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校对)第1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138

  杨宣凝度步而行,又快又急,心中闪过无数的想法,突然之间他断然立住,望向了石之轩,说着:“请裴卿,你有何看法?”
  石之轩目光闪烁异采,说着:“王上怀疑李世民佯败?”
  “恩,目前形势,如果李阀和圣上继续对峙下去,只怕拖不起的,是李阀,毕竟薛仁杲与李阀,但是有杀父之仇,更有战略上势不二立的冲突,西秦定则关中安,西秦乱则关中乱,这在关中的角度是这样,但是相反,也同样成立,薛仁杲要真正夺取天下,必取关中才可,因此,稍喘息过来,必扑向关中,给予致命一击。”
  “而且晋阳已失,一旦刘武周消化了新得的郡县,必直扑关中,种种形势,李阀如果不能迅速击败圣上,或者至少让圣上退回洛阳,立刻有倾覆之祸。”
  “但是圣上在关中根基深厚,就算李阀是佯败,只怕关中立刻不稳,诸郡县就算不立刻投靠圣上,也会观望,不再给予李阀支援,李阀岂敢如此?”石之轩沉声问着:“就算是佯败,不明事理的其它军队,只怕立刻会崩解,再无战意。”
  “但是李阀手中,至少有三万大军,是其嫡系,不会动摇,或者说,不会立刻动摇,也可以一战了。”
  “三万如何对二十万?”石之轩连声问着。
  “还有突厥骑兵在。”杨宣凝想也不想,直接脱口而出。
  “冬日突厥怎可用兵?”
  和一般人想象的不一样,草原骑兵并不是四季都可以,冬春二季,马匹变瘦,粮草又不足,因此根本不可以大举用兵。
  “至少可以用二万。”虽说如此,但是十抽一,积蓄干粮,到了内地,甚至用粮食而喂,虽然这非常耗费粮食,但是在不得不情况下,也可以用兵。
  君臣对句,又快又急,但是立刻把一种可能揭示。
  杨宣凝停住了脚步,叹的说着:“其实真败和佯败并无区别,真败也好,佯败也好,现在局面如此,李阀也只有不得不行险,以求奇兵得胜的果实,因此突厥出兵,势在必然,突厥也不会让圣上再回关中,我叹的是圣上。”
  “圣上如果不急着入关,而驻扎于潼关,反正关中已经对他敞开大门,这时,分派偏师,甚至只派数十使者去各郡宣旨,只怕各郡闻旨而降,稍等一月,集数十郡,以及己身二十万军,就算李阀有什么奇兵,就算加上二万骑,在冬天,突厥不能大举支援的情况下,也只有死路一条,但是圣上却直追而上,由此知道,圣上用兵,缺了火候啊。”
  “恩,以前是胜败都不可,现在从败中崛起,但是却还是在胜中骄狂轻进。”石之轩也明白过来了:“如此看来,雪中进军,一旦被破,只怕数十万军,一夜崩溃。”
  “其实寡人只有一条路,无论怎么样,寡人必须立刻起兵,圣上败了,寡人也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取下惟南,入主洛阳,毕竟圣上二十万军,如果给李阀收编了,那关中就稳固了,甚至有余力取下洛阳,不可不防。”
  “如果圣上胜了,寡人也同样必须趁着立足未稳,李阀余逆未清之时,发兵取下惟南和洛阳,这时,圣上必须二取一,作出选择,惟南洛阳虽好,也不如关中长安,所以圣上必先取关中。”
  “虽寡人现在粮少,但是尽起粮库,也可用兵了,毕竟惟南和洛阳多粮仓,得之,可弥补所用,裴卿,你为兵部侍郎,可下去安排,一周之内,寡人就要起大军二十万,攻向惟南地区,北上夺洛阳,卿可随行。”
  “臣遵旨。”
  “立刻召见内阁议事,还有,虞卿,你来拟旨,罗士信为襄阳总管,而徐世绩、程知节、单雄信三将,随寡人亲征,尉迟敬德和杜伏威也同随之。”
  虞世南沉声应旨。
  石之轩出宫,这时,整个江都皇宫中,禁卫连绵,以他的功力,当然知道许多角落中都有侍卫,形成了几乎没有漏洞的网络,以他此时的武功,也大感心惊。
  出得门去,就见得皇宫门禁重重,深沉不测,宛然吞人不吐骨的狰狞巨兽,心中叹了一声,时至今日,当真是诸体系都完善,连他自己,如不得允许,也难以闯入皇宫之中。
  这次,杨宣凝更是敏锐的掌握战机,把握大势,如此行事,就算李阀和杨广知道,也只有无可奈何,不得不交出洛阳。
  这已经是没有人能够逆转的大势了,而天下已定一半。
  就想在这时,天空猛的一震,一记雷霆自空而下。
  正是冬雷一声。
  石之轩不由吃惊,上前直望天空,冬日有雷,真是不可思议。
  沈幽兰从深沉的冥想中被惊醒来,欠身下榻,她所处的,是一处静室,这静室不过数丈见方,却极是清幽雅致。不过,除了中间一榻以及一个书架外,别无它物,而在书架上,只有几册丹经道籙。
  才有动静,外室,就有一个侍女打扮的少女闻声看来,并且“啊”了一声,忙上前相扶,说着:“娘娘,怎么了,这就下榻了?”
  沈幽兰淡然说着:“恩,出来了。”
  此少女,算是师门师妹,性格甚是端谨,十分谦恭有礼,如此才送到这里为侍女,要知道宫中是最禁之地,虽有神通也难以施展,性格上不端谨谦恭,有一百个也死一百个了。
  沈幽兰说完,就穿上外衣,那少女也连忙上前帮忙,只见沈幽兰此时,身上是一件白衣裙,但是里面什么也没有穿,令她骄人的身材和曲线尽览无遗,就连高耸的双峰上两个精巧的小点点也清晰可见。
  匆忙穿上宫衣,才可外出,不然给人看见了,就是一个失礼之罪,虽然沈幽兰不怕,但是也不想惹些麻烦。
  出了门,就望了上去,这时,雪过天晴,夕阳暖暖地照在天地之中,闪着耀眼的光辉,沈幽兰静静的,用望气之法,向某地看了上去。
  灿烂阳光之中,一条白龙而上,具五爪,有二角,在光辉中吞云吐雾,甚是高兴。
  再过片刻,这迹象消失,再不会显示,这是成龙的一瞬间显示,在附近十里内才可看见,之后就潜伏,再难测看。
  “王上大业已成,可称帝了。”成龙就可称帝,此是理所当然,虽然这时还不是真命天子,但是至少可称得上半片江山之主了。
  而几乎同时,李播也收回了望气之法,他默然。
  “老爷,王上召见内阁会议。”一家仆获得通知,轻声上前说着。
  “我知道了,你先退下吧。”等他退下,他才抓起一把雪,又洒于路上,叹的说:“吾父啊,吾道成矣。”
  辅助一人成龙,关系甚大,不可思议,如是不成,万劫不复,如是成功,也可鸡犬升天,如非如此,何必参与此事?
  当年,点杨家龙穴,是李播之父,寄希望他成龙,结果杨素身死未成,其父就立刻吐血而死,死后也万劫不复。
  杨素之后,杨玄感造反,李播就没有敢于参与,见证他身死,本心灰意冷,却想不到杨宣凝三代而兴,今日终于化龙,如此,就是李播之父也可超生。
  胜,是天数,不胜,是逆天,成王败寇之间,奥秘不可说,但是原则就是如此简单。
  化龙,并非龙脉就可,最重要的是占领大地,因此才得人皇之气,杨宣凝已定南方,并且格局已成,大势已就,基业稳固,才得化形。
  “你是三代之烈,前赴后继,我家也是三代与你共存亡啊,平定乱世,盛世而创,掌数百年气数,亿万黎民之生死,功大不可说啊!”李播喃喃的说着。
第一百零八章
此时生子如天意
  内阁和兵部动员兵力,安排粮运,但是这时,虽然忙碌非常,宫内宫外,却一片沉静,大家静悄悄的等待着什么。
  大业十三年十二月初,惠妃卫贞贞临产。
  这是杨宣凝的第一个孩子,别说当事父母的心情了,更是要考虑到当时家天下的环境,这个孩子的重要性,甚至远大于攻下几个郡,几乎可以和日后杨宣凝夺取洛阳,坐稳江山相当。
  甚至北方就算有大战,但是各君王都密切关注,并且派使节前来。
  杨宣凝哪怕再战功赫赫,再英明神武,如果没有合格的孩子,那在这个世界这个时代,一切都是空。
  因此,能够不能够正常生下孩子,能够不能够生下男孩,这甚至可以等同于天意。
  如果生下孩子,甚至生下男孩,那就意味着得了天意,虽然让现代人觉得可笑,但是的确可以使整个南方的臣民安下心来,提高几点忠诚值——假如有这个忠诚值标准的话。
  甚至就算在北方,许多势力和门阀,也会增加几分投靠的意向。
  在这个气氛下,不但设置了产室,安排了太医小组,以及挑选出经验丰富,合格可靠的接生婆随时伺候着。内阁成员,甚至都在侧殿等候,一个都不落。
  侧殿小巧而精致,不远处就有小湖,这时虽然见不到鱼戏,但是也是清波荡漾,回廊曲桥,相互通接,只是这时当然没有电灯什么,虽是侧殿,也可容数十人,因此里面幽暗,灯烛照得上下通明。
  内阁成员与杨宣凝各坐下喝茶。
  “王通的启蒙之书,已经写就,奉上御览。”李播取出一本书来,奉上。
  杨宣凝定了定心气,稍取来,翻了几页,又合上,说着:“今日我心气不平,无心读之,先生可为我说来。”
  现在内阁,称呼上,已经成定制,凡是入内阁者,就是宰相,但是首相不称姓,直接称先生,而其它宰相加以姓,称之为张先生赵先生等等。
  “恩,我已阅读,其问一千二百字,日常用字都有,可所谓启蒙之书,字句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出此一本,实是大善。”李播也不推辞,说着。
  “恩,王通不愧是大儒,听说其父,王隆,也以学术见长,曾为国学博士,是否?”
  “正是,王通字仲淹,祖籍祁县,其父王隆,世代儒学,在先帝时,曾举秀才高第,官至蜀郡司户书佐、蜀王侍读。专心著述《续六经》,于通化白牛溪聚徒讲学,门人环堂成列,常成列,常达数百人。”李播淡淡的说着。
  “王通好自求名,仿孔子作《续六经》,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甚是华而不实,不过,这三字新经,大益于世,后世也可成名,但是此时,寡人就不取了,授国士爵,特赐五百亩田地,世袭不替,以为学术世家之延续。”杨宣凝想了想,说着:“寡人设爵,是为了延续世家,专心与技与学,而设散官,就是为了这等不可治政,但可治学之人所用,恩,如果加恩,最多授个散官就是了,你看授什么散官?”
  自秦汉以来,官级决定了特权,杨唐设制,文武分为一至九品,每品有正、次两级,共一十八级,贵族爵位有王、郡王、公、侯、伯、子、男、国士八级。
  而散官,就是有品级,有特权,但是不世袭,也不真正管政的官位,同样有九品十八级,多半是官员退休后的职称,或者那些治学不治政的特殊人士,目前还没有形成什么在职官加上散官阶的事情。
  文散官系统: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大夫,正二品特进光禄大夫,从二品光禄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正议大夫、次四品通议大夫、正五品中散大夫,次五品奉政大夫,正六品承德议郎,次六品文林议郎,正七品上宣议郎、次七品下宣议郎,正八品上给事郎、次八品下给事郎、正九品上登仕郎,次九品下登仕郎。
  “王上,王通官至蜀郡司户书佐,不过正六品,今王上可提拔为五品散官,如何?”
  “甚好,就赐正五品中散大夫,赐浅绯金带,俸禄按制为正官之一半。”杨宣凝想了想,就下了决定。
  杨唐官员,所得的俸禄包括禄米、土地、俸料三大项。
  第一是禄米,一品八百石,从一品七百石,二品六百石,从二品五百石……从九品为三十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而散官减半,规定一百斤为一石,至少粮食是用不着买了。
  顿了一顿,杨宣凝又说着:“翰林院审查,如文字上并无错误,内阁再通过,可印刷之,初版一万册,发放各郡作为启蒙课程。”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就在隋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本来历史上,直到北宋,毕升才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制成了胶泥活字。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
  明清时,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朝廷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但是铜活字已经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1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