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7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7/1090

  他们进入的地方是一个叫“东阳”的区域,发现这边不但有逐水草而居的部落,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城池,近一步确认了孔老二说法的正确性。
  阴氏其实早就知道这边是个什么情况,只是主要扩张方向不是这边,很少过来活动而已。
  吕武问道:“风闻赵氏与长狄乃是远亲?”
  士匄露出了忌讳莫深的表情。
  现在的诸夏并不忌惮诸胡,娶诸胡的女人则不是一件什么光荣的事情。这个就是士匄不愿意提起的原因。
  这边的狄人在历史上的活跃度并不低,很早之前他们一再跟卫国过不去,还发生了好几次“旷世大战”来着。
  一路的烧杀抢掠之余,吕武所在的这一路大军队伍中多了数千近万的长狄俘虏,各类的马、牛、羊数千数万,皮革等物近五百车。
  他们出征的主要攻击目标并不是长狄,只是顺路的一种搂草打兔子。
  因为是避免让卫国告知齐国北边还有一个晋国的军团,他们才会选择这样的路线,大军在“东阳”晃荡了一圈子转道南下,经由一片沼泽地带(甲氏)进入范氏从智氏那边接收的“曲梁②”。
  到了这个地方,他们就需要停下来,一方面是休整,再来就是让上军和下军先攻打齐国。
  等待齐国的兵力被上军和下军吸引过去造成国内空虚,吕武亲率的中军再继续行动。
  能够轻易拿下“临淄”,为什么要用死伤惨重的方式攻克,是吧?
  至于说偷袭什么的,压根就不存在。
  晋国已经事先对齐国宣战了呀!
第563章
什么叫灭顶之灾?这就是!
  “曲梁②”距离“邯郸”并不遥远,两地从平面地图看去相隔约五十里地。
  当然了,平面地图的距离是一回事,真正走起来用时多久又会是另外一回事,不能用相隔的直线距离去断定走多少天能到,该是从实际赶路的路线去做判断。
  打个比方,“甲”距离“乙”不到一百米,中间却是一道万丈深渊,没有桥梁、索道等东西的存在,又不能飞为前提,可以用走平地一百米的路程来判断会消耗多少时间吗?明显是不能的。
  “说好了要送个女人过来,快十年过去,还是没有送过来。”吕武想到了很久之前的一段往事。
  邯郸赵对婚嫁的事情闭口不谈,阴氏这边肯定也不会再提起。这件事情能够产生的结果却是有大有小,也许某天还能成为“爆点”啊!
  贵族可以暗地里阴险狡诈,开口讲了什么话最好履行,要不失去信誉将遭到唾弃。
  以前是以前,现在吕武可是元戎了,邯郸赵不能拿那件事情不当事情咯。
  吕武待在大军之中。
  人之常情之下,士匄带着一批人去了“寒氏”那边。
  考虑到时间方面允许,吕武才不会在这种事情上为难士匄。
  如果时间不允许?相信士匄会自己有逼数,免得落人话柄。
  按照行军路线,再看看时间,卫国没搞事的话,上军已经借道卫国进入齐国境内?
  卫国那个精神病君主会搞什么很难猜,取决的是当时卫君卫衎有没有犯病,卫国执政孙林父能不能压下去。
  中军的驻扎地点跟卫国有点距离,消息传递需要三四天。
  根据事先的约定,一旦齐国集结大军迎战,魏琦会派人到“曲梁②”通知。
  到时候,吕武不会是带着中军去跟上军会合,中军要干的事情是向东北方向继续行军,一旦被齐国发现就会立即展开军事行动,没有被齐国发现则会走到合适的位置,再直接逼向“临淄”这个齐国的都城。
  “大河抵卫国分流为二……”吕武顿了顿,环视了帐篷内的人一圈,问道:“诸位以为当走何处?”
  现在大河(黄河)的入海口在不是后世的莱州湾,是在后世的天津那边。
  然后,大河在后世鹤壁市附近开叉成为两条河流,河面都还很宽,使得中间出现了一个狭长的两河狭长地带。
  目前栖息在那个狭长地带的人并不多,以晋国这边掌握的情报,形成大型定居点……也就是存在城池的地方仅是一个“冠氏”,它处在分叉后下狭长地带的南河系边上。
  吕武已经派出侦骑沿着两条河系进行勘察,能找到更多的浅滩最好,再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渡河地点。
  他们需要考虑当地的季节气候性,避免汛期到来时的河面上涨和水流迅猛阶段才展开行动。
  秋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一旦时间上面不允许,哪怕是能够建造浮桥过河,肯定是会造成时间延误的。
  为了避免“天有不测风云”的情况发生,吕武一直有做心里准备,带足了匠人。
  很多时候怕的就是哪怕有做事先准备,真正施行起来依然存在困难。
  现在的交通非常不便利,再加上人员素质方面的差距,非常多事情想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中军停驻在“曲梁②”的第十八天,魏绛过来了。
  “为何是你?”吕武对魏绛的到来真心感到意外。
  魏绛一副风尘仆仆的模样,不免会令人下意识觉得事情有些不妙。
  “上军入齐境,齐国早在严阵以待……”魏绛说出了一系列的消息。
  首先是齐国好像早就知道晋军东进的消息,集结了三个“军”在卫国边境约百里的位置。
  齐国探查到晋国上军的踪迹,统兵的齐国执政崔杼派遣晏弱出使,寻求消弭两国爆发战争在做努力。
  什么情况?
  晋国派出宣战使节的时间很有计划,会是上军进入齐国境内的稍早之前。
  等于说齐国得到晋国的最后通牒,再集结大军迎战,起码需要耗时一个月,不应该早就在严阵以待。
  吕武说道:“当是齐国早早便在窥视‘新田’,察觉我国四‘军’集结,快马加鞭回国禀告。”
  并且可以肯定的是,齐国吞并莱国之前就笃定晋国不会放任,早早做好了怎么应对晋国的准备。
  那么就是,齐国灭掉莱国之后,可能只是留下极少的兵力在新占领地,早早地向西边回师。
  这样一搞,晋国最先进入齐国境内的上军,他们就被卡在了卫国与齐国的中间地带,不是深入齐国才遭遇到迎上来的齐军。
  “元戎英明。”魏绛拍了一记马屁,又说道:“上军将从元戎之令,于‘卢’与齐‘三’军对峙。”
  那就是暂时还没有打起来。
  这个也是能够理解的事情。
  齐国要商谈投降条件,只是作为上军将的魏琦不具备做主的资格。
  两国需在要不要接受投降方面进行讨价还价,有一方无法接受最终“价格”才会开战。
  吕武问道:“上军将命你留于中军?”
  魏绛答道:“正是。”
  中军与上军之间的距离最近,两支军团需要在某种程度上打配合,魏绛是被拿来当“通信员”了。
  在齐国集结三个军团在卫国边境待命的消息传过来之后,吕武需要考虑就是怎么能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临淄”这个问题了。
  吕武已经成为元戎,不拿国内的大家族开刀,选择一个国家灭掉成了最能立威的选项。
  卫国、曹国、鲁国等等,要么是太小不足以立威,不然就是不好拿来开刀,灭掉莱国的齐国正好自己将脖子伸出来,吕武没道理不把高举的屠刀斩下去。
  “我决意渡河!”吕武召集了众贵族发出命令。
  他们花了两天的时间来到大河分叉的北河系。
  事实证明想要在大河入海口附近找到浅滩太难了!
  幸好吕武事先带了足够多的工匠,打造数量合适的小舟,再以小舟当桥墩,上面铺设木排,一条临时的浮桥经过努力完成了。
  他们过河再朝正东方向行军四天,来到了分叉的南河系的河岸位置。
  如上次做业,并且因为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花更短的时间将浮桥给建立起来。
  “我走的路线是秦国灭齐国的路线吗?”吕武还真不知道。
  历史上,秦国灭齐国战役没有从西向东打。这个是因为齐国搞了“长城”防御体系。
  现阶段的齐国并没有搞“长城”防御链,他们跟卫国的关系还行,对上鲁国就是一阵暴打,哪里需要搞什么防御链。
  士匄是在后面才赶上来,抵达之后才知道“崔”被中军用半天的时间攻克。
  这个“崔”在济水北岸,位于齐国纺织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东北端。
  齐国的纺织业非常发达,某些时间段占据了诸夏各国的“半壁江山”呢!
  他们最大的纺织业生产区域并不是在“临淄”,都城只是一个货物集中地,不是生产基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7/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