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1090

  那一刻,吕武真真觉得魏氏太贴心了。
  老吕家消耗太大,尽管有陶器买卖的收获能向外购粮,却是陷入捉襟见肘状态,需要等秋收后才能缓过来,结果老魏家来支援了。
  不止是物质上的支援,连保卫老吕家的武力也派了过来。
  其实吕武也明白,魏氏从自己这里得到的收获,远比他们赠予的要多得多,但事情却不是那么算的。
  “主。”宋彬一次围猎归来,听说魏氏已经事先透露,又得知吕武会去下军服役,难以掩饰兴奋地说:“今次,主或可再进一步。”
  很明摆着的事情。
  魏氏和韩氏已经为吕武进行了铺垫,上升的渠道已经开放。
  接下来就看吕武在战场上的表现,但凡不出错就会有功劳,老吕家这是要发达了。
  宋彬比较积极地请命:“主,臣求战!”
  吕武肯定是愿意。
  他真不是那么懂春秋的军事,有宋彬这么一名家臣跟随,能得到时时的提点,是好事嘛。
  宋彬又说:“听闻下军将治军甚严。主若无出彩,功必微。臣自当为主,筹谋。”
  靠!
  原来不是去走个过场镀个金!
  终究还是得拼命???
第34章
出发,俺纳赋去
  要是吕武穿越到汉和唐,绝对能依靠自己的“发明”和“创造”过得非常舒服。
  至于宋和明?因为社会氛围的关系,单纯搞发明创造会比春秋更惨。
  在宋或明混个功名?读书科举的话……,呵呵,能和一帮屁事不干,钻书里的虫子比?
  穿越到宋和明,吕武真不信比读书,穿越者能跟那时代的人较量。
  穿越带着成熟的思维过去,现代人的思维跟当代不是一回事,想纯净也纯净不了了。
  等于是,一输就是输在起跑线上了!
  他穿越到了春秋时代,还是军果主义的晋国。
  在晋国这个国家,没有军功就等于哪怕现在拥有什么,长时间不获立军功就该衰败。
  原因相当简单。
  没有武士愿意追随一个在军事上没有任何建树的领主。
  无法获立军功,封地也得不到增加,再失去武士的依附,导致交不起“赋”,结局也就注定是个悲剧。
  得益于晋国上上下下的风气,打仗方面他们还真不怂,大多时候遭到挑衅就是刚,还真的越打越强了。
  想着要保命的吕武,他接下来一直窝在作坊,一边打造自己的甲胄,另一边也没闲下来。
  老吕家前一段时间围猎获取了不少的皮革,抓捕野人除了有人口的收获之外,其实也获取了一些战利品。
  野人平时也会打猎并储存皮革,他们无法进入大邑进行交易,只能与同为野人的群体交易,可是交易量注定不大,更多的皮革只能搁着。
  老吕家针对野人的围猎进行了一个半月,抓了将近六百个男男女女的野人,其余的缴获没多少,各种皮革却是多达两千多张。
  吕武很清楚这次出征意味什么,武装自己的同时,没忘记那些要跟随出征的武士,准备一些皮甲总是靠谱的。
  这个年头武士的甲胄,绝大多数其实是藤甲或木甲。
  藤甲自然是用藤条来编造,一般是编成平面板,放在身前和背后再用麻绳系住就算成了;还会编一些护肩、护臂之类,用以作为配套。
  他们用来编造的藤条没有经过桐油的浸泡,只是取藤条的坚韧,防御力跟用桐油浸泡再编制的藤甲没得比。
  木甲当然是用各种木头来当甲胄的主要材料,只是相对于藤甲来说,没什么防御力的关系,仅是能起到自我安慰效果。
  另外,搞出木甲这玩意,其实也是迫不得已。
  一旦晋国抽调贵族带兵参战,可是有一定的要求。
  例如,需要多少的甲士之类的。
  当然了,穿木甲去报到,碰上了较真的统帅,少不了被训斥,又拒绝承认某贵族带来的是甲士,依然以未完成标准进行记录。
  吕武研究了两天,根据现有工艺决定还是弄扎甲。
  扎甲其实就是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条,绳索互相穿组,甲片横向纵向均互相叠压的一种甲胄款式。
  掌握铸造法与锻造发之后,制造扎甲的工艺不算有难度,只是制作时间略久。
  担忧可能会来不及制作完成,他还决定打造板甲。
  这个板甲当然不是全身套起来那款,就是需要用到铸造技术,铸出符合体型需要的铁板,再配以皮革进行加工,留下一些钻孔用以皮条与其它配套互相固定并束紧。
  当然了,吕武都已经实验出了初代钢,用的肯定会是钢板。
  本着一套板甲是弄,几十套也是弄,吕武干脆就改了一些已经完成的皮甲款式,准备趁着还有时间,打算能打造多少板甲就算是多少。
  而在打造板甲的过程中,他又想到了能不能将溪水利用起来,搞出一套现阶段能做出来的水利锻造设备。
  他一番查看下来,老吕家的溪水流速显然并不合适。
  同时,之前大批打造出来斧头被拿出来,它们只是差了一个开锋的程序,原本是准备用来砍伐树木。
  全部拿出来分配给匠人进行开锋,却没有分发给武士。
  另外,他还命匠人赶造一批小型的斧头,并且用来弯把的柄,打算用来当作投掷型武器。
  这是吕武打算竭尽全力在这一次服役中表现,必要的时刻将会将新式武器拿出来。
  时间就在忙碌中一分一秒地过去。
  时节来到收割的季节。
  吕武在忙也不能不重视农作物收割,制定好作坊的匠人工作量,将精力转到农务上面来。
  晋国是处在多山地的区域,仅有少量开阔的平原,并且肥沃的平原农耕区绝大多数是掌握在大贵族手里。
  老吕家有四周边长十里的封领,农田却是只有一千三百亩。
  晋国的农田分为公田和私田。
  贵族的田亩都是私田,也就是有什么收获都是自己家的。
  公田则是属于国家所有,由司徒(相当于农业部长,却有征发徭役的权利)管辖,收获当然是国家的。
  现在的主要农作物是各种豆子,会栽种一些小米或麦、稻之类。
  另外,桑树也被算作农作物的一部分。
  老吕家秋收完毕后,家老卓向吕武进行汇报,当年拢共收获了八千九百七十七石各类粮食。
  春秋时期一石是现代的五十公斤,也就是今年老吕家的封领收获了四十五万多斤的各种粮食。
  听上去数量好像挺多?
  但现在的一个成年男子,一顿饭会吃掉两三斤的各种植物类食物,女人、老人和孩子怎么也有个一斤或数两。
  他们的大胃王其实是被逼出来的。
  毕竟,摄入的油水越少,对食物类的粮食需求就越多。
  老吕家现在算上武士和家属、属民、奴隶,人口达到了两千三百多。
  所以了,不以贸易形式来获取粮食,老吕家办不到自产自足。
  吕武之前已经在大肆购买鸡仔、鸭仔、鹅仔,只是缺乏渠道的关系,数量一直都上不来。
  他又在鼓励多多养猪。
  哪怕短时间内没有成效,只要持之以恒下去,迟早能看到老吕家封领里的鸡、鸭、鹅成群,一户养个三五头猪。
  这样一来的话,不但老吕家的伙食质量会大增,对植物类粮食的消耗也会减少。
  秋收后的第六天。
  霍城那边有队伍过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