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73/1090

  汉国并不是无法解决掉三戎,纯粹是相比彻底解决掉三戎跟其它大事一比,不值得汉国在当前环境下耗费太多的国力去解决。
  三戎那边,伊洛之戎基本就剩下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陆浑戎和蛮氏本来就不强,得到魏氏残余去搅和到一块才有自保能力。
  他们目前被汉军压缩困在固定的区域,一度还被汉军吓得差点冲进周王室地盘。当时范国危急,需要汉国的拯救,为了救援范国导致汉国对三戎的压迫减缓,才让三戎继续待在原地苟延残喘下去。
  吕武除了不想耗费更多的代价来解决三戎之外,有三戎这个敌人还能让好些列国感到安心。至于里面有什么道理,其余人不用吕武来教,教了吕阳好像效果不大,倒是吕政很好地理解了吕武的意图。
  “先跟荀吴来个了断,再来看其它事情的后继吧……”吕武想道。
第839章
举世瞩目
  吕武对中行吴会不会跟自己进行没有私下动作的较量,打从内心底不抱任何的期待。
  不是什么自己内心龌龊,看待别人也会觉得是个龌龊人,纯粹是事关国祚这种大事,谁面临困境的时候不会进行各种挣扎,事先也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和准备呢。
  所以了,汉国与荀国还没有正式开打,双方在邦交上面的交锋已经进行了两年之久,各凭本事去争取列国,来回交锋着谋求列国帮助以及阻扰列国参与进来。
  总体来说,汉国对比荀国的优势更大,邦交交锋上也一直在欺负荀国这个弟弟。
  “大汉并无显现颓势,公孙攻灭绵诸,震慑狄戎,为大汉增色不少,使之楚、齐、鲁诸国得见大汉强盛,有心阻我大业也需思量后续。”崔杼讲了一句大实话。
  只要汉国没有出现太大的失利状态,当今天下有哪个诸侯敢于轻易与汉国为敌呢?
  这个就显示在汉国于东面有飞地,那边并没有多少汉军驻扎,周边各国依然不敢窥视。
  换作是汉国呈现颓势,信不信那块飞地很快就不属于汉国了?
  汉国持续保持强势,飞地不会有失去的可能,哪怕是一再败在汉国手上的楚国也没有表现出明显敌意。
  现在楚国自己内部麻烦一大堆,关于楚王围要在楚国执行变法,并且一再派人寻求汉国的帮助,相关的事情在诸侯之间并不是什么秘密。
  连一再败于汉国的楚国……,也就是南方霸主都那样,其余国家就更不敢对汉国龇牙了。
  “齐必助力于荀,为我不可阻也。”崔杼是齐国的公族,尽管因为跟齐灵公闹翻,搞到了出奔的地步,他身为齐国公族的身份是永远不会变的。
  曾经的吕环……也就是齐灵公各种作,他的儿子吕光继续作,闹到现任的齐君吕杵臼就更能作了。
  可以说,要是齐国没有晏婴的话,以当前的局势而言,极可能早就领饭盒了,哪有再次蒸蒸日上的景象。
  是的,吕光已经在公元前547年薨逝,比原历史上多活了一年,现任在位的齐国国君是吕杵臼,也就是历史上的齐景公。
  根据汉国这边在齐国刺探的情报,吕杵臼是一个十分爱好享乐的一国之君,矛盾的地方在于他能够信任贤臣,本人享乐不干事也能让齐国显示出了中兴的迹象。
  当前总理齐国军政事务的是晏婴,另有司马穰苴以及梁丘据充当左右手,三人配合得很是愉快,尤其在变法上面并没有太大分歧,使得齐国上上下下变得井然有序。
  这样的齐国爆发出了极大的力量,不止恢复了原先吕武作为晋国“卿”时的各方面经济打击,还爆发出新的生产热情,尤其是在军队建设上得到了较大发展,以至于拉上鲁国、曹国以及几个三流诸侯国就能与荀国正面抗衡不落下风。
  那可是荀氏,他们虽然立国,曾经好歹也是晋国的卿位家族,武力方面再弱也不会弱到哪去。
  变法之后的齐国拉上几个列国就能跟荀国抗衡,还不足以显现变法的成果吗?
  吕武说道:“我闻齐国由济水至沂山修筑长城?”
  齐国的确是在着手干修建长城段的事情,他们打算先修泰山一带的关隘,慢慢向西北扩展到济水边上,随后又朝东南方向修,要打造出一条长度不少于七百里的长城防御线。
  这件事情在公元前555年已经有所迹象,齐国也的确开始修建各处关隘,一直到战国中期才将齐长城修成,目的是为了防范楚国。
  在吕武的这个历史版本,齐国并没有在公元前555年就着手修建长城,原因当然是吕武两次率军将齐国打得挺惨,齐国哪有那个人力物力去搞大工程。
  这不,晏婴主持变法,历时六七年让齐国的经济重新缓了过来,考虑到接下来进入到汉国与荀国大战不休的阶段,齐国有想要横插一杠子操控风云变幻,另一方面不得不为接下来汉国和荀国分出胜负做事先准备,结果是让齐国君臣将修建长城的方案拿了出来。
  作为太行令的梁兴出班,说道:“王上,齐确实有遣使相告,并求大汉使之能匠相帮。”
  什么情况?
  楚国要变法寻求汉国派人去帮忙,连带齐国要修长城也派人来请求汉国派出人手进行帮助???
  这不算什么太诡异的事情,大家有来无往而已,只要汉氏子姓的国祚存在一天,各方打归打,派人互相寻求帮忙也是很合情合理的。
  某种程度上,齐国未尝不是在告诉汉国:大佬,俺要启动大工程了,你就跟荀国安心打吧。
  楚国请求汉国帮忙变法也是相同的意思,隐晦表示无力干涉汉国想做什么,汉国只要不继续为难楚国,双方其实可以当很要好的朋友。
  在“东方世界”这边,汉国无论是在国家制度方面,还是在一些科技相关,无疑处在领跑地位,各诸侯想装瞎子都不成,不想落后太多又不知道怎么追,直接找汉国抄答案就成为一种可行手段了。
  吕武已经发现“东方世界”进入到诸侯谋求变法的时代,之前因为各种顾虑而没有付之行动的各国,好些国家已经展开实际行动,差别在于动作或大或小罢了。
  当下“东方世界”的变法模板只有两个,一个是汉国这种,另一个是郑国那种。
  排的上号的国家,大多数选择了汉国当“模板”进行模仿,一些很清楚自己底子的不入流国家则是选择学习郑国。
  什么郑国模式?就是像子产那样画饼,先吸引他国黎庶过来,能不能完成嘴巴说出去的某个伟大目标,反正将人骗过来变成国力的一部分就行。
  吕武对各诸侯求变并没有什么看法,不入流的国家求变,哪怕是变得强了一点点,后面也逃不过被兼并的命运;强国变法有可能变强,没有太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变法的过渡期,可能得到一个“外敌来犯内部不稳”的下场。
  变法啊,哪有那么容易的?尤其是列国又不像汉国是个新建立的国家,没有太多的历史包袱拖累。
  “如此说来,天下皆在等候大汉与荀国大战?”吕武说完笑了起来。
  举世瞩目啊?这待遇可真是高。
  吕武这边没有任何压力,不知道中行吴那边是个什么情况?
第840章
难兄难弟
  中行吴现在是什么情况?用四个字来概括就行了:压力山大!
  荀国跟汉国立国的时间相差无几,能够立国则是因为跟对了人,中行吴本身也不是完全没有功劳,用荀氏自家的军队打赢了楚军一次(第一次沫之战),算是给世人证明中行吴领导下的荀氏依旧很强大。
  荀氏在家族历史上远比曾经的阴氏现在的汉氏要悠久,当然……前提是吕武没有再次扛起殷商的大旗,要不然追溯起来子姓也有属于自己的辉煌,只是后面姬姓发达了,子姓成了前朝余孽而已。
  荀氏也是姬姓,他们还是晋国的公族,只是血脉关系上比较远罢了。所以论起来的话,荀氏和韩氏其实是出自同宗。
  现在,中行吴正与韩无忌面对面坐着,两人从见面时互相问候,到后来坐下一直没有吭声。
  韩无忌是在一年半以前来到荀国,当时荀国正在攻打邯郸赵,作为一国之君的中行吴进行亲征,使得韩无忌来到“沫”只是跟荀氏的一些公族进行接触,等中行吴班师回朝了才见了一面。
  那次见面纯粹就是走个过场,双方没有实际谈点什么有用的话题,后来中行吴就避免再接见韩无忌了。
  并不是中行吴瞧不起失国的韩氏,也不止是担忧韩氏要求荀国归还名义上还属于韩国的城邑,怕的是韩氏既要求归还城邑又要荀国马上攻打汉国。
  荀国将“邯郸”攻克了下来,耗时却足足有两年以上,面对“邯郸”这一座坚城,邯郸赵又是进行决死抵抗,打从事实上给荀国造成了很大的伤亡,物资耗费上也远超中行吴的事先估计。
  这么说吧,中行吴集结了一个“军”又三个“师”来打攻灭邯郸赵的一战,仅是这些部队人吃马嚼掉的粮秣,想象一下两年会耗费掉多少,别提国家进入到战时阶段对生产的影响了。
  等邯郸赵被灭亡,中行吴知道攻城产生的伤亡会很大,看到伤亡总汇还是差点眼前一黑晕过去。
  刨除掉下雪季节和一些雨季,两年的城池攻防战打下来,荀军阵亡将士达到六千三百零七人,终生残废五千零一人。
  这里的残废指的是无法再上战场,像是什么手指、脚趾、耳朵、鼻子没了之类不被算在残废之列,要是算上后面的身体残缺类型,数量恐怕要再翻上两三倍。
  打一个邯郸赵让荀国没了一万一千多的战斗人员?可以想象“邯郸”被经营成什么样,邯郸赵又是何等的拼命。
  然后,发生在战国初期有预谋并且真正实施的屠城也就展开了,包含邯郸赵的族人以及城内所有人员,原本数量应该有个三万左右,仅有四十八人在交战终止后幸存。
  别误会,不是荀军愿意留下那四十八人,他们之中很多是早就逃离,个位数躲在城内等荀军一直撤军才从躲藏的地方出来。
  所以,关于荀军对“邯郸”展开屠城已经传播出去,会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播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
  中行吴当然事先知道会对“邯郸”展开屠城,没有同意也不拒绝,同时不会留下任何文字记录,某方面来说也是想要让军队泄愤。
  毕竟,荀国在攻灭邯郸赵上的付出太多,收获方面却是非常少,怎么都要发泄一下的。
  韩无忌暂时不清楚荀军屠戮了“邯郸”一座城,不然他绝对会马上离开荀国。
  “韩与郑纠纷多也?”中行吴率先打破现场的沉默。
  韩无忌也不避讳,说道:“郑君桥行诡道,惑乱人心,掳人离国。非独我忌惮,楚亦多次警告,且已断其粮秣。”
  说子产掳走人就有点强行挽尊了,其实就是子产在履行诺言,有家回不得的韩人看不到韩氏有夺回国家的希望,一些韩人私自脱离韩氏麾下,跑去投靠了子产分田地去啦。
  楚国确实也断掉了对子产的粮秣支持,一下子让子产更加放飞自我。
  郑国本来对范国就有夺国之恨,子产派出小股部队一再袭扰和抢劫范国不会有什么心里负担,仅是让想翻脸又不敢翻脸的韩起更加郁闷而已。
  韩氏现在是被迫跟郑国抱团取暖,另一方面也不敢断掉跟范国的关系,别说是跟范国为敌了。他们因为郑国跟范国重新干了起来,一下成了两头都针对的受气包,再有麾下越跑越多,再不寻求出路的话,过上几年就该自己消亡了。
  跑掉的韩人并不全被子产的忽悠大法吸引过去,大概百分之六十是跑到“虎牢”找汉军自首。
  汉国对跑过来的韩人并没有什么刻意针对,也就是不抓起来当奴隶,韩人张口就想拿回以前的财产也别想,为汉国效力来赢回一切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73/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