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5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8/1090

  怎么还是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
  要是没有后面的话,吕武都该怀疑自己的种是不是太过于暴虐了。
  吕阳说道:“阿父便如此作为。偿还温子之情,赠予报仇之恩,杀之,得其地。”
  这一下吕武真控制不住伸手拍额头了。
  这也能讲给孩子听?
  到底,特么,谁说的!!!
  吕阳疑惑地看着自己的父亲,问道:“存授之有错?”
  吕武可算知道是谁。
  是葛存啊!
  然后,有错吗?
  好像……,也没错吧???
  继承人嘛。
  怎么能养在温室里面,及早让继承人知道世界的残酷,是一种必备的教育。
  吕武多少是有些心有余悸,摸着吕阳的脑袋,说道:“日后紧随阿父。若有疑惑,何时皆可询问。”
  这继承人看样子没养废。
  就是……,好像多少是有些长歪的样子???
第398章
这是人干的事情?
  为人父母这种职业?
  老实说,吕武也是第一次啊!
  无论是在什么时代,关于下一代都是重中之重。
  一旦下一代教育失败,家庭肯定是要完蛋的。
  在这么一个年代,普通家庭基本不用担心教育问题。
  没有学校。
  没有藏书。
  长辈文盲。
  谈什么教育?
  一些贵族家庭可能会有一本或几本书。
  这些书绝对是传家宝级别的宝物!
  属于人可以死,家族能被攻破,书却一定不能丢的那种。
  但凡家族还有血脉,必须是当代人学了下代人学,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只要还有知识,迟早有那么一天家族还会重生,甚至成为国家命运的掌控者之一。
  吕武现在为什么会听到某个“司马”就想弄死?
  他本身跟“司马”这个姓氏没仇。
  只因为这个“司马”搞老乌龟那一套,建立王朝也就罢了,玩得华族差点在北方被灭绝。
  五胡乱华了解一下?
  诸夏那么长的历史,每个王朝多少有点贡献(不算割据势力),独独这个“司马王朝”完全就是一个祸害。
  而司马一家经历非常长久的沉沉浮浮,好几次在灭绝的边缘疯狂试探,偏偏跌倒之后没几代人又能再次站起来。
  为什么?
  就是因为他们的家族传承(知识)得到了延续啊!
  所以,也就吕武不知道司马懿在春秋的祖先是谁,要不玩人道毁灭绝对会很有成就感,比名下多了几块封地,都会感到更加心情畅快。
  吕武不知道的是,哪怕他读过司马懿的记载,有史的也就追溯到司马懿的十五代祖司马凯。
  而这个司马凯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人之一。
  吕武想提刀,需要活至少两百年。
  在春雨停了之后。
  国君跟随中军出征了。
  中军和上军将出征秦国,打一场“攻之战”。
  没有多久,新军也出征卫国,要打的是“惩之战”。
  吕武是下军将,再一次成为留守,将担负起晋国的各项事宜。
  包括盯紧没有出征的贵族,敦促各地的农耕诸事,甚至连道路都要监督各家族保持畅通。
  这里面关于“道路”的这一件事情最为繁琐。
  现在讲究谁的地盘谁做主。
  要将路修得很好很完善是一回事,不乐意修,乃至于是故意破坏,都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轮到“司徒”能去管一管的前提是,出征部队的补给线要经过哪一家。
  为什么“突然”又能管了?
  只因为牵扯到了军事相关。
  同时,司徒本身的职责就包括了调动劳役这一项。
  如果出征部队在归师的半途又参与战争,司徒就又有事干了。
  需要做的事情是打开国库,调集劳役运输辎重给予出征的部队。
  司寇要是没有出征,他就要跟司徒搭架子。
  司徒负责向各家征调劳役。
  司寇保证道路沿途的治安相关。
  目前兼任司寇这个职位的是韩厥。
  而韩厥已经出征了。
  中军、上军和新军刚出征,不存在什么“逾期”这个说法。
  吕武需要干的事情是盯紧没有出征的贵族,以及敦促各地农耕诸事。
  他只感概现在的官僚体系过于简单,没几个直系属官,一切都需要委派家臣去做。
  其实,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家臣”体系的盛行。
  很多有才能的人,他们肯定要擦亮眼睛,能不能投靠一名有实权的大人物,又会不会得到赏识和任用,成了关键的重中之重。
  对于早期就投靠吕武的那些家臣来说,他们是非常幸运的。
  等吕武发达了再来投靠的人?
  他们的能才除非高到可以惊艳吕武,不然奋斗个几十年都不一定能得到重用了。
  所以说,有时候一双好用的眼睛和敢于下注的勇气,远比拥有一身本事,更加的重要。
  毕竟,哪怕是没有多大的本事,仅是因为站队给躺赢而富贵好几代的人,真的太经常看到了。
  相反一些真正有本事的人却是缺少一些运气,付出几十上百倍的努力,蹉跎了一声都未必能施展所学。
  不用到处跑的吕武就坐镇在“新田”这个国都。
  他最近在干的事情是著书。
  “人之初,性本善……”
  笔停了下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8/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