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6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7/1090

  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两汉时期的“寒门”谁不是家资富足,缺的不过是朝堂上的人脉罢了;哪怕到了有唐一代,当官的那些人,他们谁还不是先天上或后天抱大腿,一个个有着深厚背景;即便是号称只要读书就能当官的两宋,也不想一想能读书需要的前置条件,别拿一些极个例的事情说事,用“幸存者偏差”的那一套来忽悠人。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需要一件又一件慢慢办,吕武没有那个条件在短时间内消灭贵族,事实上贵族也不可能被消灭,没有明面的贵族,还能完全没有权贵?
  吕武能用近三十年的时间在建国后有两成官职落在非贵族手里,算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了。
  “寡人欲增‘中郎将’一职,为上将军之下。”吕武承认自己又抄老刘家的作业了。
  在吕武的计划中,除了中郎将之外,还有将军级别的军职。
  汉国在未来会一再发生大战,新增军职是一种刚需的需求,以其到时候发现原有制度不顶用再干着急或是临时改变,不如事先就将一切安排妥当。
  众臣没有多么诧异。
  新增官职是吧?国家制度都是新的,搞出另外一些职位,有什么值得一惊一乍的。
  随后,吕武让人公布了一些职位的调动。
  核心高层的官职人选没有变动,军队的中上层则是一下子增多了五个,其中解平成“五官中郎将”了。
  又双叒叕……抄老刘家作业啦!
  军队结构出现改变,众臣好像是嗅到了什么味道,一下子变得亢奋起来……
第829章
汉王高义啊!
  历史的进程一再证明了吕武的目光之长远,所作所为之睿智,再加上汉国蒸蒸日上,可以想象吕武的权威该有多么重。
  只要汉国没有发生极大的失败,哪怕出现了一些意外,汉国的臣民绝对还是会对吕武有一种盲从的心理。
  当前的时代讲究“祀”与“戎”的重要性,之所以是“祀”在前,主要是关乎到了周王室制定的宗法;“戎”与之并列则是关乎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周王室制定的宗法依然行之有效之前,一国之君掌握“祀”与“戎”基本上也就稳了。
  那么,目前周王室制定的宗法还有约束力吗?其实还是有的。
  吕武、士匄和中行吴用功劳跟周天子交换了得爵立国的资本,哪怕干了实际分割晋国的事情,打从实际上并不能算是乱臣贼子,篡位之说更是无从谈起。
  汉国吞并了秦国,范国吞并了郑国,荀国吞并了卫国?这些事情跟篡位没有关联,只是纯粹的列国兼并而已。
  韩起有晋国公族的身份,哪怕韩氏一度淡化身为晋国公室的事实,既然是事实就无从否认而起,韩氏将曲沃一系踹下君位,哪怕是改了国号也仅是一种取而代之罢了。
  毕竟,之前有过曲沃代翼,晋国原先也叫唐国,韩氏改为韩国又怎么地啦?
  所以了,近百年内也就等于没有发生过篡位事件。
  因为没有爆发过“大事件”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毁灭性的冲击,以历史进程来说就是时局在往崩坏发展,周王室的一些制度远没有达到完全崩坏的程度。
  拿那么一件事情来说,汉国现在完全有能力将周王室给灭了,真正展开军事行动,从出兵到灭亡周王室估计不用耗费超过三个月的时间,然而吕武从来没有想过付之行动。
  现在把周王室灭掉是一件很不理智的行为,甚至会显得吕武很蠢。
  列国都知道汉国要谋求四晋归一了,以当前的思维以及道德观念来讲,其实绝大多数人认为吕武想做的事情很合情合理,要是能够将姬彪重新扶上位的话,无疑吕武会成为一名可以与日月争辉的伟人。
  当然,吕武毛病才重新将晋国建立起来,进行四晋归一则是不免需要借到姬彪的一些光环。
  今天,吕武请来了姬彪,两人畅聊了一些往事,其余什么话题都没有提及。
  吕武不止一次邀请姬彪,表现出了一种值得解读的善意。
  这一些事情很快被汉国传播到列国,不出意外没有多久周天子就会派公卿到“长安”慰问姬彪,列国也会开始思考吕武那么对待姬彪想干什么。
  吕武增加了“将军”和“中郎将”两个军职,下一步对常备军的数量进行了扩增,将原本一万五千数量增加到了三万。
  这一个动作对于汉国群臣来说无疑是一个信号,再有吕武刻意亲善姬彪的行为,谁都明白汉军东出的时间越来越近了。
  在这一种现状之下,作为范国正使的刘明频繁求见吕武,得到接见的次数却是不多。
  一样是作为使节待在“长安”的韩无忌急到跳脚,很清楚光是用言语无法让汉国归还城邑,似乎汉国归还城邑的可能性也是极低,选择离开“长安”要赶往“沫”求见中行吴谈事情。
  荀国的使节团在解朔丧礼结束后就已经离开“长安”归国。他们的这一举动只证明一件事情,也就是荀国知道跟汉国再无亲密可能,以其在汉国浪费时间,不如回国再奔走列国争取支持。
  公元前539年在各国的频繁动作中离开,迎来了公元前538年的岁月。
  年初,楚国新的使节团来到“长安”,随后公子罢敌求见吕武。
  “汉国日强,我王实为羡慕,今命我求道于汉王。”公子罢敌进行了该有的礼节,又东拉西扯了一会,讲出了来意。
  什么求道?不是要玩修仙,明白讲就是寻求汉国的支持,帮助楚国进行变法。
  辛亏吕武已经在这个“世界”待了几十年,不说是被完全同化,怎么都该懂得一些当代人的思维,听到公子罢敌的请求才没有觉得楚国上下都疯了。
  “楚王欲变法,不知可有章程?”吕武问道。
  近些年来寻求变法的国家相当多,实际展开变法的国家则是没有几个。
  诸侯们已经明白不求变不行,有些诸侯尽管万分想要变法,可是受限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实施。
  现在展开变法的国家有汉国、齐国和郑国,其中齐国是模仿汉国,郑国则是在子产的计划与操作下玩自己的一套。
  喊出要变法的国家非常多,包括了名存实亡的韩国,国势过分衰弱的范国,还有看着发展良好的荀国,其余诸侯心里想要变法嘴巴则是紧紧闭着。
  以国家层次来说,一国之君肯定是发现国家出现问题才会想要变法,有些诸侯则是连想要变法都不敢说出来,唯恐惊扰了公族以及贵族,致使国家出现动荡。
  这件事情并不搞笑,每一个国家都有一群利益既得者,变法肯定会出现利益变动,利益既得者可不想刀子砍到自己身上,不敢明面上反对变法,还不会玩私下破坏的事情吗?
  公子罢敌讲了非常多,楚国的一些事情对各国并不是什么秘密,比如公族与君王的矛盾,公族与贵族的矛盾,君王被迫只能亲近公族无法扶持非公族的贵族,疆域足够辽阔却无法进行有效利用等等。
  吕武听完,搞懂了熊围想干什么,实话实说道:“如楚王欲收回权柄,楚必大乱。”
  楚国当然是楚王的权柄最高,但是君王的权柄能不能得到伸展,看的是群臣到底配不配合。
  熊围干了弑君篡位的事情,吓得一众贵族逃离国都,不是有蒍氏和斗氏力撑的话,楚国连基本的运作都无法维持了。
  “汉王仁德!”公子罢敌一脸的佩服。
  这也是吕武的明智之处,大家都能明白的事情,不会去强行胡说八道。
  吕武想了想,说道:“如楚王果真寻求变法,或许可对外征战,得大胜以获威望,进而力压群臣。”
  公子罢敌从座位上阵站起来,对着吕武行了一个弯腰九十度的礼,重新直起腰来,有那么点崇拜地看着吕武,说道:“汉王所言无错,只是不知出征何处?”
  这个问题?吕武可以回答,但是没有必要去回答。
第830章
寡人真的太难了
  楚王围想要有威望,途径当然是出征获胜,想要获得更多的威望则是进行亲征。
  要不,楚国再北征试一试?
  楚国来向汉国问计,想要吕武派出人手帮楚国进行变法,适合再跟汉国交战吗?
  现在已经是战国初期的阶段,大多数人的思维则是依然留在春秋时期。熊围能够向吕武请求帮助,不等于出兵跟汉国交锋会存在心里障碍。
  说白了,其实就是春秋时期人们觉得一码事归一码事的思维结构,才不会将所有事情混为一谈,也就个人交情归于个人交情,涉及到国家大事则是该怎么就怎么着。
  吕武一开始对春秋人们的思想很不习惯,一度还觉得他们有精神分裂症,慢慢也就习惯了人们的思维层次,不再浅白地区分友情与背叛。
  目前熊围的处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异常糟糕。
  偌大的楚国不说处在分崩离析的边缘,君王与公族决裂,公族与非公族贵族大有玩自治,一个不慎楚国就要提前进入“封君政治”的历史阶段了。
  这是弑君篡位的一些过程过于恶劣,熊围不但杀了刚继位的熊员,并且还将熊员的子嗣杀了个干净。
  熊围那么干是为了保证不遭到反扑,索性让熊员一家子整整齐齐。
  然而,楚国公族与贵族看到熊围那么狠辣,他们能不感到害怕吗?怕肯定是怕得要死,认为熊围连自己的近亲都能下狠手,杀起他们来就更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不跑还留下来等死啊!
  公族与贵族一跑,熊围几乎成了光杆君王。
  没有了臣民的君王,他还是君王吗?一定会变成了只有君王名份的孤家寡人。
  若是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君王也就得了一个众叛亲离的下场,估计是离“被”薨逝不远了。
  说起来,楚国离奇死亡的国君可不少,国君之位从芈姓的这家换那家一度成为一种常态,只是从来没有谁像熊围那么狠,一下子让被害者一家子整整齐齐入了土。
  “汉王所言,需对外征战获取威望?此寡人知也,需知汉王是否有意助我变法。”熊围问道。
  现在是公元前538年的春季下旬。
  公子罢敌在汉国待了将近四个月,前一个月就是正常出使,后面有一个月在向吕武讨教变法事宜,剩下的两个月则是游历汉国各郡县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7/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