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583

  “没问题,我明日就下旨让他回来,具体如何使用,你来决定。”
  “好的。另外,要提高军器所兵匠的月薪待遇,他们的工作量太大了,要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并给予他们一定的人身自由,要给予他们以人文关怀,才能让他们释放出巨大的劳动热情出来。”
  “嗯,就按你的办。”高滔滔想了想,又道:“我就担心,后勤运输人员太少了,只怕不够用。”
  “厢军经过改编之后,后勤兵数量虽然只有七万人左右,但是以往我军调动的后勤运输人员最大的时候也不超过十万,所以应付正常战役需要已经足够了。如果发动大规模战役,后勤人员不够的时候,可以花钱征调民夫运输,老百姓也能从中赚钱。当然,如果要应对全面战争,单靠常规部队显然是不够的,那时候要进行战争总动员,调动全国的人员参与战斗,后勤人员也根据需要增加了。那是特例。”
  高滔滔笑道:“我不是说这个,以往厢军都被当地衙门差使惯了,一旦裁减,各地衙门或许会反对。各级军官差使兵士惯了,也会因此反对。这个你想过吗?”
  “当然想过,这一点我在组织指挥使们研讨变革方案时就充分讨论过了。我们认为,变革肯定会损害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这些利益其实都是非法的,是不该得到的。比如地方衙门差使厢军,他们不提供厢军军费,厢军是朝廷养的兵,他们凭什么差遣?对于将官就更说不过去了。所以从理论上我们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是占得住理的。”
  “话是这么说,可是……”
  “不用担心,滔滔,先帝将厢军从五十多万裁减了一大半,据我所知,当时也有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之声,但先帝坚决执行,也风平浪静完成了裁军。更何况,当时先帝裁军,一文钱都不补发,我们这次裁军,考虑到了阻力,实行了买断军龄和政策安置双重手段,将士们获利颇多,阻力应该比以前更小。至于地方衙门,他们对军队的变革没有发言权,剥夺他们不该得的利益是理所应当的。另外,我们采用的是循序渐进,先点后面分步骤按计划进行,反弹被分散了,阻力会小很多。需要强调的是,阻力肯定会有,但是,变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决策者的意志。三心二意,前怕豺狼后怕虎,那就一事无成!”
  高滔滔扑哧一声笑了,轻轻打了他一下:“你在骂我优柔寡断啊?”
  杜文浩捧着她的脸吻了一下:“滔滔,现在你在最高权力的顶峰,全国人民都在看着你,你要真心想富国强兵,就绝对要拿出铁腕政策来,要知道,强权就是真理!”
  “嗯!我听你的!”高滔滔性格柔顺宽厚,不善于谋略,却被历史的车轮推到了权力的登峰,原本只想稳稳当当等孙子哲宗大了,将权力移交给哲宗,却被杜文浩历数宋军屡战屡败而激怒了,让杜文浩负责军事变革。待到杜文浩拿出方案来之后,她其实也不知道这些方案到底如何,凭着心中的爱恋,坚信杜文浩不会害自己。所以,凡事都听杜文浩的。
  杜文浩端起酒杯:“好!为了滔滔成为铁腕太皇太后干一杯!”
  高滔滔莞尔一笑,也举起酒杯,学着杜文浩碰了一下:“好!也为了你这铁腕大将军,干一杯!”
  “嘿嘿,那我们不成了一对铁腕伉俪了吗?”
  高滔滔粉脸微红,眼波流转瞧着他,凑过去亲了一下:“生生世世,愿如今日!”
  两人拥吻,饮干了杯中酒。
  杜文浩道:“我接着说,朝廷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对军队和军人的地位问题。众所周知,我朝军人地位低下,就朝廷武将而言,六十级武阶中,最高级别的太尉,仅仅是正二品官,比文官低了两级。同样的资履,武将的官阶普遍要比文官底上两三级。两个资格差不多的人,身为武将的见到身为文官,只有拱手作揖让道的份,心里能平衡吗?这种重文轻武的官衔,造成了整个社会对军队的轻视,对军人的轻视。这样一种社会氛围,如何能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高滔滔想了想,道:“大家对军队的看法没那么差吧?”
  “差不差,看看当兵的是什么样的待遇就知道了。武将级别普遍低于文官,刚才已经说了,再看看普通士兵,当兵是要刺字的,要在脸上刺上所在部队的番号,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逃兵。只是,这个规定却直接把士兵定格在了耻辱柱上!要知道,只有罪犯、官府的工匠和奴婢,才会被刺字识别的。士兵不是与罪犯等同了吗?实际上,士兵中的厢军,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来自于罪犯。当兵保家卫国,本来是十分神圣光荣的,现在却成了一种耻辱的职业。单单从这一点便可知道,军人的社会地位,跟罪犯、奴婢一样,相当的低贱!军人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但军队却是这样的社会地位,若不是灾民、无法生活的穷苦人和刺配的罪犯,清清白白老百姓之家,谁愿意来当兵做出牺牲呢?又如何能招募到好的士兵呢?”
  高滔滔呆了,神情有些黯然:“重文轻武、以文制武,后果真的如此严重吗?”
  “是的,这种对军队和军人的贬低,直接影响了战斗力。而这种思路,又必然导致对武将的不信任,采取种种措施进行制衡。突出表现在‘文官领军’、‘分权’和‘将从中御’几项严重损害军队战斗力的措施上。”
  “文官领军的害处我已经知道了,后面两个呢?”
  “分权就是把一支大军分成若干小军队,让武将们率领,这样就算要造反,也危害不大,这是最初的用意,但是,这样的结果并然是分兵,本来我军兵力对大辽和西夏都是占优的,可一上来就分兵几处,分头冒进,敌人巴不得咱们如此,好集中优势兵力围剿一处,各个击破,本来咱们总兵力占优,但局部战役,却往往是以寡敌众,败因便种于此!”
  “我明白了,将从中御的害处呢?”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只是一种理想,现实战斗中是根本做不到的,战场千变万化,而皇宫与前线相隔千里,皇上和枢密院的文官们如何能预知未来,料敌先机?只能是刻舟求剑,能不屡战屡败吗。对于前线领军的文官来说,他们当然欢迎将从中御,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懂军事,按照皇上制定的作战计划执行,可以不用动脑子,打了败仗也怪罪不到自己头上,因为不是自己直接指挥的。倒霉的自然是广大官兵,成为这种拙劣呆板遥控指挥的牺牲品!”
  杜文浩这话说得有点刺耳,却让高滔滔很是震惊,她低头道:“既然如此,这些错误做法还是要改的,依你之见,该怎么办?”
  “两个方面整改: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军队和军人的地位,立即取消刺字,让军人的人格得到最起码的尊重,提高武将的官阶等级,使武将与文官的官阶能保持平衡。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军人保家卫国,血战沙场的英雄事迹,树立英雄形象,宣扬尚武精神,提高军队和军人的社会地位,在全社会树立起参军光荣的理念,从而提高军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征战沙场为国捐躯成为自觉自愿的行动。只有社会认可军人尊重军人甚至崇拜军人,军人才能甘愿舍命报国视死如归,这样,才能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说得好!应该是这样的!你说的这些我完全同意,军人牺牲生命保卫国家安宁,贡献不能轻视,也不允许轻视!——另一方面整改什么?”
  “取消文官领军和将从中御的制度,给领军将领以充分的信任,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哦……,将从中御倒还好办,我不干涉就是了,只是这以文制武不太好办,朝廷文官会强烈反对的。毕竟,这是祖训,是治国的基本方略,都实行一百多年了,在众大臣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
  杜文浩道:“是的,这项改革得慢慢来,就按照上次我们商量的办法,先增加武将副帅的决断权,武将副帅反对的主动作战计划就不能实施,不求胜,先虑败。先避免打败仗。通过增加武将决策权,并大量宣传武将领兵取得的丰硕战果,适当公开处罚遭受败绩的领军文臣,让朝野上下感受到胜利的喜悦的同时,逐渐认可武将领军之能。再任命一些武将担任一些小的战斗的主帅,强化武官领军制胜的宣传效果,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武将领军的目的。”
  “分步骤进行,我完全同意,也应该这样。”高滔滔说到这里,又顿住了,犹豫片刻,低声道:“只是这样一来,会不会又出现南北朝时军人专政,军阀割据的局面?”
第429章
嫡系武装
  杜文浩点头道:“我知道,太祖皇帝制定的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方略,是来源于对军人专权的警惕甚至是一种恐惧。这是情有可原的,采取措施防止军阀割据也是应当的。只是,是不是必须采用重文轻武和以文制武的办法来防止这一点?或者说,是不是只有这个办法,才能实现这个目的呢?”
  高滔滔深居皇宫,哪里去思考过这样深层次的问题,茫然地望着杜文浩。
  杜文浩道:“从我朝一百多年的历史来看,这个策略用于防止军人专权,形成军阀割据的确产生了效果,但是,这样带来的弊病,却是军队战斗力低下,屡战屡败这个国家无法承受的结果!其实,有很多办法可以防止军人专权和军阀割据。不需要用这种损害军队战斗力的办法。”
  高滔滔喜道:“有什么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搞分封制。”
  “说具体一点嘛!”
  “好,这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战时和非战时,措施不同。皇上最担心的是领军的将领反叛,其实,皇上自己是全国军事力量最高统帅,天下兵马都是皇上的,派出去的兵也是,有什么可担心的?将军愿意反叛,下面的兵却未必。所以要对出征将领给予足够的信任。派出的军队最好不要超过全国军队总数的三成。这样,就算派出去的统帅想谋反,他只有三成的兵力,皇上手中还有七成,足以制住叛军。当然,如果战争需要派出超过这个数的军队,那皇上就应该御驾亲征,自己担任总指挥。思想上给出征统帅足够信任,措施上留有一手以防万一,这样既能保证统帅的独立指挥权,又能防范个别有野心的将领反叛。”
  “嗯,这法子好,那平时如何防范?”
  “现在全国各驻军以路为单位,这就极大分散了军人做大势力的可能,要坚持这个制度。经过商议,我们认为,作战时将不知兵的弊病,主要原因是营以下直接领导兵士的中下级军官更换太频繁。这些军官不能更换太勤了,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让将官掌握部队情况,兵士也熟悉指挥官的指挥。才能更好地发挥战斗力。对于厢一级的高级将领,可以更换频繁一些,防止坐拥势大。对于军一级中高级将领,更换相对应当少一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决不能把某块地分封给某个王爷去管理,那很容易产生地方割据。这是要坚决防止的。”
  “好,我记住了。你接着说。”
  “嗯,朝廷在军队建设上还存在的问题就是对骑兵的轻视和纵容军队做生意两个方面。骑兵是快速反应部队,我们吃辽国和西夏骑兵的亏太多了,这在前面给你讲战史的时候已经讲的很细,不必再重复了。要建立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没有战马是不可能的。至于如何获取战马,由于我大宋没有特别好的产马和育马区,所以根本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夺取西夏或者大辽的丰茂的马场。相比而言,西夏的马车更好,也更容易夺取。这是我急着发动与西夏的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时不我待啊!”
  高滔滔道:“我也听先帝时常叹息缺乏战马的苦。要是能夺取西夏的马场,的确是一件好事。”
  “军队做生意的事我已经告诉过你了,军队和政府都绝对不能经商,否则,军队很消弱战斗力,政府会滋生腐败,鱼肉百姓。这个道理很简单,我就不展开说了。只说如何解决。”
  “是啊,先帝对这件事也很头痛,你想到好办法了吗?”
  “对付军队经商,必须要花大力气才能解决。首先,要保障军队军费开支,这样就使得军队丧失了做生意的借口;第二、要下死命令要求军队必须在限定时间内与商业经营脱钩,要派出监军监督执行禁令,对不执行政令者,军法从事;第三、要提高军人待遇,特别是将官的待遇;第四、采取换防的办法让他们没办法做生意。就是对回易之风比较厉害的部队,先提拔调任他们的军官,然后对这些部队分批次地,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换防,换到别的地方去。总的来说,就是建立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军人‘不必为、不愿为、不能为和不敢为’。做到这四点,便能彻底遏制军队做生意之风。当然,这需要时间比较长,最关键的是你的态度必须坚决,先给宽限期让他们自行脱钩,宽限期一到,对顶风不办者坚决处理,不能睁一眼闭一眼。”
  “好的。我听你的。我一定要把这股损害军队战斗力的歪风给纠正了!”高滔滔粉拳一挥,好像要把那些做生意的将官都砸扁似的。
  杜文浩道:“第二个方面和第三个方面,也就是军队存在的军法废弛、军政腐朽、军纪败坏、军官和地方官府对兵士的盘剥;以及招刺太滥、拣选不实、训练荒废等问题,属于兵员挑选和军队管理层问题,鉴于这种情况大面积存在,这要花大力气整治,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我已经想好该如何着手整顿了,办法因事而异,我的报告上都写得有,你慢慢看,我就不一一说了。我身为三衙都点检,训练和管理军队是我份内之事,你就放心吧。”
  “好,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想让这些懒散惯了的将士改掉毛病,的确非常难。有得你忙的。”
  “应该的,对了,说到这里,我有一个想法,想征求你的意见看行不行。”
  “说吧。”
  “我想组建一支全新的快速反应部队,直接由我统领调度。这支军队将配备最精良的武器,按照我设计的思路进行训练,人数初步定为两个军,共五千人。主要担负的任务是进行敌情侦察,敌后战略设施的破坏等特种任务,同时,还可以担任国内解救人质、处理突发事件等任务。另外,我还想成立一个负责国家安全的机构,也直接由我统领。这个机构的职责是:对外,派出间谍特务,刺探各种情报,进行暗杀、策反等分裂敌国的活动;对内,负责对谋反、叛逆、里通外国等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进行侦察、缉捕和审讯。他们负责侦察的案件,独立于大理寺和刑部的普通案件,由我直接向你负责。宰执、枢密院、大理寺、监察院等都不得过问。这是我们两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
  杜文浩设想的,是建立一支现代军事上的进行军事行动的特战队,和建立类似明朝的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高滔滔一时间还不明白特种部队和国安机构到底有什么作用,既然杜文浩觉得有必要建立,她自然不会反对,特别是杜文浩强调了这是两人自己的嫡系武装力量,这种亲密感更让她高兴,便微笑点头道:“行啊。该怎么办,你说,我下旨就是。”
  杜文浩很是高兴,手里有了这两张王牌,心里就踏实多了,抱住高滔滔又是一阵狂亲,把高滔滔亲得都喘不过气来了。
  好不容易两人分开了,高滔滔道:“你刚才说了这么多,我也记不住,我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呢?”
  杜文浩将那一叠报告拍了拍:“每个步骤,这上面都写的有,你只管按照上面写的一步步下旨颁布实施就行了。”
  “是啊?那就简单了。只是我不喜欢动脑子,也不喜欢费神去看,你想,我来做,挺好。呵呵,你还是跟我说说先要开展的工作吧,免得我看得头大。”
  “遵命,我的小懒猫!”杜文浩吻了她一下,展开报告,将第一步要做的工作重新做了讲解。
  两人又商议了一会具体细节,觉得没问题了,两人又一边亲热一边吃饭喝酒,过了午后,高滔滔准备午休了,杜文浩这才告辞离开了。
  杜文浩在皇宫里是不骑马的,事情紧急的时候,就坐轿。现在没什么事,所以他决定慢慢走出去。顺便理一理思路,看看自己先前说的有没有破绽,特别是特种部队和安全部该如何设立,用哪些人,如何训练,如何排遣奸细间谍。
  他一边想一边慢慢往外走,忽听得有人叫了声:“大将军!”
  杜文浩回头一瞧,只见一座假山后,站着一个少女,正是喻鸽儿。便笑道:“原来是喻娘娘啊。你在这作什么呢?捉迷藏吗?”
  “我在等你!”
  “等我?有事吗?”
  “没事就不能见你了?”喻鸽儿慢慢从假山上走了下来,身边并没有侍女跟着。不知道她要做什么。
  杜文浩微笑道:“娘娘说的哪里话,娘娘要召唤微臣,随时差遣就是。”
  “哎哟我可不敢,且莫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就以你现在的身份,谁敢对你差遣啊?”
  “嘿嘿,我哪里有什么身份了。”杜文浩笑道,“娘娘今日看着兴致挺高啊。”
  “那当然,死里逃生,自然是格外珍惜生命的了,上次若不是大将军,我已经死了,当真把我魂都吓没了,这会儿想起来心里都还砰砰乱跳呢!”
  “娘娘吉人天相,逢凶化吉,遇难成祥。”
  “你嘴可真甜!对了,今日有空吗?”
  “当然,这大中午的我能有什么事,就算有事,也先把娘娘的事情办了才好啊。”
  “瞧你这张巧嘴!”喻鸽儿咯咯笑道,“难怪太皇太后这么喜欢你。”
  “嘿嘿,没办法,我这人就喜欢说真话。多日不见,娘娘是越来越漂亮了。”
  “嘻嘻,你是越发的会说话了。好了,这大中午的日头底下也不嫌晒得慌?我在德妃娘娘哪里摆了一桌花酒,想请你赏光。不知肯赏脸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