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9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5/1090

  有一句话怎么说来着?一些乐色能够蹦跶和各种嘴炮,是有人在流血牺牲扛起所有危险。
  这种乐色到了某种时刻,可能会后悔以前莫名其妙的同情心,又或是跪的比谁都快?甚至他们老早就已经跪下,不打算再站起来。
  一些人吧,不是早早就歪了屁股,就是蠢到了一种极致!
  在吕武的重视之下,阴氏这边的人总算醒悟,明白层层推进会付出多少伤亡,自己极可能是在攻城战中阵亡的其中一人。
  然后,知道应该怎么做吗?感恩就对啦!
  经过大火焚城的“魏”城,它作为一座城池的价值已经失去,事后不可能再进行利用,能做的就是铲平。
  鉴于大火烧过的地方,再来是有四万以上的人命浇灌,土质一般会更加肥沃,也许会成为一个非常富饶的农耕区?
  魏绛哪去了?焚城之后,没人再见过他。
  有些魏氏的战俘提到他们最后看见魏绛的地方是魏氏在城中的住宅,而那片地方早就被烧得一点不剩。
  烧死的人肯定认不出是谁,仅是能够用没有烧干净的甲胄进行甄别。
  问题是,衣服谁都能穿,认出某具穿着魏绛甲胄的尸体,不一定就是魏绛本人。
  吕武并不纠结那个问题,事情的进展到了这一地步,魏绛死或没死都是一件挺无所谓的事情。
  阴氏的做法是对外公布了魏绛死亡的消息,用以瓦解各地魏氏驻军的抵抗决心。
  没有多少耽搁,吕武率军离开“魏”城向南,来到了大河北岸的河畔。
  他们过来之前,大河南岸只剩下少许的魏氏军队,其余的魏氏军队以及三戎大军已经撤离。
  对岸那边有人渡河过来。
  “绛……”毕阳只讲了一个字就停下来。
  他以毕当前缀,说明是毕氏那边的人。
  现在人们熟知的是魏氏,对毕氏会比较陌生,基本忘记魏氏是出自毕氏,等于毕氏才是主宗,魏氏只是小宗了。
  在晋国小宗发展得比主宗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其他诸侯国则是见不到这种情况。
  吕武见过毕阳,并且不止一次。
  “‘魏’城陷落,魏绛已死。”吕武说道。
  从毕万算起,魏氏的第四代只剩下毕阳这么一个辈份高的长辈了。
  原本作为魏氏家主的魏悼子早早离世,家主之位落到了魏琦身上,后来魏琦将家主之位传承给了魏绛。
  魏氏也算是命运多舛,长辈极少有高寿者,家主的宝座从这家落到那家,来来回回地更变,令狐氏更是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消失。
  另外,他们的发家之地“毕”早就不是自家的封邑。这个也是权柄落在小宗魏氏这边的必然结果。
  毕阳沉默了一小会,没有讨要魏绛的尸体,请求道:“魏氏已灭,阴子何不放过毕氏?”
  什么意思啊?
  这是在请求吕武不要率军渡河,去攻击去了伊洛之戎的魏氏那些人吗?
  吕武问道:“毕氏可有复仇之心?”
  魏氏没了,毕氏得到了大量的口中以及物资,甚至已经有了安身之地。
  不要以为二十多万的人口很少,已经比很多诸侯国的人口要多很多了。
  尤其是毕氏有三戎作为盟友,以诸夏这边的文明优越性,他们花点时间不是无法吞并三戎。
  毕阳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吕武的提问。
  他们会在某一天找阴氏复仇吗?肯定会的呀!
  吕武说道:“我与范氏征讨三戎,伊洛之戎乃是阴氏所属,岂有因毕氏而罢兵之理。”
  行吧,阴氏就算不刻意针对毕氏,不可能停止对伊洛之戎的讨伐,那么毕氏要不要挪个地方?
  范氏当然也不会放弃对陆浑戎以及蛮氏的征讨,到时候毕氏要不要再进行迁徙?
  同样是斩草除根,吕武的话术用得不错。
  现实就是那样,毕氏肯定会等机会找阴氏复仇,阴氏不太好表现出要斩草除根的态度,放过却是不可能放过的。
  拿三戎来做文章,阴氏和范氏早就跟三戎进入到战争状态,到时候毕氏遭到打击,不是阴氏非要攻灭毕氏,变成是毕氏没逼数自己卷进去。
  毕阳说道:“我闻宋、楚、郑合兵,合围‘斗首’南下之军。”
  然后呢?
  士匄已经统率十万大军南下去救援“斗首”那边的晋军,不需要消灭或是击败多国联军,只需要将被困的晋军救出来。
  毕氏能在其中发挥什么作用?
  又或者说,毕阳是拿这事在威胁吕武?
  “你随我渡河,抑或早早归去?”吕武问道。
  别特么再多废话了。
  毕氏要接下魏氏的仇恨,摆明阵仗跟阴氏接着打也就是了。
  如果毕氏没胆子,趁着阴氏的大军没有渡河,赶紧麻利地溜吧。
  有那么一件事情吕武没说出来,阴氏跟范氏早早就在攻略三戎,其实是有军队在三戎的地盘活动的。
  就算吕武没有说,毕氏也绝对知道。
  这个就是魏氏和三戎联军迟迟没有渡河到北岸的原因之一,他们觉得“魏”城没救了,不敢渡河跟阴氏主力交战,再被阴氏在三戎的驻军抄了后路。
  有一个问题,吕武怎么不调动在三戎地盘的阴氏大军攻击魏氏和三戎的联军?
  答案非常现实,阴氏虽然很强大,还是要看各个区域有多少兵力,某地的阴氏军队有没有能力独自开启一场战争。
  很明显的事情,阴氏在三戎这边一直是打辅助的角色,军队数量也就两三万,以骑兵的数量多一些,打一打袭扰还行,阵战就能免则免了。
  现在,待在三戎地盘的阴氏大军已经动弹起来,没有出错应该是在袭扰从大河边上撤退的魏氏和三戎联军?
  吕武不清楚伊洛之戎怎么允许魏氏撤那么多的人口进入己方地盘,猜测是一种抱团取暖。
  而现在不光是异族对领土没有清晰的概念,诸夏的诸侯国其实也没有,接受外人进入己方势力范围是常态,定居什么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阴氏这边乘胜渡河,目标明确向着一个叫“桃林塞”的地方推进。
  那边是魏氏残余部队以及三戎联军驻扎的地方。不是他们不想朝其它地方转移,完全是拖家带口又有家当拖累,着实是无法摆脱阴氏骑兵,再来就是驻扎在三戎地盘的范氏军队也加入到军事行动。
  那个“桃林塞”的地形很险要,算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
  没有多余选择的魏氏残军败将以及三戎联军,他们记得魏绛说过各诸侯会组建联军来征讨阴氏,无力反抗阴氏和范氏联军,是不是应该将希望放在诸侯干涉军的到来呢?
  吕武太明白敌人的心态了,纳罕地想道:“就算诸侯会组建联军,那也是晋国遭到瓜分之后。现在魏氏的残余,他们一个个化身光头,寄望于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救援和调停了啊?”
第738章
扫清障碍,然后……
  无权无势的人没办法,只能将操控命运的按钮交到他人手上。
  像魏绛这种身份地位的人,他竟然将魏氏能不能保住,又或者说能不能击败阴氏的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可以说由他来担任魏氏之主,是魏氏所有人的不幸。
  吕武率军逼近“桃林塞”,进行了几次试探性的进攻之后,考虑到冬季即将来临,终止了对“桃林塞”的攻势,改为留下部分军队看住要道,其余的部队分散出去清剿流落在外的魏氏或三戎其余人马。
  这个“桃林塞”是什么样的地方?它是一个布满了群山的地形,有着两条相对宽大的山谷。
  阴氏之前跟魏氏置换封地,获得的“瑕”、“柏谷”和“桑田”就在“桃林塞”北边,遭到群山的遮挡,使得两边被隔离开来。
  都知道函谷关,知道有三个函谷关的人就不多了。
  第一个函谷关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建造,位置就在吕武所在的这片区域。
  另一个函谷关则是在西汉时期建造,位置在洛阳的西侧。
  最后一个是东汉末年的曹魏建造,后来建立三门峡水库而淹没,仅留古道和烽火台遗址。
  事实上,地势险要和要不要建立关隘跟需要有关,像是秦国为了有一个安稳发展的环境,他们当时向东扩张也就到“桃林塞”边上,看到地形合适也就建造了函谷关用来抵挡山东诸侯。
  西汉在帝国腹地建造关隘的原因很尴尬,老刘家将关中视为京畿,巴蜀和陇右则是当成后花园,关外从西汉建立开始到汉武帝刘彻时期,要么是真正意义上的反贼,不然就是有造反倾向的反贼后代,也就需要一座关隘来防着点了。
  曹魏建立关隘就更简单了,他们进攻不足防守有余,大多数时间是在找东吴快乐玩耍,不打算搭理老是来碰瓷的蜀汉,建造一座关隘想隔离起来也就成了最现实的可操作方法。
  在需要的时刻,有那么多的势力选择在“桃林塞”区域建立关隘,完全能够想象得到该地区的地势是什么样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5/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