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3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7/1316

  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别人曾庆隆也是身心俱苦,恨只恨安南的胡汉苍父子太卑鄙无耻,于是他动用手中权力,上书应天,将曾庆隆先斩后奏的留了下来。
  理由很足够:谨防安南生变故,曾庆隆为京营指挥,善战,可用。
  一百八十多具京营袍泽的尸首被埋在广西边境的一座大山上。
  和以往不同。
  房陵和曾庆隆两人默契的选择了将袍泽墓碑面向安南,入土当日,曾庆隆更是当着无数将士的面怒吼,说你们给老子看清楚了,老子是你们的指挥,老子就要带着你们的目光,让安南那猴子付出十倍、百倍、千倍的代价!
  曾庆隆泪流满面。
  广西边军士卒目睹此状,皆是怒火填膺,纷纷叫嚷着要弄死那群猴子。
  房陵吓了一跳,急忙将士卒们的情绪压下去。
  是以就出现了使团回国时,两万士卒相迎的画面:皆披甲挂刀,旌旗林立,杀意潇湘,让护送使团回国的安南官吏、士卒心头升起了阴霾。
  他们发现大明边军的目光像是一头出笼的野兽,欲要择人而噬。
  ……
  ……
  使团到钦州修整。
  刚修整一日,安南那边的人就到了,送的是五百颗“叛兵”头颅和出使大明使团的名册,没做停留,直奔应天而去。
  在钦州卫所的指挥使公事房,黄昏、徐辉祖、曾庆隆、房陵四人齐聚。
  徐辉祖再次对房陵说了当日战况。
  房陵听后愣了下,“两百当一千?”
  徐辉祖默然不已。
  不值得炫耀,毕竟一百多具袍泽的尸首就在这片热土地上,自己又有什么资格炫耀这一点战功呢,良心过不去。
  房陵忽然起身,来到曾庆隆身前,以武人礼节抱拳为礼,“曾指挥,先前是老子错怪了,你要打要骂,尽管来,老子绝不还口。”
  曾庆隆微微摇头,“输了就是输了。”
  回到广西,曾庆隆绝口不提当日战事,像他说的一样,输了就是输了,这和两百当一千,还是两百当两百,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房陵哈哈一笑,“杀回来便是!”
  他有这个底气。
  只要是征讨安南,在广西这边任职的房陵必然会被陛下委以重任,别看房陵的爷爷房胜只是个富昌伯、指挥使,实际上是元末明初的老人。
  早些年跟随陈友谅,后来归正朱元璋,到朱棣靖难时,房胜是通州卫指挥佥事,带领通州投降燕王,靖难之后封伯,子孙世袭指挥使。
  今年的三司会审,张定边在京畿出现,陈瑛、薛岩和郑赐三人,就是请在京畿附近的直隶卫所任职的房胜来认定张定边的真伪。
  而房胜的儿子早死,是以他格外宠溺孙子房陵。
  按照规矩,房陵很有可能继承富昌伯爵位。
  黄昏笑道:“确实如此,房将军可以早些做准备,这一次安南做的太过火,疯狂的屠戮我大明使团,又有篡国之实,一旦这件事解决不好,陛下就会派人征讨安南,届时广西这边就是出兵之地,”
  房陵看了一眼黄昏,不置可否。
  他对锦衣卫没好感。
  黄昏没在意,当兵的嘛,不是儒将的话,大多是一副臭脾气,习惯了就好,道:“陛下那边不好明说,但是广西这边要早做准备,房将军如果有时间,可以多派一些谍子潜入安南,通过各种渠道,将安南那边的堪舆图弄到手,或者自己测绘一幅出来,两年的时间应该足以做好这件事。”
  出兵是肯定要出的。
  但得等安南的使团到了大明,然后再等陈天平回到安南,这当中大概需要一年多的时间——毕竟双方决策都需要深思熟虑。
  所以广西这边有接近两年的时间来侦察安南那边的地形。
  房陵眼睛瞪大了些。
  他以为黄昏就是个吃干饭的南镇抚司指挥而已——毕竟他们这些地方武将,对京畿不太熟悉,或者也瞧不起京畿的武将。
  没想到黄昏竟然知道堪舆图的重要性。
  道:“这倒是可行。”
  不管这一两年打不打安南,有一份堪舆图在手总归的好的。
  想到这,房陵坐不住了,带着曾庆隆就去办事。
  徐辉祖看着这一幕,暗暗摇头,道:“房陵不太适合沙场,他太容易情绪化,容易把个人感观投入到局势判断中,他还是更适合去京营卫所中。”
  值得称赞的一点,房陵这种脾性,带兵很好。
  黄昏不置可否。
  徐辉祖又问,“你确定会打安南?”
  黄昏挑眉,“这事和你没关系,你也别想来打安南这一仗,回到应天,我会上章折给陛下,请他将你召到北方去,你的舞台,还是应该在漠北。”
  打安南,张辅够了。
  徐辉祖这样的人才,应该去打更难啃的鞑靼、瓦剌和兀良哈。
第357章
永乐三年,历史渐远
  且不提使团回应天沿途的事情,乏善可陈。
  连本来享受着“出轨”快意的黄昏大官人也没了这种待遇——过了广西后,已无危险,是以乌尔莎没再贴身护卫。
  何况还有徐辉祖三人在,大明境内安全的很。
  于彦良和许吟两人进入大明国界后,没有丝毫停留,带了黄昏的密信,就直奔顺天而去。
  应天,春节已过,万物复苏。
  代替朱高炽兼国理政的朱高燧接见过安南那边快马加急送过来的使团名册后,有点蒙圈,什么意思,安南要派使团来大明回一封国书?
  用的是“回”字。
  这岂非说明大明使团送了封国书到安南?
  朱高燧心里明镜着,这一次出使安南,只有一封父皇的手诏,哪来的国书?
  出大事了!
  连国书都敢伪造,使团之中,也就黄昏有这个贼胆。
  朱高炽表面不动声色,着令礼部尚书李志刚那边,找一个和安南使团使臣地位相当的礼部官员准备迎接使团事宜,并让光禄寺和鸿胪寺那边配合礼部。
  光禄寺负责酒席之事,鸿胪寺负责礼仪方面,都需要配合礼部,看礼部那边最后要求以什么规格接见安南使团。
  最主要还是看安南使臣的地位。
  叮嘱完这些事,朱高燧沉思片刻,觉得这是弄死黄昏的良机,不仅如此,整个使团的人都得跟着完蛋,伪造国书,这是何等的大罪!
  根本不需要自己推波助澜,父皇就会砍了黄昏和徐辉祖等人的人头。
  于是朱高燧原原本本的写了封章折送递顺天。
  在着人送章折的时候,朱高燧又叮嘱负责的官吏,说春节万物复苏,但北方多雨雪,需要谨慎保护章折,不要损毁了,慢一点也无所谓。
  那位官员哪会懂不起。
  三殿下隐晦的意思,是让这一次送章折的慢一点,越慢越好。
  办了这些事,朱高燧离开乾清殿,出了大内直奔一座郡王府。
  朱高煦的郡王府。
  因为被锁在福建大半年,远离争储的核心圈子,又因为说书人说海战之中朱文圭没死,朱高煦被父皇朱棣敲打了一番,让这位殿下心里着急。
  春节借着想念母后的借口,回到应天后就不想走了。
  各种理由懒在王府。
  不上朝,也不出门办事,只是把面子功夫做好:既然是想念母后,那隔三岔四还是得去坤宁宫给徐皇后请安。
  是以永乐三年的应天很有些诡异。
  朱高燧兼国,朱高煦基本等同于圈禁,朱高炽被逼着跑到顺天去“养病”,顺便在朱棣面前有事没事的叫唤一声,示意我才是老大,老头子你要明白个道理,咱中华数千年的君王,立储立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7/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