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1316

  人老了,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
  又道:“以后打漠北,你恐怕还是要多倚重黄昏,你能重新启用徐辉祖,这是好事,有他在,也不用御驾亲征,不是我说闲话,丘福、朱能之流,只是将才,而非帅才,今日天下,帅才仅数人耳,陛下一人,梅殷、徐辉祖亦算。”
  忽然自语,“也许黄昏以后能算一个。”
  这货的眼光确实毒辣。
  朱棣没好气的道:“他眼里只有钱——”想了想,补充道:“嗯,还有美人。”
  道衍颇有深意的道了句,“这是你想看到的。”
  因为是你想看到的,所以黄昏才给你看。
  朱棣愣了下。
  这话……
  难道黄昏不喜欢钱,不喜欢美人,只是为了让自己对他放心?
  但他对徐妙锦的感情做不得假。
  道衍撇开话题,“这一次和梅殷的对局,梅殷步步计划皆在猜想之中,唯独清凉山一战,着实没料到杜金明七人会是梅殷的棋子,确实是我的失误。”
  这些事是他和朱棣谋划下来的,但责任不能让天子背。
  只好道衍来背。
  朱棣也是个钢铁直男,毫不在意,“是我失误了,想到梅殷会抢朱文圭,但没想到他会提前步子在黄昏身边来杀我。”
  这一次的计划,看似是梅殷大获全胜,实则是朱棣赢了。
  朱棣要杀梅殷。
  方法有很多。
  但要不着痕迹的断去建文旧臣的念想,又不能在史书中留下污点,就比较麻烦,所以他其实一直很好的保护着朱文圭。
  哪怕朱文圭是正常病死,后人也会把责任推给朱棣,朱棣要牌坊,他不愿意背青史骂名,在这一点上,他不如李二来得洒脱。
  所以朱棣这一次顺便让梅殷“抢”去。
  其实是送给梅殷的。
  目的只有一个:让梅殷抢走朱文圭,然后在路上截杀,截杀不成,等他到了福建,再以绝对兵力碾压,这样朱文圭死在战乱之中,没人说得了闲话。
  要不然,京营五卫中的三卫镇抚,那么巧就是梅殷的人。
  又那么巧,先前的调防没动他们?
  就是给梅殷机会!
  这是一个大局,朱棣和道衍两人,用天下为棋盘。
  梅殷也是棋子之一。
  相信梅殷也看透了,但梅殷没得选择。
  他只能赌一个“万一”。
  说到底,朱棣还是在为他的雄心壮志铺路:要尽快肃清全国所有的建文旧臣,然后全力恢复生产,三五年之后,举国之力征伐漠北。
  为此,朱棣狠心放梅殷去福建,也料到了平叛的死伤。
  他承受得起。
  永乐大帝,够狠!
第225章
永乐二年
  对黄昏的处罚很快下来。
  剥去南镇抚司一切官职。
  朱棣只说了这么一句话,至于放不放黄昏出诏狱,他没说,也没那个意思。
  受到黄昏连坐,赛哈智从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一职被降到南镇抚司镇抚使。
  庄敬因为保护不力,被降为锦衣卫指挥同知。
  纪纲因为护驾有功,重升锦衣卫都指挥使。
  这就看出待遇了。
  同样是在清凉山为保护朱棣受重伤,庄敬有罪,而纪纲有功劳,一个贬一个升,不过朱棣很是会拿捏人心,在贬职庄敬的同时,用其他理由,给他赏赐了钱财。
  庄敬自然不敢有任何怨言的。
  他心知肚明,纪纲迟早还是会成为他的领导。
  因为赛哈智降到镇抚使,锦衣卫的指挥佥事出现空缺,于是纪纲在病榻之上上书一封,推荐了一个人:锦衣卫指挥赵曦。
  朱棣准了。
  于是北镇抚司镇抚使李春升任锦衣卫指挥佥事,锦衣卫指挥赵曦升任北镇抚司镇抚使。
  锦衣卫,除了南镇抚司,几乎全是纪纲心腹。
  换句话说,也是朱棣的心腹。
  对朱高燧、朱高炽两兄弟的奖赏依然迟迟不发,大家也都清楚,这一次的奖赏很可能要平叛之后,到时候怎么奖赏,就能看出谁有机会成为储君。
  这就意味着,平叛梅殷,很可能决定大明未来的天子是谁。
  赛哈智重回南镇抚司镇抚使后,也不沮丧,不过是回到了原点而已,他去了一趟诏狱,交代了麾下,要好生照顾黄昏。
  虽然进入年关,但应天城各部门都开始忙碌起来,大家知道,最迟开春后一月,陛下就要出兵平叛福建。
  必须先行准备。
  倒是没人在意,原本在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的黄观,竟然一直在黄府,没人去将他捉回,朱棣好像也忘记了这么个人。
  北镇抚司诏狱的狱卒倒是记得。
  去请示部门领导后,被骂了个狗血淋头,说都指挥使都没发话,咱们谁敢去把黄观捉回来,不见黄昏大婚之日,黄观是和陛下陛下一桌吃的喜酒么,又说你小子也是混仕途的,这点眼力都没有?
  那几名狱卒无语又无奈。
  狱卒算个屁的仕途。
  纪纲其实是想抓黄观回来的,不过黄观出诏狱,是陛下下的旨意,在处罚黄昏的时候,陛下不会想不到,既然没提,那也就是说陛下不想抓黄观回诏狱了。
  这让纪纲很是忧心。
  这是一个信号。
  意味着黄昏虽然被免职,但在陛下心中的分量依然很重。
  可纪纲也没办法。
  当下的家国大事,不是区区一个黄观,而是福建那边,以及接下来的削藩、立储,征讨漠北,还有编修全书和下西洋的事情,哪一个都比黄观重要。
  时间飞快。
  大年夜,万家灯火暖春风,永乐元年终于到了尾巴上,永乐二年姗姗而至。
  坤宁宫和乾清宫各有一场家宴。
  因为还没有大肆削藩,接下来又要平叛,要用到各位藩王,所以这一次春节,朱棣将大部分藩王都请到了应天。
  藩王在乾清宫吃饭喝酒,各王妃在坤宁宫。
  甚是隆重。
  坤宁宫的宴席之中,出席的不仅有各藩王王妃,连徐辉祖、徐膺绪两兄弟的媳妇儿,以及徐家那个冰美人徐家四妹也来了——她们算是外戚,是徐皇后的亲戚,有资格出席。
  觥筹交错间,徐皇后打量了一眼大殿,没发现三妹徐妙锦。
  对身旁的宫女示意。
  宫女小碎步下去,来到徐辉祖老婆徐杨氏身边,轻声道:“娘娘请您过去一叙。”
  徐杨氏立即温婉起身。
  来到徐皇后身畔后行礼,徐皇后拉着她的手说妹妹别拘礼,今儿个是家宴,你我之间便是亲人,又说了些琐碎事,最后问道:“妙锦怎的没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