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1316

  万幸。
  万幸侄儿朱允炆没有走昏手,调动沿海驻兵来和自己对战,要不然靖难之战中,这批人揭竿而起,明教再趁机揭竿而起……天下怕要大乱。
  转念一想,这不可能出现。
  我老朱家的事情,什么时候轮到你们来插手了。
  一旦你们敢反,我朱棣不靖难也得先灭了你们。
  问道:“这和黄昏有什么关系。”
  刘思清道:“数月前的盛夏之时,张扬位于泉州和兴化府交界处的偏僻庄园里,来了个年轻人买马,是草民接待的,草民见他穿着不俗,谈吐不俗,又敢买马,想必是有钱的主儿,于是动了心思——陛下应该是知晓的,为了起事,张扬需要大额金银,所以做的很多事情上不了台面。”
  朱棣颔首,“继续。”
  刘思清道:“于是草民假意让人牵了匹马给他,又让奴仆在他喝的凉茶里下了蒙汗药,当年轻人走出庄园后,恰好遇见一名叫于彦良的锦衣卫,两人对峙时,药性发作,年轻人晕倒马下,和那名叫于彦良的锦衣卫一起,成了我们的阶下囚。”
  “张扬见这年轻人被锦衣卫追缉,先以为是建文旧臣或者是靖难之战后被陛下肃清的皇亲国戚,觉得可以趁机敲诈一笔,于是将年轻人和于彦良一起关押在地牢之中,不料这年轻人为了求生,竟然暴露了他真正的身份。”
  朱棣眸子一紧,“嗯?”
  刘思清缓缓的道:“他说他是明教中人!”
  朱棣倏然站了起来。
  又缓缓坐下,“你们验证了他的身份?”
  刘思清道:“我们和明教并无交往,张扬也是不信,不过那年轻人说了个明教高层的名字,张扬为了稳妥求见,派去通知了明教,其后将年轻人和于彦良一起关押在地牢之中,等待消息,不曾想一个多月后,那明教高层竟然真的不远千里来到泉州,到庄园取那年轻人。”
  又道:“当时草民不在现场,只是听心腹说的,那明教高层来了一家三口,和那年轻人称兄道弟,其后明教高层和张扬密谈,应该是定下了盟约,再其后便带着那年轻人和锦衣卫于彦良离开。”
  最后道:“陛下若是不信,可召锦衣卫于彦良对质。”
  从始至终,刘思清都没说年轻人的名字。
  但满堂文武都知道。
  必是黄昏无疑。
  锦衣卫于彦良和黄昏一起返回的应天,如今在黄昏的操作下,调入南镇抚司。
  而黄昏出使兴化府时,确实失踪了一两个月。
  这件事经得起推敲。
  甚至不用找于彦良对质,大家都相信这个刘思清说的就是事实。
  朱棣心中明镜。
  亦是恚怒无比。
  好你个黄昏,我待你不薄,几乎将你等同于纪纲的待遇,你竟然吃里扒外,悄悄勾结明教,难怪当初为了做到简在帝心,迷信那一套搞得那么熟溜,原来是本色出演。
  这就是邪教的看家本领啊!
  朱棣怒归怒,面上不动声色,他岂会不知今天这事的初衷:梅殷是想用这件事,除去黄昏,摘掉自己的一条臂膀。
  这件事怎么处置?
  既要惩戒黄昏,又不能让梅殷得逞?
  朱棣思来想去,觉得不能两全。
  起身,对满堂文武道:“兹事体大,需要细审,朕决意亲审,着人去锦衣卫宣黄昏、于彦良乾清宫觐见,纪纲、梅殷,退朝之后,你俩带着刘思清来乾清宫。”
  扫视众人一眼,“还有事奏否?”
  陛下都起身了,明显今日的事情是处置黄昏,臣子们也不是不懂事的人,有事也得留着下一次大朝会来,果断跪下,齐声恭送朱棣。
  乾清宫中,朱棣坐下之后喝了口狗儿奉上的茶水。
  此刻人还没到。
  朱棣可以通过奉天殿后门直接回乾清宫,其他人要到乾清宫得绕路,还得先检查,至少要晚个半刻钟。
  没事问狗儿,“你和黄昏关系较好?”
  狗儿吓了一跳,急忙跪下叩头,“陛下,奴婢有罪,不该和黄昏走得太近,但奴婢绝对没想到黄昏会是明教的人,要不然给奴婢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和他走得太近。”
  朱棣没好气的笑道:“没问你罪,就是以你对黄昏的认识,觉得这货会不会蠢到留下这种把柄,他若是明教的人,会留着于彦良的活口?他若是明教的人,回到兴化府后,岂会容忍张扬那一批人活到现在,要知道他是钦差,有资格调动张辅的兵力,朕当时可是让张辅带兵驻扎在福建边境。”
  狗儿讶然,“陛下不信黄昏是明教的人?”
  朱棣摇头,“按照刘思清的说法,黄昏笃定是明教的人,但个中必然有我们不知道的内幕,所以这件事朕才要亲审。”
  顿了一下,声音骤然杀意凛冽,“朕不差臣子。”
  黄昏若是不能完美的给朕解释清楚,没有绝对能让朕相信的理由,仅是勾结明教、欺君这两件事,朕就必须杀他。
  必杀!
  没有第二种可能。
  天子的逆鳞很多。
  这两种恰好都是。
第182章
我黄某人何惧
  朱棣心中了然明镜,黄昏是明教中人一事,可能是真可能是假。
  不论真假,都是梅殷对黄昏的反击。
  也是纪纲在借刀杀人。
  梅殷素有势力,能摸清泉州那偏僻地方的反政府势力,而整个天下有这个能力的,除了他朱棣和梅殷还有纪纲。
  因此这件事也可能是纪纲的手段。
  利用梅殷,借朱棣的刀来杀黄昏。
  这事朱棣喜闻乐见。
  若是假的,那么可以趁机治梅殷一个诬陷朝臣的罪,先小题大做贬一下他的官职,后续更好操作,若是真的……
  朱棣真不介意杀了吃里扒外的黄昏。
  叛徒历来招人恨。
  没过多久,梅殷带着刘思清来到乾清宫,在殿外候着,一位侍卫匆忙进来禀报,说纪纲请求佩刀入殿,望陛下恩准。
  朱棣心中有些触动,觉得自己没白恩重纪纲。
  纪纲请求带刀入殿的原因很简单。
  等下亲审黄昏,殿中有梅殷、刘思清、黄昏、于彦良,这些人若是心怀叵测,殿外的护卫根本来不及护驾。
  有他纪纲配绣春刀在一旁,足以保护天子安宁。
  但是——
  朱棣是天子,天子多疑。
  在朱棣这一生中,他连他的三个儿子都不绝对信任,何况纪纲,整个天下,能让朱棣绝对信任的只有两个半。
  发妻徐皇后是一个。
  多年前就在他麾下办事的三宝太监是一个。
  还有半个是道衍。
  道衍在朱棣眼中,介于臣子和朋友之间,按说其实也是可以绝对信任的人,但靖难成功后,道衍富贵美女功名都不要,这就让朱棣不太安心。
  道衍只是喜欢造反,练的屠龙术,万一以后你帮着老大老二老三中的某一个再来一次靖难呢?
  因此道衍只能算半个。
  所以纪纲不在朱棣绝对信任之列,闻言沉吟一刹,道:“可以,先让他们在殿外候着。”侧首对狗儿太监道:“你走一趟,去把三宝叫来,对了,让他带着他麾下的那个叫什么王顺的宦官一起过来,许他俩佩剑入殿。”
  有三宝和王顺在,加上殿外的护卫,朱棣才能彻底安心。
  狗儿急忙去了。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