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医(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583

  杜文浩听见有人病了,看了看宋神宗,宋神宗点头道:“那你就下去看看,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是!”
  杜文浩提了出诊箱,下了车走过去,只见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人,个个蓬头垢面神情萎靡,推着车子挑着担子,带的都是些破破烂烂的物件,似乎是逃荒要饭的一伙人。便道:“诸位请让让,我是大夫,我给瞧瞧看。”
  众人立刻让开了一条路。他进人群一看,只见地上躺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男子,身体抽搐着,和喻鸽儿说的一样,口吐白沫翻了白眼了。问道:“怎么回事?”
  “大夫,我儿子是饿了,他……他把要来的剩菜剩饭都给我这个老不死的吃了,他自己吃树皮草根,才这样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地上,垂首顿足,痛哭流涕道。
  杜文浩摇头道:“不对!他这不是吃树皮草根所至,而是中毒了!得赶紧给他洗胃,——喻姑娘,麻烦你去把水袋拿来。”
  “好的!”喻鸽儿扒开人群跑回车拿水袋去了。
  那老头吃了一惊:“中毒?怎么会中毒呢?谁会下毒谋害我儿啊?”
  “应该不是投毒,而是误食有毒食物导致中毒,因为他中毒的毒性一般,主要是肠胃反应,所以很可能是食物中毒了。”
  刚说到这里,身后有人说道:“很好!原来杜掌柜不仅懂医,而且对中毒也很有研究嘛。”
  杜文浩回头一瞧,正是宋神宗,急忙起身躬身道:“多谢五爷夸奖。”
  “水拿来了,赶紧救人吧。”
  喻鸽儿把水袋递给了杜文浩。
  杜文浩拿了一点盐倒进水袋里,给那人洗胃。
  病者的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听了杜文浩说儿子是食物中毒,顿时明白了,捶胸顿足:“是了!先前路过村子,一家好心的人送了一些剩菜剩饭,我儿把好的都给我了,馊的烂的他自己吃了,肯定是这样的了。”
  杜文浩点头道:“馊坏食物有很多致病细菌……,很多邪毒,宁可饿也不能吃的,不然会生病的。”
  旁边一个衣衫褴褛的老者叹气道:“这位小哥,我们又何尝不知道啊,可逃荒在外,能有口馊饭菜吃就已经很不错了。如何还能挑三拣四呢。”
  那白发老者给杜文浩磕头道:“大夫,求求你救救我儿啊!”
  杜文浩急忙将他搀扶起来:“别担心,老人家,我会治好他的病的,他食物中毒程度不重,又发现及时,待我用水帮他冲洗胃之后,再开些药给他服用,不会有什么大碍的。”
  这次杜文浩随宋神宗微服私访,负责宋神宗的身体健康,所以带了一箱子常用药材,以及全套急症所需器械。
  王安石扫了一眼这些灾民,捋着胡须沉声问:“你们是哪里的人啊,为何不在家里耕田犁地,却拖家带口出来要饭?”
  这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些人都嗡嗡抱怨:“要是能耕田犁地种庄稼,谁还出来受这份苦啊!”
  “青黄不接,不是可以从官府借贷粮食,秋后偿还的吗?青苗法明确规定了的!”
  众人更是议论纷纷,脸上表情竟然十分的愤慨。一个苦大仇深模样的中年人更是悲凉地长声笑道:“哈哈!青苗法?!就是这青苗法,害得我们家破人亡!”
  “什么意思?”王安石脸色很不好看。
  旁边一个老者赶紧扯了他一把:“闭嘴!别乱说!”
  那中年人狠狠地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闭嘴不说了。一时间场中都安静了下来。
  宋神宗和颜悦色道:“诸位乡亲,你们都是哪里人氏啊?”
  “东明县的。”白发老者垂泪道,“活不下去了,大伙准备去京城讨口饭吃。”
  喻鸽儿道:“太巧了,我们也是去东明县的。那怎么样了?”
  先前那中年人又忿忿道:“怎么样?要是好,我们还巴巴地背井离乡出来做什么?”
  “叫你别多嘴!”那老汉又使劲扯了中年人一把。
  宋神宗呵呵一笑:“来!坐下聊聊!我们是做生意的,本想去东明县做点药材生意,正好你们是那的人,咱们聊聊,了解一下情况。吃喝我车上都有,鸽儿,你们去拿来!”
  宁公公、喻鸽儿和林青黛答应了,跑回去,拿来煮熟的牛肉,白面饼子,还有酒和水。宁公公还拿来一个蒲团给宋神宗垫着坐,却看见宋神宗和王安石已经在歪脖树下草地上席地而坐了,只得讪讪地把蒲团放回了大车上。
  这些灾民一见到吃的,眼睛都亮了,却不好意思动手拿。宋神宗笑呵呵伸手招呼一个小孩过来坐在自己身边,拿起一块牛肉,递给他:“喏!吃吧,叔叔给的!”
  那小孩咕咚咽了一声馋涎,回头看了一眼一位满脸皱纹的妇人。那妇人应该是孩子的娘,见到孩子有吃的,当然先把孩子肚子填饱要紧,赶紧点头让他吃。
  那孩子这才接过牛肉,自己却不吃,起身跑到一架独轮车旁,递给车架子上坐着的一个瘦得皮包骨两眼无神的老者,送到他嘴边:“爷爷!您吃!”
  “乖!”那老者接过,也咕咚咽了一声馋涎,吸了吸鼻子,却又牛肉送给孩子嘴边:“你先吃,爷爷再吃!”
  宋神宗叹了口气,拿起牛肉递给身边的灾民:“都吃吧!坐下吃,不够车上还有!”
  哪些灾民相互望了一眼,都躬身感谢,围着宋神宗席地而坐,拿起牛肉、饼子狼吞虎咽吃了起来。
  林青黛忙道:“别着急,当心噎着,喝点水!”
  这时候,洗胃的那中年人已经把一壶盐水都硬生生喝光了,吐了个唏哩哗啦的。冲洗了胃之后,杜文浩再次诊脉,微笑道:“行了,体内的毒已经清除十之七八了,再吃两付药,就没什么问题了。”
  杜文浩开了药,车上就有煎药的砂罐火炉,拿了来,林青黛负责生火煎药。
  白发老者见儿子神志已经清醒,虽然身体孱弱,但已经没有大碍了,很是感激,连声称谢。先拿了两块牛肉给儿子留着,这才拿起一块牛肉,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对宋神宗道:“这位大爷,你们想知道些啥?老汉我是东明县土生土长的,知道一些事。”
  宋神宗道:“嗯,先说说东明县闹灾的事吧,灾情怎么样?”
  白发老人使劲咽下一块肉,叹了口气,压低了声音道:“灾情算什么?天灾不如人祸啊!”
  “哦?”宋神宗和王安石互看了一眼,“人祸?什么人祸?官府衙门吗?”
  白发老者又瞧了宋神宗一眼,摇了摇头:“这个,老汉不好说啊,反正你们要去,到了就知道了。”
  王安石哼了一声:“你这老汉,吃也吃了,喝也喝了,怎么说话还是吞吞吐吐的一点都不痛快!难不成还怕我们告官抓你?”
  先前那中年人抓过一瓶酒,咕咚咚一口气喝了几大口,忿忿插话道:“没错!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等苦日子我也活腻味了,我不怕死,我来告诉你们!——没错,人祸就是官府!就是吃饱没事干闹着变法的王安石那帮狗贼!”
  “你!”王安石气得胡子一抖,就要发火。宋神宗一把将他拉住,轻轻摇头,对那中年人道:“看样子,你们对这变法不怎么中意啊。”
  “岂止是不中意!简直是恨之入骨!上次他们去京城找王安石这老狗算账,我父亲病了我去不了,要不然,一定跟去,就算砸不死那狗贼,也得砸他房顶两个大窟窿!”
  王安石气得差点当场昏厥,若不是宋神宗示意不准他说话,早就口沫横飞口诛笔伐了。
  中年人的父亲看出王安石神情有异,这老头虽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但总觉不妥,又扯了扯中年人的衣袖:“儿啊!少说两句……”
  “爹!他们只不过是做药材生意的行商,外乡人,说了有什么打紧!更何况人家对咱们这么好!”
  宋神宗道:“是啊,随便聊聊嘛,想说就说,不想说我们也不勉强的,我们常年东跑西跑做生意,对农家的事也不了解,所以好奇问两句。呵呵。”
  众人见他和颜悦色,看他这样,也是个富贾商人模样,那老者叹了口气,也就不阻止了。
  中年人一边嚼着牛肉,一边道:“最早开始宣布实施青苗法的时候,大伙儿见着告示上说的办法,也都挺高兴。”
  王安石脸上终于露出一点笑意:“是啊,以前青黄不接,百姓只能跟村里大户人家借贷钱粮度日,这自古皆有。现如今变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青黄不接的时候,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青苗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同样是借贷,跟大户人家借,怎比得上跟官府借有保障呢?百姓得实惠,朝廷得收益,两相其便,怎么不好啊?你们怎么不向官府借贷,反而弃田离家出来行乞呢?”
  中年人哼了一声,道:“你以为我们想啊,你要知道官府这个法子可不是我们这些穷人可以借得起还得起哦。”
  “为什么还不起?利息很低啊。”
  “很低?你听谁说的?”
  “官家公告的,两分利,不重啊!”
  中年人酒劲有些上来了,两眼一瞪:“两分利还不重啊?这位爷,你开什么玩笑,借一百斤粮要还一百二十斤呢。再说了,真要两分利,饿急了倒也强撑着能贷,可是,想贷的贷不到,不想贷的硬逼着待。而且利息还翻倍涨!”
  “翻倍?胡说!这是朝廷定的,谁敢乱改?”
  “官府就敢改!”中年人咕咚喝了一口酒,“两分利不改,可还利的时间朝廷可没说,只用把还利息的时间改了就成!”
  “什么意思?”王安石老眼瞪圆了。
  “春夏借贷,按理应该秋收还二分利的,对吧?”
  “是啊!怎么了?”
  “咱们东明县衙门就规定,利息要还两次,每次都是两分利!也就是说,夏收交一次,秋收还得还一次,一次变两次,两分利成了四分利!”
  王安石傻眼了,真是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他万万想不到下面官府会这样变通执行,那两分利就成了四分利,翻了一倍。
  宋神宗也是阴着脸,恨恨说了一句:“岂有此理!这些狗官,罪该灭族!”
  听宋神宗公然骂官老爷,肯定不是官府一路人了,众灾民心头顿时升起亲近之感,立即七嘴八舌都说了起来。
  一个小伙子道:“东明县还不算狠的,前些日子听说一个逃荒的说,他们那才叫狠呢,一变三!六分利呢!——借贷的时候预先扣一次,夏收扣一次,秋收还要扣一次!”
  杜文浩一直默默听着,心想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原来自古就有啊,惠民的青苗法成了强行硬性摊派,加上这么高的利息,那不就是等于盘剥老百姓嘛。
  宋神宗皱眉道:“那你们可以不贷啊,这本来就是惠民的变法嘛。”
  “惠民?惠个屁!”刚才那中年人转身狠狠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朝廷这青苗法是有限数的!每个县得贷出多少,官府就强迫着我们五家互保后逐家派定数目,这称为‘散青苗’!你不想贷也得贷!”
  那白发老头也忍不住开口道:“是啊,而且这些官老爷为了保障秋后本息全部收回,限数散派的对象多是中上之家而非贫下之户,就是怕贫下户无力偿还。结果,真正想贷的贷不到,不想贷的硬逼着贷……”
  一个稍显富态的中年人插话道:“没错!我家在村里本来算有点钱的,可官府保甲还把我们这些有点钱的农户和其他穷人绑在一起相互联保,结果,穷人还不起高额借贷,便让有钱的农户还,一来二去,我们这些有点钱的农户也赔光了,也成了穷人,钱都给官府衙门赚走了!”
  一个年轻汉子也忿忿插话道:“我们这些穷苦人家,本来以前还可以向大户人家借贷的,青苗法一出,再不准了,在官衙贷不到钱粮,向跟大户人家贷又不准,青黄不接的时候,又遇上大旱大灾,不逃荒还怎么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58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