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2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6/1316

  说:“你我君臣,不需多言。”
  只望不要出面那个最不愿意出现的局面:我朱棣亲手培养出来的黄昏,不会在我暮年时候,又需要我亲手将之抹杀。
  又两日,宣府、大同等北方防线兵力收拢到宣府后,朱棣率大军抵达榆木川。
  陈兵。
  列阵!
  榆木川上,早有侦探消息后列兵迎敌的鞑靼大军。
第252章
懵逼的北元太师
  榆木川,朱棣第五次亲征殇落之地。
  永乐二年,榆木川上,数万雄兵对峙,双方遥隔数十里,各自调兵遣将布置阵列,一场被蝴蝶翅膀的战争提前到来。
  旌旗林立,战马啾啾。
  军帐之中,地上铺了毛毯,边上一个镶嵌如地下的火堆,上面吊挂烫着马奶酒,酒香缭绕,在火堆一侧的军帐中央,摆了一张桌子,摊着一卷堪舆图。
  这是鞑靼的中军大帐。
  也是大明和鞑靼的差距:在朱棣的中军大帐里,放的是一张沙盘。
  沙盘可比堪舆图高大上了许多。
  更立体详尽。
  中军大帐的狼椅上,坐着个身材魁梧相貌粗犷的威武汉子,三十左右,因长年风霜,看起来有些显老,却遮掩不住枭雄气。
  气宇轩昂。
  他就是北元太师阿鲁台,鞑靼的实际领导者。
  永乐元年,拥鬼力赤为可汗。
  实则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次南下,阿鲁台雄心万丈,总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不说反攻大明重现大元帝国的风光,至少也得打到顺天府去,肆意抢夺一番。
  根据潜伏大明内部的谍子传回来的消息,大明乱了。
  大明的驸马梅殷在应天府发动叛乱,差一点在清凉山杀死朱棣,尽管功亏一篑,但梅殷成功抢走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逃窜到福建后建立小朝廷。
  幼帝年号顺天。
  取顺天承命之意,倒是粗犷得很。
  阿鲁台知道,中原王朝的帝王在定年号时,都会仔细斟酌,有的年号还是出自奇书,所以这个顺天年号确实取的很随意。
  不过恰好迎合了建文旧臣的心思。
  在得知这个消息后,阿鲁台就知道,鞑靼的机会来了!
  大明内乱,迟早是要打仗的。
  一旦打仗,大明就顾不了边防,到时候鞑靼肆意南下,抢夺人口、牲畜、粮食,当然,少不了美女,遗憾的是,阿鲁台心神向往的江南美女,他够不着。
  扩充鞑靼的实力之后,再回到草原收拾掉兀良哈和瓦剌——一个完整的草原王国,完全有和大明叫板的资格。
  所以阿鲁台早就在准备。
  不过阿鲁台也小心。
  深恐梅殷这货是个绣花枕头,小朝廷刚建立就被大明平叛兵马摧枯拉朽,所以阿鲁台等了一段时间,直到朱高燧被围大田后,阿鲁台在尽起精锐南下。
  但阿鲁台只是逼近了榆木川。
  战争,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阿鲁台的用意很明确:看朱棣如何选择,是先平叛梅殷,还是放弃梅殷,暂时防御自己雄师的南下而将兵力增援边关。
  若是前者,那么大明边关孱弱,可攻。
  若是后者……阿鲁台不打算进攻。
  就这么和大明对峙着,让梅殷在福建那边继续发展,一旦梅殷坐大,朱棣就会腹背受敌,到时候整个大明都将陷入战乱,鞑靼的棋局就能下得更大,少不得还要怂恿瓦剌和兀良哈也南下。
  至于大明是否会两线开战?
  这个问题阿鲁台想过,但直接否认了——稍微有点大局观和军事常识,就知道大明不会这么做,兵力两分之后,别到时候没能平叛梅殷,也没守住边关。
  那样的话,朱棣就得完蛋。
  所以阿鲁台此刻有点懵逼。
  数十里外,列阵的明军大营中,被数万兵力拱卫的中军大营里,坐镇指挥的竟然是大明当今天子,一个绝对不应该出现的人。
  这个时候,朱棣不是应该坐镇应天,指挥兵力平叛的同时,抵御北方防线吗?
  他怎么来了榆木川。
  他怎么敢来榆木川?
  大明对内要平叛,朱棣就算来到榆木川,他麾下的兵力也不会多,这样的状况下,他竟然还敢御驾亲征,真不怕死?
  懵逼的同时,阿鲁台有些兴奋。
  他在思索。
  如果朱棣有足够的兵力,自己可以选择敌进我退的局势,拖住朱棣让梅殷发展,若是朱棣兵力不够,自己就能够趁机杀死朱棣!
  没人能抵挡杀死朱棣的诱惑。
  朱棣有多少人马?
  阿鲁台不知道。
  根据斥候谍报,明军边关防线兵力,收拢起来,也就三五万之数——这个数字不大,若是双方兵力持平,在战力上来说,阿鲁台更相信自己麾下的精锐。
  别说阿鲁台有点懵逼,此刻中军大帐里的所有将领,都在懵逼之中。
  他们可没阿鲁台的雄心。
  一看是曾经打得咱们叫苦连天的燕王来了,几乎没人还有战意,都在想着既然朱棣来亲征了,咱们这次南下肯定吃不了好果子。
  要不还是撤了吧。
  回去老婆孩子热炕头,喝着马奶酒,它不香吗?
  一位名叫巴根的千户道:“太师,朱棣来了,咱们什么时候发动攻击,应该趁他立足不稳之际,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声音很弱。
  作为草原儿郎,巴根作为一名千户领导,虽然心里想着回家,嘴上却不会说出来,先套一下太师阿鲁台的意思。
  巴根的意思,就是柱子。
  这位千户当然不是鞑靼的柱子。
  阿鲁台怒视巴根一眼,“朱棣会那么蠢,没有点准备就来和我们对峙?你敢说这不是他的诱兵之计?在没弄清楚明军的情况之前,不能擅动。”
  又想了想说,“多派斥候,一定要弄清朱棣身边有多少兵力。”
  少则打之。
  多么……先退,再根据情况定夺。
  帐门忽然掀开,进来一人,也没行礼,扫视众人一眼,轻笑道:“太师可莫要着了朱棣的道儿,他身边肯定没多少兵力,他是跑到榆木川来唱空城计了。”
  阿鲁台精神一振,“何以见得。”
  进来的人不是鞑靼人。
  是个四十来岁的读书人,穿着大明的青花儒衫,面目儒雅,刚到暮春,却拿了把折扇意思意思,端的是风流倜傥,尽显读书人的潇洒之气。
  也有些迂腐。
  他叫吴笙游。
  还有个比较接地气的真实名字:吴小四。
  从真实名字可以看出他的出身。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6/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