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2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2/1316

  朱棣也知道这个道理,温言道:“目前国内的钢铁首要保证各大造船厂的需求,基本上四个月左右可以下水一艘。”
  黄昏粗略算了下,目前郑和的海军有四个造船厂。
  其中主要是天津、威海和广州造船厂。
  黄昏简单算了个帐,“这么说一年只有十二艘钢铁战舰,要打日本,还需要等到明年年底,倒也不算太久,不过这期间,微臣出海的事宜要准备,也需要大量钢铁。”
  朱棣颔首,“优先保证造船厂,其次是军器院和交通司,剩下的钢铁量,如果有富于,就可以尽可能的支援你去海外建立一个城市群。”
  黄昏嘿嘿贼笑,“其实中南半岛的矿产开采,还可以再加大力度,现在朝鲜既然已经请归了,那么朝鲜那边的矿产开采,也可以疯狂的操作起来。”
  等以后中南半岛开了民智,只怕还是会闹独立。
  所以趁现在能多开采就多开采。
  朱棣也笑,“此事已经着旨意到应天,由太子通知工部,在中南半岛和朝鲜的矿产开采,都再次加大了力度。”
  黄昏咳嗽一声,“还是要给中南半岛和朝鲜一些甜头的,毕竟这是明目张胆的资源掠夺,这两个区域的有识之士不可能不了解,所以国库里的钱也别放在那发霉了。”
  朱棣深有同感。
  黄昏继续道:“如今泉州也是海外贸易的最大港口之一,不输广州多少,所以当钢铁产量再次攀升道一个高度后,泉州那边也可以建立一个海军造船厂。陛下,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地球的真正面貌,我们就要正视,尽管民间不相信的很多,但官府要在这方面做好带头作用,不能故步自封,要积极正面的了解全世界,而走出去就很重要了,但地球如此庞大的一个星辰,海洋占据了大部分的面积,所以在未来数百年后,海军都是最重要的兵种,因此我认为大明在接下来数百年里,都要重点发展海军和火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海上霸权。”
  朱棣颔首,“泉州新增一个造船厂,也行。”
  甚至可以再多一点。
  海外贸易它不香?
  可要确保海外贸易,海军的强大很关键,另外,当有了庞大的海军之后,就不止是贸易,甚至可以搞海外扩张。
  比如到南洋和西洋就需要海军。
  黄昏甚是欣慰。
  不愧是朱棣,在自己的影响下,其思想已经在慢慢向近代君王转变。
  想了想,“这些事情需要慢慢筹划,说个比较重要的事情,微臣要去海外,这一点大家心照不宣了,陛下也基本上持赞同意见,但是一个国家不可能没有文明,所以微臣去海外要带大量的书籍过去,思来想去,觉得带再多的书,都不如直接誊抄一份永乐大典来得可靠。”
  永乐大典历时数年完成。
  但现在直接誊抄一份,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手,其实两三年就可以誊抄好,但即使如此,数百人的誊抄队伍,仅仅是工钱就是一笔巨款。
  朱棣很是吃惊,“你要誊抄一份永乐大典带到海外去?”
  黄昏嗯了一声,“像其他书籍,只要不是孤本的都可以在全国书店购买,到时候花点钱大肆购买即可,但永乐大典只有一份,而且牵涉范围只宽广,是华夏文明之大成,抄一份永乐大典能省不少事。”
  朱棣不说话了。
  这可不是小事。
  永乐大典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大成、精髓,就这么让黄昏抄一份带到海外去,怎么看都不是好事,而且这个时候中国人以天朝上国自居,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文明流到海外去,本来是独自璀璨的华夏文化,结果海外也有一个同样璀璨的文化,实在难以接受。
  朱棣也是如此之想。
  所以他沉默了一阵,“你要从国内买书走,可以,像什么唐诗宋词你随便买便是,哪怕你要从国内带走大量读书人,也是可以的,但是永乐大典不可能让你抄走。”
第1403章
两个国家,一个文明
  黄昏就知道朱棣会这么说。
  而且也理解。
  但是永乐大典必须誊抄一份到海外,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在北美大陆迅速建立一个用文化和文明凝聚起来的国度。
  而且有一说一,永乐大典里的诸多关于工学、力学、算学和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内容,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必须说服朱棣。
  好在这段时间黄昏一直在想,也猜到了朱棣的反应,所以并不着急,但此事也不能拖,因为永乐大典就算只誊抄,也要两三年的时间。
  恰好和自己出海的时间差相仿佛。
  沉吟了一阵,道:“陛下,您觉得微臣在海外去建立一个城市,并且带去的都是中国人,那么数百年后,我们在那边繁衍生息,会不会发展出畸形的文明,一如当下的日本?”
  朱棣若有所思,“日本是中国人过去建立的?”
  黄昏摇头又点头,“这个没有定论,不过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微臣去海外要建立的势力,应该是和中国息息相关的,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它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子,微臣希望迁移到那片土地上的后人们,都能以中国人自居。”
  朱棣笑道:“数百年后,谁还记得他们是从哪里去的呢?”
  黄昏点头,“是的,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手术刀,可以改变一切,所以我才需要将永乐大典誊抄一份带到海外去,不仅仅是永乐大典,我还要将国内几乎所有的书籍都带一份去海外。”
  朱棣有些捉狭,那也得朕同意才行。
  不动声色,“说说看。”
  我倒要看你如何说服我。
  黄昏道:“这就比较复杂了,说来话长,请陛下静听。其实这两三年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要去海外建立一个文明群落,主要目的是什么,直白点,是给自己的事业上一个台阶,那么冠冕堂皇一点,是帮助华夏神州解决掉一个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基于这个目的,微臣在海外也需要发展,并且拥有自己的军队,这样才能真正的占据那片土地,防止被其他人过来占领后发展出文明国家,从而壮大成威胁中国的隐患。”
  喝了口水,略微思忖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道:“既然拥有军队,还要不断发展,而且那片土地之广袤,丝毫不输给华夏神州,所以只要微臣以为,那片土地上建立城市后,会成为和大明一样强大的王国,当然,这也一直是微臣的意图——两极蓝图,大明和微臣去海外建立的文明王国,成为世界的两极,对整个地球形成统治力。”
  朱棣微微颔首,不管民间对地球是如何看法,朱棣反正是相信郑和和王景弘,脚下的大地是个圆球,还有很广泛的天地。
  既然天地那么大,肯定不止大明一个王朝。
  那么如何确保大明在未来数百年都依然是天朝上国?
  自身发展很重要。
  盟友也很重要。
  要不然朱棣会同意黄昏去海外建国,又不是傻子,给自己树敌。
  黄昏又道:“但是问题来了,一个没有文化和文明源泉的国度,很容易形成他自己的独立的文化,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微臣去海外建立势力,就脱离了初衷,因为数百年后,当微臣都被人遗忘了,那么海外那个王国发展到足够强大了,是不是也要威胁华夏神州?”
  朱棣一想也是,“那朕要思考一下,放不放你去海外了。”
  黄昏道:“所以解决之道,其实还在于文化和文明的根基,要杜绝这种情况,就要让迁移到海外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永永远远都以中国人自居,无论将来发展成什么样子,他们都知道大明王朝是他们的母国,是永远的盟友、家人和朋友,所以在这数百年间乃至于未来无数年,大明和那片大陆都应该保持最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双方要互相鞭策共同进步。”
  朱棣叹了口气,“几百年后的事情,咱们管得了?”
  当然管不了。
  黄昏笑道:“所以啊,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文化和文明上,要让海外那片王国的人知道,他们一直是中国人,并且他们的后人也将永远是,那么将大明从古至今的书籍乃至于永乐大典都带到海外去,这就很有必要了。”
  书同文车同轨,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塑造了一个多民族的凝聚力。
  那么同理。
  所以海外的国度,也要和大明的文化文明一样,而不是应该发展出单独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两极蓝图的长远。
  要不然,美利坚是不出现,但明利坚出现了!
  自己去北美大陆就是搞空事。
  缓缓的道:“当海外那片势力长大的人,从小读的是华夏书籍,说的是华夏的话,并且从小到大的书籍中都教育他们,中国才是他们的故土,中国人是他们的亲人,他们自己也是中国人,那么我想在这样的问话熏陶下,海外那片土地,才会是第二个大明。”
  说起来简单,其实操作起来很复杂,需要在文化教育上下功夫。
  同时在和大明这边保持交流也很重要。
  好在钢铁战舰的诞生,意味着彼此之间的联系可以更上层楼,而且自己可以无私一点,自己后人的继位,需要由大明君王册封之类的,确保华夏文明对北美大陆的影响力。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
  朱棣也听懂了,甚至也听进去了,但他还是不会这么轻易决断,他需要再仔细斟酌——这比给黄昏支持钢铁等更关系重大。
  对黄昏道:“此事依然要容朕思考一二。”
  黄昏也没想过一次性就说服朱棣。
  准备告辞。
  朱棣却笑道:“不急,关于朝鲜那边的事情,朕想听听你的意见,朝鲜请归后,朝鲜那边要设立朝鲜总司和各布政司,目前都已动工,工部也应朝鲜的请求,派了人到朝鲜那边,帮助大肆修建官道,你认为在朝鲜那边还需要什么操作,才能加强掌控?”
  黄昏不假思索,“首先,需要多修几个港口,并且要在这些港口驻军。”
  从东北进入朝鲜,地形太复杂。
  以后朝鲜那边出事了,还是直接动用海军来得更快更直接——本来就要跨入海权时代了,没理由不把大明没权的海权优势发挥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2/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