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138

  这本是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现在自然是他开存了。
  “臣领旨,之后,又必建社稷,与宗庙相对,以为祭祀,此三者,都是天子亲祭之大礼,不可不祭,三祭之后,才可登极,受亿万臣民之礼,为天子。”
  社,古代指土地之神,稷,指五谷之神。在农业国家,社稷,就等于天下,因此社稷代表土地,宗庙代表血缘,同为国家的象征。
  《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就是国君与国家(土地)共存亡的意思。
  “至于中礼,祭山川,册封地上神灵,又祭太岁、星辰、风云雷雨、岳镇、海渎、旗纛、司中、司命、司民、司禄、寿星等,可非天子亲祭,遣使祭祀就可,洛阳城中,诸建都有,只是天地二坛、社稷与宗庙,必须重修,以示新统。”虞绰一一说来。
  “寡人明白了,工部并礼部,可修建之,寡人登极之礼,也要筹办。”
  “臣死罪,敢问王上何日登极?”
  “圣上今年驾崩,寡人不愿夺其年,今年是大业十四年,寡人于明年正月初一,登极为帝。”对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必要神秘主义,早早说明就可。
  “王上,天下不可无一日无君,圣上已崩,王上就应该今年登极,以应天数。”李播连忙劝告的说着:“三大祭,都已建成,稍加修改就可,王上还是早日登基才好,要知道,李唐也在筹办大礼,还是早日登极,应天命再说。”
  杨宣凝自灵魂转世夺舍以来,对神秘力量就深信不疑,听了这话,心中一动,李唐原本有天命,虽然说现在大势已改,但是还是先称帝为好。
  想到这里,他就说着:“先生考虑的是,那何时可登基?”
  “王上,下个月,礼制就筹办好,王上就可登基为帝,以应天命。”
  “大体仪式怎么样?”
  “王上,选吉时,先于大殿设御座,前设宝案,上置传国玉玺,钦天监设定钟鼓鸣放时刻,早晨,王上先亲自祭祀天地二坛、太庙,社稷,祭后,鸣钟鼓,更换衮冕礼服,文武官员从午门进入,王上由中门出来,在御座上落座。百官上表,在鸿胪寺鸣赞官的带领下山呼万岁,万万岁,宰相取传国玉玺,奉上王上,王上亲印,在即位登极诏书上,先是朝中颁诏,后是皇城之门举行,在城楼上宣读即位诏书时,臣民在城下聆听,以后传旨各地,以为正听。”
  杨宣凝知道,这仅仅是一种简单说明,实际上仪式,要比说的要复杂无数倍,但是这就是臣民的事情了,他想了想,点头应是。
  有点必须说明的是,以前电视电影,“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经常使用,实际上,这仅仅是在登基,和十日一次的大朝上如此,一般的情况下,平日君臣相见办公议事,平时,只要一拜一礼,称“圣上万福”就可。
  “至于礼服,还请王上确定。”礼部尚书虞绰又严肃的问着。
  杨宣凝不由头疼,他想了想,说着:“寡人之服,先分登基、大祭、册封时冕服,日常十日一次的大朝时冕服,主持日常小朝时的冕服,还有日常便服四等,具体事宜,还请卿为寡人制定是宜。”
  到了这个时代,才知道皇帝总穿那种电视电影中的正服有多傻,那是正服,相当于皇帝的制服,不得不穿的,平时哪可能穿?总是差不多的一套,不觉得厌倦吗?
  而且,也根本不是一个颜色,更加不要说黄色了。
  “登极之后,又要册封皇后,当刻玉玺,还请王上示下,应如何?”传国玉玺,是国之重宝,基本上,只有在登极,册封太子,遗诏上使用,册封皇后都难说,平时旨意,根本不会用到这个。
  杨宣凝一沉吟,就说着:“寡人先设一玉玺,上刻‘天子奉天而造命’,是以专用册封和罢免皇后、王子、诸臣爵位而用。”
  “寡人又设一玉玺,上刻‘天子奉天而治国’,是以平时政事,皆出于此玺。”
  “寡人又设一玉玺,上刻‘天子奉天而讨伐’,是以平时军事,皆出于此玺。”
  “寡人又设一玉玺,上刻‘天子奉天而上邦’,是以与诸国联系,都用此玺。”
  “寡人又设一玉玺,上刻‘天子奉天而祭封’,是以专门祭祀和册封鬼神,以及追封功臣之三代,用以此玺。”
  “寡人又设一玉玺,上刻‘开元行玺’,寡人登基,立开元,以此为寡人私印,专以恩旨,外旨,以用此玺,不加于朝廷七品以上者,内庭不论,日后皇帝也可开印。”
  “此六玺,都用白玉雕成,螭龙纽,紫色印泥,皇后和太子,也必雕刻玉玺,皇后就以‘坤位之极’,以为历代皇后之宝,太子以‘潜龙在渊’为宝,余者,全用金印。”
  这些东西,都是大事,一口气说完,杨宣凝也不由叹,但是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必须由他亲来裁决,这可是日后的祖宗家法。
  “臣领旨。”
第一百十三章
步步紧逼
  大业十四年三月初三日。
  沈落雁正在殿上,与杨宣凝说话:“王上,洛阳城中,已经肃清了,连同军中异端,也各有名单,请王上阅之。”
  她并没有穿着官服,眸子宛如秋水,配上细长入鬓的秀眉,如玉似雪的肌肤,风资绰约的姿态,确是罕有的美人儿,最难得是她有种高贵气质,使人觉得她身居高位正是合适。
  杨宣凝接过,稍一翻阅,就放下,说着:“很好,你这次,与洛阳隋臣联系,逼着杨倓出城降之,省了寡人五万兵,实是大功。”
  沈落雁伸手拨弄秀发,让整张使人心迷神醉的脸容露了出来,淡淡的说着:“这是臣等应该有的事情。”
  杨宣凝一下子笑了,又叹了一下,说着:“你对隋皇太孙,怎么看?”
  沈落雁知道这个话题重大,但是王上所问,又不得不回答,想了想,说着:“王上,杨倓今年才十七,据我所知,的确是天生英才,只是年纪太轻,又无时机,才不战而降,王上有问,臣当尽心而说。”
  杨宣凝点头,对杨倓,他只见过一面,但是其人的确年少英才,略皱眉,半响之后,才又问着:“他现在情况怎么样?”
  “此人现在居于一宅,一直被臣的锦衣卫监督,前几日,已经转移到厂卫。”沈落雁回答的说着:“不过,臣在外面,还遣了一队观察。”
  杨宣凝沉吟:“你看如何处置?”
  “如依先朝法度,亡国之君,都是封为公而闲置,不许外出,不许多与外人接触,杨倓非是皇帝,但是也是皇太孙,也可按此减等处置,只是此人年纪虽小,又有英气,无论是落在外人手中,或者得了鱼水,只要稍有机会,就立时能翻起大浪来,王上,隋统一天下,虽然先帝失德,但是文帝励精图治,风评甚高,潜在影响不可小视,如何决断,这是王上之权。”
  杨宣凝点头,其实以前,不杀亡国之君的传统还在,但是自刘裕开了头,杀害前朝皇帝皇族后,历朝历代无不以诛杀前朝王族为首要之务。
  不过,宋太祖,也还是留下了后周宗室,其实南唐后主李煜,也留下了,在开封被封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
  史书上说赵光义多次强留小周后于宫中。李煜因此非常痛苦郁闷,写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其中多有怨望,而被宋太宗毒杀,这其实不关多少政治因素了。
  想到宋朝,他不由想起罪名的“雪夜定策”
  宋朝建国,北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南汉各国,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着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赵匡胤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
  而现在自己,其实就是宋朝当年的战略方针,只是自己已经平定了南方,现在目标就是平定蜀中,一旦蜀中平定,就可压制整个天下,可大举北讨了。
  比起历史上宋朝,自己的处境要好上许多,想到这里,杨宣凝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已经有了决断,说着:“寡人不杀圣上太孙,就封为安宁侯,照样按制授田,只是不许随意外出,你等和厂卫,联合监督就是了,等十年后,寡人看其情况,再释其足禁。”
  沈落雁没有应声,这不应该是她来回答。
  杨宣凝若有所思,过了半响,又听得杨宣凝说着:“锦衣卫在外,北方要多用心办来,招揽群雄世家,多要用心办。”
  杨宣凝沉默了一会,又说着:“台湾,可曾经派人探察过了?”
  “回王上,台湾之地,荒凉之极,臣等派数十人上前,多生疫病,其中有土人,凶悍食人,只是面积甚大。”
  沈落雁回答的说着,心中其实不以为然,这台湾,就是三国时夷州,因为杨宣凝命名台湾,所以才叫台湾,在她看来,现在连南方都没有开发,人口不足,何必追求更远的岛屿?
  这原理,其实杨宣凝也明白,此时,天下人口不过千万户,四五千万人,开发南方和东北,都可以用上数百年,大举扩张的话,根本是来不及开发。
  历史上,唐朝大举扩张版图,但是主体人口根本跟不上,又不得不退了回来,这就是历史教训之一。
  只是,杨宣凝对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已经不能容忍了。
  五胡入侵,东晋汉族世族,随着西晋的灭亡,要不就被毁灭,要不就南迁,要不就投靠胡人,而以胡人为主体,并且结合汉族世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就开始形成,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
  其发端就是由鲜卑人建立的西魏朝廷所立的八大柱国。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有二大特点,第一就是以胡人为主体,又融合汉族中有武力才智者,第二就是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其实融和无所谓,关键是要汉族融和其它民族,而非胡族融和汉族,经过了隋炀帝的事件,杨宣凝已经认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根本是不可能安分了,他们与突厥生胡藕断丝连,同枝连叶,如果自己本身就是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员,说不定还可学李唐一样分化治之,但是自己偏偏又不是,以南统北,这等世家万万不会心甘臣服。
  只有千日作贼,哪有千日防贼的?毕竟他们和突厥等胡族联系太紧密,如果仍旧留在了关陇,边上就是胡人,只怕稍有懈怠,立刻可引胡入关。
  如果全部杀了,也是一个办法,但是会激起太多的反抗。
  杨宣凝,已经决心,趁着统一北方之时,先把死硬抵抗的北方世家全部杀了,连同那些抵抗后不得不投降的,全部流放到台湾去,让他们为了生存开发台湾去,至于投靠派,才可继续委之高官,一起迁到洛阳附近,来彻底解决此事。
  当然,现在这事不能说,想了想,杨宣凝就说着:“你这事也有功劳,我会派遣户部,先把一些罪犯派遣去开垦,这以后回得着,恩,你可以退下了。”
  等沈落雁退下后,就有人禀告:“王上,兵部侍郎裴矩求见。”
  “宣来进来。”
  等石之轩进来,就一拜,说声:“王上万福。”
  杨宣凝笑着说:“裴卿请起,不知有何要事?”
  石之轩一身官服,也许是因为消化了元精的缘故,看上去只有四十来岁的模样,神倩有点疲惫,但是眼神中充满了一种难以测度的光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1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