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7/1090

  当然,吴人的脑回路比较奇特,他们也许觉得是己方拖住了楚国的主力,才让晋军捡了便宜打赢“郜之战”,又去楚国都城“郢”成功耀武扬威,并且还进行了饮马大江的伟业。
  不管怎么说,一个“反晋联盟”已经成立,参加的有楚国、宋国、郑国、齐国、吴国、卫国,还有一些本来就是楚国的附庸国,还有迫于压力或判断错误跳反的蔡国和陈国。
  没错,陈国和蔡国也加入到“反晋联盟”了。他们不参加不行,头铁的下场会变成“反晋联盟”大军北上前的祭旗牺牲品。
  当然也有诸侯坚定地站在晋国这一边,曹国就是意志最坚定的其中一个,再来就是莱国、纪国和谭国了。
  莱国、纪国和谭国属于没得选,他们不紧紧保住晋国的大腿,再被齐国灭掉,谁来帮忙再次复国?
  还有一种应该明确表态却期期艾艾不做选择的国家,代表是受了晋国诸多恩惠的鲁国。
  像是莒国、杞国、滕国、邾国、小邾、大邾……等等诸侯,他们没有多哔哔一些什么,军队一起被困在“斗首”那边没有撤走。
  “此些诸侯会否效仿沈国?”中行吴刚回到‘新田’就立刻求见吕武。
  冬季了嘛,军队找个城邑猫冬,不代表统帅需要一直留下的。
  中行吴在国境内,想回到“新田”的麻烦不会太多。
  人在“斗首”那边的士匄等“卿”就真的是走不开了。
  沈国干了些什么?他们假意臣服晋国,等待晋军和楚军交战时干了背刺的举动。
  说起来有点搞笑,沈国连背刺的时机都不会选,没有给晋军造成什么麻烦就被歼灭,弄到后面还被晋人安排搬家,导致沈国有那么点名存实亡了。
  吕武不置可否,一直饶有兴趣地看着年纪不大的范鞅。
  这个范鞅当然是士匄的儿子,还是范氏未来的家主人选。
  没错,就是范鞅,不是士鞅。
  现在是春秋,用什么称呼都有内涵和讲究,不单纯就是称呼而已。
  范氏很正经地向世人公布,招呼他们的下一代家主人选需要称呼范鞅,就不要喊士鞅了。
  范氏之所以大多以“士”为前缀,原因是他们的某一代家主担任晋国“士师”的职位。
  用职位来作为前缀在春秋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像范氏这种家族那么干,里面肯定有他们觉得很有意义的需要。
  现在,士匄那么正经地进行通报,代表范氏要走上“正规”,某种程度上的改头换面啦。
  同时在场的还有另外一些小家伙,韩起的儿子韩须,解朔的儿子解武,张老的儿子张朔,等等很多的“二代”。
  韩氏的韩无忌同在人在现场,他的座位离吕武还有点近。
  “在‘斗首’敌军,楚十万,宋约四万,郑亦是此数,齐约三万,吴两万,卫万余。”韩无忌刚从‘洛邑’回来不久,不是第一次跟吕武见面了。
  那个“洛邑”是哪?是周天子居住的地方呀。
  韩无忌去“洛邑”是为了进行公关,将魏绛干的一些事情竭尽所能地拦截再弱化,不使周王室掺和到针对晋国的行动中去。
  周王室现在是没多少硬实力,软实力……也就是影响力其实并不弱,影响力强到什么份上则不好说。
  晋国每一次出征都去“王野”一趟,干的就是让周天子阅兵的事,目的是取得合法出兵的权利。
  很多诸侯国愿意听从晋国的调度,除了晋国本身很强大和霸道之外,要说跟周天子没关系也不尽然。
  到目前为止,周天子还是掌握着“名”与“器”两种大杀器,除了楚国和吴国之外,还没有诸侯明目张胆拿周天子不当一回事。
  为什么吴国也被算进去?他们称王了啊!
  吕武对“反晋联盟”有多少兵力不是特别在意,某种程度上甚至希望“反晋联盟”集结的兵力更多一些。
  一次交战将各诸侯打得流血越多,肯定会给他们接下来的行动造成更有利的环境。
  如果这一次交战他们失败?代表没有那个实力去干“化家为国”的事业,老老实实接着当晋国之臣,同为一国之臣继续跟诸侯过不去就是了。
  “齐牟图反攻倒算,仍有余力出兵‘斗首’?”吕武讶异自己是不是有点小瞧齐国了?
  那些多少万之类,不以正式的军事建制称呼,代表周礼从某种程度上被打破了。
  也就是说,列国各自打破了周王室那边的限制,不再遵守什么样的国家只能组建多少军队啦。
  什么?晋国早就不拿周礼规定的“军制”当回事?那能一样吗???
  晋国打破掣肘或桎梏,为的就是保住周天子的“唯一性”,是不是情有可原啊?
  哦,跟情有可原没什么鸡儿关系,那晋国崛起成为霸主,能够以武力压迫诸侯,谁敢哔哔就出兵揍一顿,是不是就有关系了?
  所以是,诸侯有实力承受反噬,一样可以不在乎周礼,没实力继续老老实实接受限制呗。
  现在的情况则是有点不同了,也是楚国和吴国相继称王之后的历史拐点之一。
  什么拐点?简而言之就是,晋国这一次内乱太过于严重,再来是诸侯也受不了晋国的“双标”,认为晋国已经没有能力对他们形成制约,试图用实际行动进行反抗。
  历史走到当下,几乎是提前了一百年让诸夏进入到“礼崩乐坏”的时代,是好是坏则需要给后人评说了。
  最为简单的道理,一直分裂状态的诸侯好,还是无所不用其极而有了大一统的局面好,该怎么去选择?
  “无忌再往‘洛邑’一行,取天子旌节,携公卿而来,明岁合兵南下。”吕武笑眯眯地说道。
  韩无忌愣了一下,像是有点没搞懂那么做有什么好处。
  周王室变得弱小,再怎么弱也是诸侯的“宗主”呀。
  吕武这个人吧,明明是要搞为人臣者最不能做的事情,偏偏做事还总追求名正言顺,该怎么进行评价?
第740章
该安排秦国了呀
  冬季来临,大雪、中雪、小雪换着下,慢慢将山川披上一层银白之色。
  秦国都城“雍”一样成了一座银色之城,并不会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而有区别对待。
  话说,“雍”是什么时候成为秦国都城的?是在公元前762年,时任秦君文公选了这个地方,用意是向东面各诸侯更近一步。
  跟每一座城池相同,“雍”的建立并不是从四周的城墙开始,相反是从建造一座夯土台伊始。
  为什么会是那样?理由只是需要祭祀天上神灵和山川诸神,再来就是向祖先进行祷告了。
  祭祀需要有专门的场合,人们就会建造一座高台,一般是看上去像个立体三角型的建筑,顶上留下一个可以活动的平台。
  这座“台”不出意外会一直留着,给予日后每一代君主用来举行祭祀和祷告之用,重大意义的出兵也将在这里举行出兵仪式。
  有“台”在那边,宫城基本上距离“台”不会太远,周边也会留下一个或大或小的广场。
  “雍”的祭祀台在靠近汧水的方向,导致的是宫城也离汧水相对比较近。
  现在,吕阳站在宫城的西面城墙之上,远远地眺望着汧水那边。
  不出现意外的话,汧水的河畔会有一滩滩殷红色的血水,一些没有来得及拉走的无头尸体也将堆叠在那一边。
  吕阳从晋国返回秦国,来到“雍”代行执政职权,下令召集各处贵族来“雍”。
  听从命令来到“雍”的秦国贵族未必会死,没有听命应征的秦国贵族则是绝对会被算账。
  期限一到,阴氏的骑兵活跃起来,他们或是单独前往某个秦国贵族的封邑,可能会到了某处要求驻军配合再去清算某个秦国贵族,当场杀死就腌制脑袋送往“雍”城,活捉则是押解而去。
  八个月的时间里,秦国这边真正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由此爆发了大大小小的交战近百次,许多死不悔改又不想人死族灭的贵族选择逃亡向“冀”,其中的八成被阴氏拦截,一成因为内讧或被野兽解决掉,只有不到一成的贵族逃亡成功。
  “宗子,罪犯及族人已竭尽斩首,尸首当如何处置?”无地原本是秦国的‘庶长’之一,不知道是经过了什么样的心理旅程,变成阴氏忠犬了。
  那么多的投机分子不用,着实是太过可惜,吕阳才没有傻乎乎地脏活累活都由阴氏自己来干。
  无地心中有愧,要说后悔什么的则是没有,不取决于太复杂的因素,一切只因为阴氏来管理秦国建立了“公平”。
  什么“公平”呢?就是有功必赏和有罪处罚,不会因为谁身上流的是什么成份的血,采取十分明显的区别对待。
  按照阴氏新执行的制度,无地一再积累功劳已经成为一名“中帅”,不要看只是到了爵位的第八级,已经比很多人的级别要高太多了。
  原本的“庶长”怎么办?凉拌呗!
  不同的势力,职位肯定会出现变动,只是在旧势力地位高,去了新势力多少会得到一些优待。
  像无地这种投靠阴氏的原秦国贵族不少,十数年时间里有人飞黄腾达,不少则是想玩反忠间暴露身死族灭,有人因为个人能力的关系泯灭于众人。
  事实上,秦国一直以来都跟其余区域的诸侯国格格不入,不单纯是某些制度,秦人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也是有别于各诸侯治下的臣民。
  简单的来说,或许是跟大量戎狄融合的关系,致使秦人有了更多属于戎狄的思想,对理、智、仁、义、信之类的在乎程度没其他诸侯治下的臣民那么高。
  商鞅没有在秦国变法之前,秦人是保守与趋利避害兼合的群体,保守在于顽固派想要保住利益,不想出现一丝一毫的变化;趋利避害则是有好处抢的比谁都凶,还是不顾颜面的那种。
  阴氏面对的就是上述那种秦人,干掉最顽固的那一批,给予不顾颜面者适当的好处,很多时候不用阴氏亲自动手,秦人就能自己杀得血流成河。
  作为实际操作者的吕阳很多时候会想,秦人那些习性固然有利于阴氏吞并秦国,以后统治这么一类人会不会是一种麻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7/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