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8/1316

  魏姿虚呢喃着嗯了声,抱紧了黄昏的胳膊,“明天不去时代集团,也不去黄府,你也不准回。”
  黄昏:“嗯?”
  “就在这里。”
  “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要不然我还是不会跟你去海外的。”
  黄昏头疼,“要在这里呆几天?”
  魏姿虚翻了个身,把黄昏的胳膊紧紧的抱在她的怀里,在黄昏耳边轻声呢喃着说,呆到我想起床了为止。
  黄昏:“……”
  要死人的……
  不过没办法,男人嘛,就应该宠溺一下女人,而且黄昏很清楚魏姿虚的小心思——一旦回了黄府,她就只是众多女眷中的一个。
  但是现在,她是自己唯一的女人。
  她可以独占自己。
  罢了。
  那就在这里过几天与世隔绝的日子罢,反正这么多年也忙碌够了,在上清观有如花美眷陪着,看看蓝天白云也挺好,顺便……
  玩玩制服诱惑,哈哈哈,调教女冠,多爽。
  ……
  ……
  乾清殿,朱高炽挥挥手,示意薛禄和王振退下,在内侍的搀扶下,朱高炽移到软塌上,端起茶抿了一口,嘀咕了一句,做男人当如镇西公啊。
  大事一件不落。
  还能对姣好女子见一个收一个,不服气都不行。
  这不,薛禄以前的弃妇,上清观的魏姿虚又被咱们的镇西公给征服了。
  话说,魏姿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弃妇。
  好像是黄昏的棋子,挑拨起薛禄和纪纲之间的矛盾,关于此事,薛禄后来没少找父皇抱怨,可此时也没证据,所以就不了了之。
  一名内侍匆匆进来,道:“殿下,内阁那边送来紧急章折。”
  朱高炽挥挥手。
  内侍急忙小碎步递上。
  朱高炽翻开仔细看了一阵,对那名内侍招招手,“紧急送往顺天,呈递陛下请求御批,另外,着人去宣召翰林吴与弼过来。”
  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吴与弼已经开始动刀了。
  目前反响不太好。
  春闱之后到如今,关于此事从京畿到地位上奏的章折,已经可以从乾清殿铺到奉天殿去,几乎全部是反对教育改革的章折。
  而这些上奏反对的官员,又大多是士族出身。
  出身寒门的官员保持着沉默。
  半个时辰后,吴与弼匆匆赶到乾清殿,行礼之后朱高炽免礼,道:“教育改革司那边,近期可有什么异常?”
  吴与弼沉默了一阵,“没有。”
  朱高炽笑了笑,“在我这里,你不用如此,有什么直说就是,真没有异常吗?可我怎么听说,教育改革司这几天还在上班的,就你吴与弼一个人了?”
  别说京畿和地方官员反对,就是新成立的教育改革司内部的官员,也是反对声入潮,最近十来日,教育改革司更是严重,大部分官吏都选择不去上班,以抗拒教育改革。
  没办法,这次教育改革动静确实太大。
  首先一点,要推翻以往的识字方法,什么集韵广韵都成了过去式,要重新使用吴与弼编写的那本字典来注音识字法。
  这意味着,一旦全国推广之后,大明朝野的官员,都要重新学习。
  而吴与弼那套字典,是完全和以往不同的注音法。
  对于传统读书人而言,这就像触及到了他们的逆鳞——一下子就推翻了集韵广韵这种传统认字方法,如此崭新的学习方式,读书人不反对才怪。
  吴与弼耸耸肩,“他们不来算了,道不同不相谋,有没有他们不重要,只要陛下和太子殿下支持,教育改革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朱高炽道:“是不是此事操之过急了?”
  吴与弼沉默了一阵,“也许吧,镇西公说的,此事应该先选择几个官学来推广,然后在接下来几年的科举中,这些官学的学子取中率需要陛下亲自操作,多取,这样才能推动大家去学习新字典。”
  朱高炽嗯了一声,“此事我也觉得有些操之过急了,需要给天下学子一个缓冲时间,私以为,在全国推广新的识字方法这件事,大概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
  吴与弼想了想,“那太慢了,须知教育改革不止是推广新的注音识字法,还要将咱们现在的字体简化一下,这也是个大工程,如果新字典大家都不接受,那后面的简化字体,更无法推行了。”
第1371章
教育如何改革
  朱高炽看了看眼前的吴与弼,也不年轻了,奔三的人,这些年在仕途上也一直爬不上去,始终在翰林院和国子监里。
  不过吴与弼也不在意,他几乎将所有经历都投入了教育改革的准备工作中。
  这是一个纯粹的人。
  而他爹吴溥,也没利用他内阁首辅和吏部主事的职权给儿子的仕途谋取捷径,之前永乐十八年的年考时,吏部那边甚至专门问了吴溥,要不要给吴与弼整个好点的评级,吴溥笑着说按事实来。
  这事,吏部那边想帮衬一把的侍郎自以为天不知地不知。
  殊不知锦衣卫都知道。
  朱高炽也没声张,这是官僚阶层的尿性,何况人吴溥也没做这样的事情,吴与弼在年考中,落了个中下乙等。
  这其实不是吴与弼没有能力或者品行不好,实在是他之前的工作乏善可陈,要么在国子监翰林院,要么跑全国的官学去调查。
  不过永乐十九年的上元节后,随着朱棣一封旨意过来,朱高炽就责有司城成立了教育改革司使,总责教育改革的事情。
  可以说朱高炽和朱棣,都对吴与弼寄以厚望。
  这倒不是因为这两父子有多希望教育改革,而是现在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下,培养人才确实太慢太慢了,远远无法满足大明外扩后对人才的需求。
  所以启动教育改革,加速人才的培养,从而缓解压力。
  否则仅仅依靠科举,两三年一次两三百人的进士——仅仅是大明内部加上一个漠北和奴儿干,就不够用。
  毕竟每年都有人致仕。
  中南半岛那边,金帐汗国那边,亦力把里那边,都还需要大量人手,尤其金帐汗国,一旦平叛结束,那么庞大的国土,至少需要数万人的官员。
  为这事,永乐十八年甚至还开了一个恩科。
  朱高炽想了想,不疾不徐的道:“子傅,知道为何之前的改革都没什么反对,到了教育改革,反对声为何会这么大妈?你觉得教育改革和之前的医疗、货币、农业改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子傅是吴与弼的字。
  吴与弼想了想,“医疗改革,是对医学的促进和提升,从中也会出现无数名目,给各地官员敛财创造途径,农业改革么,则是直接提升粮食产量,对于地主阶层而言,求之不得的事情,货币改革也一样,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他们都选择支持,而且这些改革都是镇西公一手推进,又有陛下的支持,在这样的情况下,谁敢说个不字。”
  朱高炽笑道:“那教育改革呢?”
  吴与弼沉默了一阵,“教育改革,首先是彻底抛弃了广韵和集韵中的注音识字法,是推广一套全新的,更简单更实效的注音识字法,属于一个绝对崭新的新鲜事物,我大明大多的读书人迂腐,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生事物,所以他们会反对。”
  朱高炽摇摇头,“你觉得他们只是反对新的注音识字法?”
  不存在的。
  你吴与弼编修出来的字典,根本不影响已经参加了科举的官员和士族学子,他们读书多年,要重新去学你那一套注音识字法,其实也就是时间问题,一年半年的时间,就能解决。
  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字典这个新生事物。
  吴与弼也不是当年的毛头少年了,这些年全国考察,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听太子这么一说,知道太子是想借自己的口来说一些事,索性便直说了:“他们反对的是推广新字典之后,随之而来的另一项改革:科举颠覆性的改革!”
  科举改革其实已经改了不少,比如现在取进士的名额,远远高于过往,而且现在地方官学也可以直接举荐学子入仕,根本不需要参加秋闱,就能进入仕途。
  不过目前的改革,依然还没有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朱高煦点头,“其实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我多多少少听朱瞻基说过……嗯,别误会,不是太孙想来掺和这个事,教育改革的事情,还是只有你来,我和陛下才放心,之所以太孙知道,是因为太孙和镇西公征讨瓦剌时,镇西公有次喝了些酒,说了句当今天下读书人,酸儒居多,迟早误国,当时太孙就追问了一句,说要怎样才能酸儒不酸,镇西公便说了他心中关于教育改革的事情。”
  看向吴与弼,“镇西公给你说过罢?”
  吴与弼颔首,“说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