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冠(校对)第12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8/1316

  朱瞻基真会因为这些事对黄昏羡慕嫉妒恨?
  不会的。
  太孙如果想要,也不会缺女人。
  而且太孙和黄昏的关系,大家有目共睹,真以为撒儿都鲁被杖责之后,两人就势同水火了,没有的事,太孙对黄昏一直是心悦诚服的。
  而胡濙么,其实对女色没那么看重,他这个层次的人,还是更在意自己的任务以及将来的仕途,但是男人之间,还是得有共同话题。
  而当下这个话题,就是两人刻意营造的。
  胡濙呵呵一笑,“所以现在朝野间有个粗鄙的说辞,说咱们的镇西国公,那里是带钩子的,漂亮女人见了他就跑不掉。”
  朱瞻基:“……”
  咳嗽一声,“胡侍郎,现在具体情况如何?”
  胡濙压低声音,看了一眼康宁,康宁立即道:“陛下已经交待,由太孙殿下一力决断,咱家过来,只是亲眼目睹一下,陛下多一分放心而已。”
  胡濙松了口气,就怕康宁带着圣旨过来指手画脚,不是对康宁有意见,而是这种事如果有几个人拥有决断权,容易乱。
  道:“情况大概如此,一万多追随那位爷的……嗯,忠义之士,我们基本都已经掌握他们的分布和身份,宁德这边和那位爷有牵连的官员,我们也都掌握了,现在唯一的担心,就是那位爷不肯就范,那咱们就只有上硬的,可存在一个风险,如果那位爷早就有准备,在宁德以外我们布控不严的地方,散布他被咱们杀了的消息,那样的话,会对陛下造成困扰。”
  陛下登基,用的是靖难。
  结果登基多年之后,你却把皇帝给杀了,这传到后世,不比李二射杀李建成的污名来得清,也就是说,牌坊没了。
  朱瞻基心里略有不爽。
  你胡濙说追随二伯朱允炆的人是忠义之士,那我们就是叛贼了?
  转念一想。
  不能这么看待这事,二伯都落到了这几个田地,还有人不离不弃的追随他,不论立场的话,这些人确实称得上忠义之士。
  朱瞻基也很头疼,“所以这个事确实麻烦,如果能做到万无一失不走漏风声倒是好办,可就怕这个万一,陛下的名声,咱们可不敢让它被玷污了。”
  这事办不好,自己在皇爷爷那边不好交代。
  朱瞻基毕竟是既得利益者,所以理所当然的认为朱棣的靖难是伟光正的,而为了自家这一脉的江山,悄悄杀二伯朱允炆也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名声受损这个事,就不是咱们做的不对,实在是世人愚昧。
  而胡濙他们,则是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
  胡濙道:“所以啊,这事难办,再严密的墙,也有漏风的时候,其实下官这些天一直在想,如果有办法让那位爷心甘情愿的自行了断,是最好的选择。”
  但这何其之难。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第1332章
筹码
  朱瞻基沉默了一阵,“镇西公呢?”
  刚才问了,胡濙没回答。
  胡濙这才恍然,刚才太孙殿下问过自己一次,答道:“镇西公去华藏寺见过那位爷后,然后就带着家眷去广东了,说是要去郑大监的造船厂,嗯,镇西公言说,造船厂事关重大,和军器院的火器一样,都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保障,所以他要去看看郑大监的钢铁战舰到底卡在哪。”
  朱瞻基无语,“他就是不想蹚浑水,跑了!”
  黄昏确实没必要掺和进来。
  当年黄昏还没入仕的时候,就想过救方孝孺和景清,不过现在这些年过去了,黄昏已经没有那么圣母了,所以他躲开这趟浑水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这事不管怎么处理,对他都没有利益。
  说实在的,站在黄昏为国为民的立场上看,黄昏肯定也是支持皇爷爷悄悄杀了二伯,只有这样,大明的上层建筑才不会存在隐患。
  胡濙笑道:“咱们的镇西公,现在也圆滑了啊。”
  人都会变。
  不过还好,镇西公初心犹在。
  朱瞻基沉吟半晌,“这样,我先去见见二伯,看看他的态度,如果此事我们能解决,自是最好,解决不了,还是把镇西公请回来吧。”
  有黄昏在,朱瞻基就感觉踏实。
  在来的路上,朱瞻基就觉得这事不难,毕竟黄昏在宁德,哪晓得过来一看,哟嚯,咱们的镇西公就这么跑到广东去逍遥自在了。
  朱瞻基很扎心啊。
  扎心归扎心,事情还是得办。
  带着康宁和胡濙就这么上了支提山直奔华藏寺,当然,带了亲兵,朱瞻基倒是艺高人胆大,可胡濙和康宁不敢冒险。
  万一建文帝一不做二不休来个鱼死网破。
  太孙殿下要是在宁德有个三场两短,甚至薨天,那胡濙和康宁两人肯定是背不起这个锅的,两颗脑袋也就保质期到了。
  这种事,也就镇西公敢做。
  因为胡濙将宁德周边的兵力都调了过来,支提山周围又形成了包围圈,华藏寺那边消息没有上一次灵通了——上一次,黄昏刚到,朱允炆就知道了,这一次直到朱瞻基走到华藏寺门口,华藏寺那边才知道大明的太孙殿下来了。
  片刻之后,还是老住持现身。
  请朱瞻基、康宁和胡濙又去了后院,沧海珠禅师,嗯,朱允炆依然在石桌前等待三人,看见三人进来,朱允炆起身,束手为礼,“阿弥陀佛。”
  朱瞻基犹豫了下,最终还是行晚辈礼。
  他其实是没见过朱允炆的,很难和眼前的中年和尚和一个帝王挂钩。
  朱允炆细细的看着朱瞻基,良久,才道:“果然像四叔。”
  朱瞻基想了想,“但愿不会像二伯。”
  这话很有意思。
  意思就是说,我不会像你一样。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朱瞻基和朱允炆之间确实有相像之处,都受到皇叔的威胁,不同的是,朱标的地位和朱允炆的地位不可动摇,而朱高炽的地位则没那么稳固。
  朱允炆呵呵笑了一声,“坐吧,你我叔侄二人,虽然如今我为鱼肉你为刀俎,但也没必要见面就唇枪舌剑。”
  胡濙咳嗽了一声。
  提醒朱瞻基。
  太孙殿下,你确实有点紧张了,没必要一来就把气氛搞得这么紧张,不利于后面的交涉,毕竟咱们现在虽然掌握着主动权,可有些事咱们有掌控不了。
  朱瞻基一想也是,自己还是太孟浪了,可这也怪不得自己,看见了二伯,很多事情就要在最近尘埃落定,不激动才怪。
  坐下。
  朱允炆也重新坐下。
  康宁很快上前帮忙倒茶,毕竟这事他擅长,不过在倒茶的时候,康宁轻描淡写的说了句,“姚少师临终前,请求陛下放了溥洽。如今傅洽在建初寺修行。”
  朱允炆长出了口气,“四叔仁慈,姚广孝真乃奇人也。”
  当初黄昏道林墩白云寺那边找到他,溥洽就在林墩那边和朱允炆分开走的,主要是担心被发现行踪,所以分开走。
  不料溥洽却被抓了,押送到应天,关了十多年。
  如今终于得见天日。
  康宁不说话了,他这么说一句,其实就是想告诉朱允炆,陛下没有你想的那么残暴,只要你配合,还是有可能救下追随你的人。
  朱允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放下,看向胡濙,“上次没和胡侍郎交谈,今日倒想说一句,你找了贫僧十多年,如今终于解除了这禁锢。”
  胡濙沉默不语。
  这个阶层的谈话,他最好是保持沉默,毕竟他没镇西公的底气,敢和这位爷相对而坐,用对等的态度聊天。
  朱瞻基没有喝茶。
  华藏寺准备的茶,他可不敢喝。
  道:“二伯,你写给皇爷爷的信我也看了,其实二伯心里应该清楚,如果不是皇爷爷仁慈,我根本不用来华藏寺,我只需要将大军调过来,将追随你的人杀个干净,然后再一把火烧了华藏寺即可,或者可以掩饰一下,将宁德境内所有是寺庙烧毁,屠戮所有的僧人,那么后人就很难从这里面找到关于二伯的事情了。”
  朱允炆颔首,“果然不仅相貌像四叔,性情也像。”
  朱瞻基笑了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8/13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