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2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8/1316

  也许枫亭大败,我们刚入海,就被水师拦住了。
  和梅顺昌的想法一样。
  宁国公主也愿意给长子留一点希望。
  其实梅顺昌小看了读书人,就在枫亭那边即将进行大决战时,大明疆域之内,蛰伏的建文旧臣已经有人响应。
  先是云南。
  一位身居高位的建文旧臣欲要响应福建,率领一位忠诚于建文的武将,准备将兵权掌控在手,然后趁机揭竿而起响应福建。
  但是——
  云南的局势没有这么简单,在云南还有一个人。
  一个绝对受到老朱家信任的人。
  黔宁王沐英。
  沐英是朱元璋的养子,也是最受朱元璋信任的开国臣子,当年和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平定云南后,就被留在云南镇守。
  终洪武一朝,朱元璋也没怀疑过他。
  沐英经营云南多年,可以说,沐王府才是云南真正的统治者。
  所以之前朱权和朱棣商讨封地时,还打趣自己再和朱棣讨价还价就要去云南——到了云南,朱权别说藩王,连屁都不是。
  在沐王府的势力下,区区一个就藩的藩王,真的是屁都不如。
  沐英死得很早。
  先是因为其养母马皇后之死悲伤过度而咳血,后来懿文太子朱标逝世,沐英又遭受打击,两个月后病逝在云南,时年四十八岁。
  从这点来看,沐英绝对是建文旧臣。
  但是现在沐王府的实际掌控者是沐英的二儿子沐晟,在1398年世袭西平侯。靖难之战中,沐晟没有勤王——勤个锤子的王。
  等朱允炆收拾完了朱棣等人,下一个就要收拾他沐家,沐家在云南的待遇,比一般藩王只高不低,岂有不削的道理。
  沐家在云南当土皇帝不香吗?
  所以为什么要帮你朱允炆勤王,给自己找罪受呢。
  从这点说,沐晟其实也是被朱允炆那货削藩最初的残忍手段给吓着了,说不准湘王朱柏举家自焚的惨剧也会发生在沐家身上——所以说,对于建文年间酸儒误国四字,真的是没有任何解释的事实。
  因此朱棣登基之后,沐晟其实暗爽。
  但是话说回来,沐晟其实也是拥护朱允炆的,所以云南这边建文旧臣起事,在外人看来,很可能是沐晟支持。
  但人心难测。
  没人知道沐晟在想什么,反正沐晟知道建文旧臣在云南起事后,反应之果决,让人极其意外,直接调动兵马强势弹压,于是云南那一文一武的两位建文旧臣,很快先后去找方孝孺、景清了。
  由此可见沐家对云南的掌控之力。
  云南,是沐家的云南,这是谁都不可否认的事实。
  云南之外,贵州那边也有建文旧臣起事,倒是轰轰烈烈动静很大,然而刚三天,就被朱棣封到贵州的靖难功臣给灭了。
  渣都不剩!
  利益所在,靖难功臣对这事的立场比沐家还坚定。
  除云南贵州外,广东广西那边也有小规模的建文旧臣起事,可惜,都无法做那燎原的星星之火——朱棣岂会没有准备,要不然平叛和西征会愁无兵?
  就是不愿意动地方卫所,留着兵力防备其他建文旧臣搞事。
  枫亭之战进入白热化。
  不得不说,朱高煦确实是战场上的一把好手,但又不得不承认,梅殷此人不仅在计谋上,在军事上亦有大才。
  竟和朱高煦杀了个旗鼓相当。
  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决定了这一场战争的走向:朱高炽。
  坐镇应天的朱高炽,没有像梅殷和朱高煦想的那样,只顾着他的储君之位,朱高炽看的很远,他知道,就算这一次弄死了朱高煦,他的储君之位也不稳妥。
  甚至会被天下人嘲笑。
  况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朱高炽在应天做了两件事:调配江浙一带所有能用的资源,不惜一切代价的急速增援枫亭的朱高煦,同时命令朱能、徐辉祖、郑亨等人,以少量兵力牵制叛军,尽可能分兵增援朱高煦。
  朱高炽这一步棋出乎梅殷意料之外。
  他走对了!
  梅殷知道朱高炽大概率不敢趁机弄死朱高煦,很可能是作壁上观,待朱高煦战败之后朱高炽再出来收拾残局,这样一来,朱高炽的储君位置概率大增。
  他没料到,朱高炽宁愿让朱高煦收获大功,也要先平叛。
  于是梅殷输了。
  在沙场之上,输就是死。
  枫亭南有一条河,名为洛阳江,说是江,其实是一条流域很短的河,延着洛阳江而下,可以直抵泉州府城。
  梅殷披甲站在河边。
  在他周围,是漫山遍野的溃兵,在这些溃兵的脸上,只有无尽的绝望,没有任何一个人脸上,还有半点光彩。
  谁也看不见希望。
  没人是白痴,谁都清楚他们做的事情是什么。
  叛乱。
  国家如何对待叛兵,这一点不用人提醒,所有人都知道,只不过对于最底层的士卒来说,并不算彻底的绝望,他们大概率是被发配到边境充兵。
  也是当兵,只是待遇很差了。
  但是后人将受到影响。
  真正绝望的是那些中高层将领,一旦叛乱结束,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梅殷身边,站着两人。
  梅景福和方玉山,跟随他从战场上率领溃兵逃到洛阳江畔,此刻只是稍事整顿,下一步如何行动,得看梅殷的打算。
  梅景福看着父亲,轻声问道:“父亲,我们只需要再坚持三五日,林元就能率军来增援了。”
  梅殷苦笑,“林元到了,徐辉祖和朱能也到了。”
  大明平叛兵马中,能让梅殷另眼相看的只有三人:朱高煦、朱能和徐辉祖。
  方玉山叹道:“没有退路了。”
  再退,就是泉州。
  以当下的兵力,就算能退回泉州城,也守不了多久——福建终究不是富饶之地,仅靠泉州囤积的那点粮草,根本撑不了多久。
  况且泉州城内的粮草也不多了,无法支撑大军,没了粮草,迟早兵变。
  已是山穷水尽。
  梅殷当然清楚这一点,看了看四周,犹豫了许久,才轻声对梅景福下令,让他将命令传达下去,梅景福犹豫着不愿意放弃,最终方玉山轻声道了句去罢。
  梅景福这才去传令。
  梅殷来到河边,洗了身上的鲜血,褪下盔甲,又在方玉山的帮助下卸甲,然后穿上了青花儒衫,梳洗了长发……
  朱高煦雄心万丈。
  他赢了。
  在枫亭大战之中,他一度陷入困境,和叛兵数次对攻之后,急速行军的他本快要弹尽粮绝,眼看着就要溃败。
  关键时刻,粮草到了!
  从江浙一带紧急调过来的粮草,不惜一切代价,沿途死了无数士卒和马匹,终于在关键时刻送到了他大营后方三十里外。
  朱高煦很是意外。
  他做梦也没想到,朱高炽那个废物竟然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在关键时刻增援自己,让自己有了反败为胜的机会。
  有了粮草和补充的兵器,军心大振。
  一鼓作气,摧垮了梅殷的大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