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090

  周天子并没有派“天使”去荀军那边,却不知道是单独下注汉国,还是荀王吴没有邀请?
  同在汉军这边的列国使者有楚国、宋国、齐国、鲁国、莒国……等十七个,他们其实就是所谓的“军事观察团”代表,并且一个国家不独往汉军这边派人,荀军那边也有他们的使者。
  与之纯粹的军事观察团有所区别的是,他们还带着邦交的责任,比如汉军或是荀军觉得战局对己方不利,可以向哪个诸侯开出价码,邀请他们对战争进行干涉。
  将要进行会猎的两国军队抵达战场,打却是没有第一时间就打起来。
  现在是战国时代了没错,一些春秋的礼仪规则依旧还在使用。
  按照一些老规矩,汉国和荀国应该商量一下由谁来筑造一个会盟台,等会盟台建好了再去举行面对面的会盟仪式。
  到时候列国的使者也会参加,见证两国互相递交战书的过程。
  也能是另外的一种场面,比如荀国觉得没有必要打这一战,愿意付出足够的诚意来使吕武撤兵。
  所以了,面对面的会盟能是一个正式的宣战流程,也能是一个投降输一半的国君见面会。
  历史上齐国和鲁国一再会盟,好多次是鲁君认怂不打了,选择割予城邑让齐君罢兵班师回国。
  “此战,谁胜谁负?”田盘问的是鲁国的季公鸟。
  这个季公鸟是季孙行父的孙子,他这一次作为鲁国的代表来汉军这边常驻。
  现阶段齐国和鲁国的关系相当不错,尤其是齐国邀请鲁国一块对周边小国采取兼并行动,搞得两国更加哥俩好了。
  田盘又是谁?他是陈国妫姓某个小宗的宗主,祖上从陈国离开,最后安家到了齐国,一开始就在齐国获得“大夫”的爵位,得到一块名叫“田”的封地,才有了齐国田氏。
  田盘除了是齐国田氏的当代家主之外,他还是执行了“田氏代齐”那个田和(与姜子牙并列为齐太公)的祖父。
  因此是历史还存在惯性的话,田盘的孙子会完成“田氏代齐”,使得陈国从某角度上完成复国。
  他俩是一起从鲁国出发,先去拜访了荀王吴,再到“原”拜会汉王武,最终留在汉军营区。
  “荀军多达四十万之众,汉军仅有十万余。以兵力论,荀国尤甚。”季公鸟懂个屁的军事,干脆用人数多寡来猜测谁优势最大了。
  已经开始在玩“大斗出小斗进”的田盘一听就有点迷了。
  曾经的齐国也以为人数多就代表胜算大,然后二十多万凑起来的乌合之众被吕武带着不到一个晋军的“军”打得全军覆没了。
  从那之后的齐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连历代国君非常喜欢战前征召民间技击之人都不干了,想要的是军中至少是经过训练的“羡”,其余什么人决不允许往军队的编制塞。
  因此,齐国的军队规模没有增加多少,质量方面却是越变越好,又因为齐国变法让参战将士有“信仰”了,乃至于都能跟荀军打得胜负五五开。
  现如今的各国以心态论,楚国和齐国对跟汉国最为发怵,原因当然是一再经过毒打,导致已经出现了心理阴影。
  田盘琢磨着,从晋国分裂出去的荀国出现战斗力下降的趋势,倒是汉军对上楚军依然能够获得大胜,一点都不觉得数量是汉军三四倍的荀军有获胜的希望,极可能还会因为荀王吴搞军民不分,得到一个荀军跟汉军对阵弄个一触即溃的下场。
第849章
王师东进中原日
  会盟台由汉国和荀国共同派人修建,规模方面与平时的会盟台别无差异,仅是花了七天就筑成。
  随后,汉使和荀使频繁来回走动,商议会盟时要采取什么样的规格,各自带上什么礼器之类。
  所谓的规格就是两位君王带多少军队。
  礼器之所以是礼器,肯定是用于祭祀的东西,一般就是鼎器之类。
  以春秋的生产水平来说,能造出多大的鼎就能说明国力强弱。
  原因是要有相关的技术,再来就是铸鼎会需要用到很多蜡,统治范围不够大连收集蜂巢来用于制蜡铸鼎都办不到。
  在数百年之后会出现抬棺而战,用以来表示将要决死一战。
  春秋初期要是能运着一个很大的大鼎出征,只要那个鼎够大,说不定摆出去就能吓得敌军统帅当场就投降了。
  到春秋中期能展现国力的方式变成了拉出众多的战车,有多少乘战车不仅代表着其附属的兵力,其实跟一个国家有多少贵族是分不开的。
  贵族多代表可战之兵越多,后续兵源也能跟得上,举国上下仅能出动百乘战车的诸侯,拿什么去跟能出动千乘战车的对手打?还不赶紧认输,求个能够继续苟延残喘的机会。
  在万里无云的天气之下,到了汉王武与荀王吴举行会盟的那一天。
  大清早便有两军的人到会盟台边上,他们干的是平整地面以及砍伐掉各种树木,清理掉灌木丛、大石头,等等的活。
  “听闻在汉无有出身之限,征战可获爵,耕作亦可获爵。”
  “传闻自是无错,得爵便可获私田,为‘士’方可征战。”
  “你为‘士’否?何时为‘士’?”
  “我自当是‘士’,大汉元年便是‘士’。”
  不同国家,可是好多人口音都一样,见面了没想分生死,好奇对方过得怎么样,聊一聊总是可以的。
  那个“口音都一样”,不单纯是晋语的同音,也能是卫语、郑语……等等,原因是原先晋国很牛逼,出征每每能带一大票人当俘虏归国。
  以前阴氏就一再释放奴隶,后来中行吴也跟着学,只是荀氏释放的奴隶数量远比阴氏少太多。
  到了这一次荀国危急,中行吴一咬牙没喊着要变法,干的却是变法的事情,对奴隶宣告若是他们愿意为荀国而战,不但可以重获自由,还能获得爵位、土地、女人等等。
  刚才在跟荀人交谈的汉人,他原先其实是一名卫人,大概是在九年前被阴氏抓了回去,当了三年奴隶得以重获自由,自由之后并没有返回卫国,留在阴氏的治下生活。
  阴氏变成了汉氏之后,汉国也建立起来,建国之初就制定了黎庶每年在什么季度集结训练的国策。
  所以,自称是“士”的这名汉人,他的确是“士”的阶层没有错误,只是汉国的“士”跟列国的“士”有区别。他是因为耕田交税获爵,得到了一个“下士”的爵位,也有了优先入伍的资格,并不是战场上挣的军功来获得爵位。
  不算谎话的地方在于,他的确是在汉国建立的第一年获爵,尴尬的地方在于他这是第一次被安排在比较重要的梯队序列进行出征。
  也正是那样,好些有爵位的汉人,他们才会跟辅兵来干这种整理场地的工作。
  像他们这样的人,对自己有爵位是一件异常在乎的事情,不止是身份上的高人一等,还有爵位给予的拥有私田资格,后者比较令他们看重,而必须是有前者才能得到更好的上升渠道。
  “我若此时投奔汉氏,可会成为奴隶?”某没忘记自己卫人身份的中年问道。
  刚才强调自己是一名‘士’的汉人愣了一下,认真地寻思了一小会,才答道:“我实不知也。”
  毕竟现在才是战国初期,并且汉国跟荀国打的是堂堂正正之战,不是贵族又以个体投降这种事情会得到什么下场很难说,贵族带着成建制的部队投降才算是一种拨乱反正。
  汉人倒是有点看出这名卫人是什么成份了,没有猜错的话,卫人之前应该是一名贵族。
  这一点不用看卫人现在的穿着与外貌,需要观察的是说话的用词以及神态。
  不开任何玩笑的讲,一般的黎庶会使用到的词汇其实相当有限,对事态的认知也比较懵懂,哪有观察时局再做出选择的能力。
  所以是,这个卫人在荀国那边过得并不开心,甚至可能早就想要逃离,苦于没有找到认为合适的出路罢了。
  交谈并不止发生在两人身上,处处都有类似的情况发生,尤其是用晋语交流的人最多。
  使用晋语交谈的人,变成汉人的会用骄傲的表情和话语各种吹嘘自己过得多么好,询问变成荀人的生活水平,免不了各种埋汰。
  祖上都是晋人,变成了汉人或荀人,生活质量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肯定会有一方感到十足的糟心。
  结果啊,等两边将活干完,各自收队的时候,汉人这边莫名地增加了不少人,荀人肯定就数量变少了。
  带队的荀人贵族肯定要找汉人带队官确认人数,互相之间少不得理论一番,当场干起来则是没有的事,他们都没有开战的权利,需要禀告给上司,再由上司一级级上报,该是有什么处理后续,看上报到哪一层了。
  轮到吕武得知仅仅去整修会盟台,出发时是三千,回来人数变成了三千六百零七,着实没控制住笑出声来。
  说骄傲,吕武肯定是感到骄傲。
  毕竟,人心所向什么的,没有任何一名上位者会不喜欢。
  “此些人等安置一处,告知需以严厉看守,绝无性命之忧,待遇亦不可缺。”吕武高兴归高兴,该有的警惕心可不会缺失。
  而那并不是今天唯一一批投到汉国这边的人,第一批投过来的人像是开打了什么“大门”,后面又有荀人三三两两或是成群结队跑来汉军这边求收留,整得中行吴派来使者请求会盟提前举行。
  吕武派人大致了解了一下,投奔过来的荀人以原晋人和卫人为主,晋人是怀念晋国曾经的霸主荣光,卫人则是知道汉军的强大不想死在战场上。
  “也许只需要我登高一呼,荀军便会土崩瓦解?”吕武不知道有这种想法,算不算是飘了。
第850章
大汉之强
  吕武有了想法,再有中行吴不讲武德在先,当即就将想法付之行动了。
  其实,吕武还能让过去荀国贵族那边走动的汉国贵族做点其它事情,例如让他们跟荀国贵族约定当内应,必要时刻战场反水什么的。
  吕武还是没有那么做,只是承诺有荀国贵族投过来,该给的待遇会给,保证其原有财产不受汉军侵犯掠夺。
  两军已经要开战,还有贵族互相走动吗?有的,并且不止发生在这一场战争之中,也不是因为他们好些人原先作为晋人,其余列国交战也是相同的情况。
  所以了,后人看到类似的记载,基本都感概一句:算什么事嘛!压根就是一帮贵族亲戚互相干架,苦了当兵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9/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