们当然不会为黄昏和徐辉祖说话,但文臣却大多支持朱高炽,而朱高炽远在顺天,和此事没有利益冲突。
  所以文臣们尽管在猜测黄昏是不是支持黄昏的,可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出头,万一被朱高燧和朱高煦抓住把柄,打击大殿下了呢。
  于是奉天殿下很是安静。
  但还是有人出声!
  但见那位有着“顾独坐”雅号的御史顾佐出列,“臣有异议!”
  顾独坐,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他在督察院不受欢迎,左都御史陈瑛不喜欢他,右都御史吴中对他也没多少好感,实在是这位顾独坐太独了,从不和人交流。
  上朝办公,下朝看书,仅此而已。
  不过他此刻出列,倒是让很多文臣松了口气,说句好听点的话,其实朝野文臣,大多还是很欣赏黄昏,仅是内阁组建一事,就让不少臣子获利,比如内阁那一堆读书人,又比如建议陛下编修全书,又有大批的读书人获利。
  顾佐大声道:“知其为之而为罪,却不知其何为而为之,是我等失察之罪,若是致使明臣蒙冤,岂会成了万邦笑话。是以微臣斗胆,还请北镇抚司彻查使团伪造的国书内容,又为何要伪造国书。”
  内阁辅臣黄淮、吴溥同时出列,“臣附议。”
  片刻之后,杨士奇也出列,“微臣附议。”
  哗啦啦啦,一下子出来了一大堆的文臣,同声附议:“请彻查。”
  朱高燧一个头两个大。
  看了一眼朱高煦。
  朱高煦立即出列,怒斥顾佐:“顾御史,按照你言下之意,若是这封国书的内容是有益于大明,若是使团迫于情势而不得不伪造国书,黄昏等人就应该无罪?”
  顾佐沉默不语。
  朱高煦环视一眼众多臣工,冷笑道:“不论使团伪造国书内容如何,不论是出于何种目的而伪造国书,这都是违纪犯法之举,此若不惩,大明律何在,此若不惩,若今后使团尽效,邦国何以信我大明,若又被邦国学去,我大明何以和邦国相互信任。”
  顿了一下,道:“彼时,邦国之间无信任,大明身为宗主国,何以服众来朝万邦,君王旨意尽被猜疑,天威何在。”
  冷道:“不论使团初衷为何,不论国书内容为何,此是犯忌之事,不仅仅是大明律的问题,更是一个国家立于万邦之间的诚信问题,不杀,不足以明国信,不杀,不足以慑万邦。”
  文臣们面面相觑。
  朱高煦这一番话确实是道理,让人辩驳不得。
  别说你伪造国书了,就是假传圣旨,不一样是抄家灭族的罪,管你初衷为何,都是个死——只有一种例外。
  天子开恩。
  但那是圣旨,针对国内情况,而国书却是邦国交往。
  天子再宠信臣子,也不敢拿国家信用来作儿戏。
  黄昏和徐辉祖等人几乎是必死无疑。
  内阁首辅黄淮沉吟着说:“二殿下言之有理,伪造国书之罪,死罪难免,我等亦不是为黄昏开脱,只是斟酌此事不应牵连过广,是以认为应该彻查国书内容和伪造国书的目的所在,若是有功,则可功抵,只问罪本人便可,不宜祸急家人,否则牵连广泛,今后我大明出使,还有多少臣子心甘情愿远赴重山万水?”
  没办法了。
  救不了黄昏……谁也救不了,就是陛下今日主掌大朝会,也是一样的结局。
  朱高煦闻言松了口气。
  也打算就坡下驴。
  毕竟这事还牵扯到舅舅徐辉祖。
  如果真要牵涉家人,那么徐府就得被抄家,二舅舅徐膺绪也得玩完,整个徐家都会被流放,如何给母后交差?
  昨日傍晚,老三可是说了,母后找他说了几句。
  朱高煦也不愿意出现那种局面。
  黄府么……只要黄昏一死,黄观也死,那么就再无威胁,区区一个徐妙锦,根本触及不到朝堂政治,是以道:“黄首辅之意,确实——”
  忽见一人出列,“此事应再议再定夺,说到底,终究是法外无情还是法外有情的辩论,若是法外无情,则斩首抄家流放,若法外有情,则应审度其中曲折,此等涉及国家律法尺度的问题,应等陛下返京决断为上。”
  出列之人光头。
  太子少师,黑衣宰相姚广孝。
第362章
国家大义,国在家前!
  姚广孝的话分量很重,没人敢轻视。
  也大感意外。
  谁都没想到,很少在朝堂上表达论见的姚广孝,会就此事发声,不过大家也看得出来,姚广孝并没有为黄昏等人说话。
  按照当下情况,使团中的徐辉祖、黄昏、黄观和高贤宁四人,必死无疑,差别就在于会不会抄家流放,陛下来决断,也是如此,最多就是因为伪造国书的目的是好的初衷,而罪不及家人罢了。
  这估摸着是因为姚广孝作为出家人,慈悲为怀。
  姚广孝的面子还是要给的。
  朱高燧和朱高煦对视一眼,然后兼国理政的朱高燧站了起来,“姚少师言之有理,此事就等父皇回来决断罢。”
  父皇什么时候回来?
  还早。
  而在诏狱里的黄昏等人却是俎上鱼肉,只要和纪纲配合,未尝不能挖出一些有用的东西,到时候莫须有一番,便可置黄昏于死地。
  就算不能,仅伪造国书一事,黄昏也必死无疑。
  这是个必死之局。
  没必要因此得罪姚广孝。
  ……
  ……
  在黄昏等人被押入北镇抚司诏狱的同一天,朱棣坐在书房里休憩,他刚把裴伯和陈天平召来问了话,大概就是询问这两位安南那边的民心向背。
  其实不用问,这两人口中说出来的民心向背,肯定是向着陈朝皇室。
  但朱棣隐晦的探了一下口风。
  又放出了一点消息,隐晦的提醒陈天平和裴伯,大明和安南山高地远,要出兵帮你陈氏王族讨伐胡汉苍父子,不太现实。
  所以打算敲打胡汉苍父子,让他俩将陈天平迎回去登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1/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