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领主(校对)第10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090

  中行吴和韩起注视着吕武,等待一个答案。
  吕武假装沉吟了一下下,说道:“可出一‘军’、两万骑。”
  以汉军的编制,一个军团再加上两万骑兵,数量绝对不能说是少了。
  现在不是汉国面临实际威胁,出兵帮助范国而已,很够意思啦。
  士匄皱眉说道:“仅‘新田’便可使汉国出兵一‘军’,余下诸城邑不抵一‘旅’、一‘师’之力?”
  “我之一‘军’可抵楚军十万之数。”吕武说得霸气。
  以前的晋军,一个“军”就能够压着五万楚军胖揍。这个是一种真实的事实。
  各家从晋国分家而出,一开始范国的一个“军”也能压着五六万楚军在打,随着战争进行越来越久,战斗力的优势一再丧失,当前一个范国的“军”也就能扛住四万左右的楚军。
  士匄明显的一阵愕然,好像是难以置信,又像是不服气,问道:“果真?”
  这话问的。
  吕武要出动的那一个“军”,里面常备军就占了一个“师”又一个“旅”,其余算是汉国的二线部队,说是二线部队,问题是在战斗力上面跟之前的晋军对比,好像是能强那么一点点?
  这个“强”是从兵源年龄、体格到训练度和装备层次的强。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哪怕是以前的晋军,还能少了白发苍苍或是年少的士兵吗?不可能的。
  汉国有了自己的制度,征召士兵可以优而选之,大多以二十岁到三十岁为征召对象,还能专门选择以“徒”或“羡”为征召目标。
  以前,晋国的“士”、“徒”和“羡”是一种在家自己练的方式。
  轮到汉国这边,每年至少有一个月是大家集中在一块训练,排兵布阵一练再练,默契才不是各自练自己的能比。
  汉国有爵位制度,谁不是卯足了劲想要建功立业,有点抱负的人,谁不是在家有空就勤练杀人技?
  另外一点,以前的阴氏就以甲兵之强冠绝天下,好些年又过去了,肯定会有新的利器出现。
  因为制度方面出现改变,受到征召的士兵在入伍时可是有硬性要求,无法自己出资备妥相关物资,要被强制向国家借贷配齐兵甲器械,搞的就是全军一体化,不会出现那种一部分装备良好,另一部穿破烂的情况。
  从训练度,再到装备优良程度,以及想要建功立业的决心和劲头,说汉军比晋军更强,那是有其原因的。
  曾经,吕武想过是搞汉时的“良家子”从军制度,还是搞唐时的府兵制度,又或是在原有基础上弄明时的兵户制度,后来想明白什么合适就怎么来,慢慢再形成自己的制度。
  顺其自然嘛,就是那么一回事。
  现在,士匄在怀疑汉军的战斗力?
  吕武淡淡说道:“届时可知。”
  士匄还是很不放心,说道:“楚日渐强盛,今次若是不能大败之,范危矣,韩亦触其兵锋,荀或会腹背受敌。”
  还有其它的事情,比如宋国就是下一个楚国会吞并的国家。
  咦?人家宋国扛了楚国那么久没事,怎么轮到现在会被楚国吞并呢?
  道理并不复杂,以前不是有晋国能威胁楚国吗?间接也就让楚国不敢竭尽全力去攻打宋国,楚国只拿出一半或更少实力去攻打宋国,宋国自然是还能撑得住,一旦楚国能拿出更多的力量去攻打宋国,事情就说不准了。
  而一旦范国不行了,“东方世界”又没有国家去抗衡楚国,不止宋国会倒霉,其余徐国、钟离国、钟吾国等等诸侯国,一样是逃不过被楚国吞并的下场。
  吕武很清楚士匄的担忧,又看出了韩起和中行吴的顾虑,笑着说道:“如若不敌,汉再增兵便是。”
  这一事件,士匄、中行吴和韩起绝对在想:“为什么不是一下子拿出最强的力量,要等着事态恶化再增兵?”
  如果汉国出兵,他们还是打不过楚国,后面汉国再增兵能不能反败为胜先不提,范国绝对会倒霉,韩国可能也要损失一波,间接又影响到荀国对齐国、鲁国的战事。
  士匄说了上面的事情。
  “当今天下,何人助战可出五万之众?”吕武问道。
  这特么。
  别闹出给脸不要脸的事情来。
  虽然是有获得城邑上的收获,说到底汉国不是一定要出兵,愿意出兵已经是一种善意,要闹到汉国不出兵相助,或是干脆摁住他们打,才开心吗?
  几人感受到了吕武的态度,脸色不断变化,心有顾忌也就改了个话题。
  说到底,大家不再是一国之臣的同僚,没有什么是必须进行的义务,求助就该有个求助的样子,商量不是不能商量,不想拿出更多的“雇佣金”又想获得更多,没那个口才来讲事,非闹到一拍两散吗?
  后面,几个人各自散去。
  吕武当然是回去函谷关那边。
  士匄几人先回去自己的营盘,后面又聚到了一起。
  “汉王非元戎矣。”中行吴说道。
  他是在埋怨士匄要求太多,能拿出来的酬劳太少。
  韩起看着脸色很臭的士匄,说道:“汉王愿意助战,已是顾念旧情,不可使之不悦。”
  中行吴立刻看向韩起,怎么都觉得有点火上添油。
  果然,士匄脸色更臭,一阵咳嗽之后说道:“荀或日短无忧,韩或成汉口中之食,范亦或将为汉、楚瓜分。”
  喂喂喂!
  饭不能乱吃,话也不能乱讲啊!
  士匄并不止是在讲气话,又说道:“言及结盟,汉王一再搪塞。此便为明证。”
  肯定是那样的道理呀!
  以前大家追求的是成为霸主,当老大作威作福,再快快乐乐地向各个诸侯国收取保护费。
  几年前不是有什么大一统的说法出现吗?各诸侯以及贵族听了的反应不大,不代表真的完全不当一回事。
  楚国那边在吞并陈国、蔡国和沈国之后,对大一统理论做出了回应,说是愿意承担达成天下止戈的愿望,吞并三个国家是为了共建美好家园来着。
  他们哪怕不愿意承认,以“东方世界”当前的格局来看,硬要有个档次的话,楚国和汉国无疑是第一档,荀国和齐国、范国应该是第二档?
  楚国已经回应了大一统,有同等实力的汉国到底是怎么想的?
  一时间,士匄的一句话,说得中行吴和韩起陷入了沉思……
第808章
怎么才能坑到汉国?
  当今天下诸侯但凡有点忧患意识,他们肯定是存有求变之心,有没有将想法付之行动,看的是情况到底允不允许而已。
  作为近十来年第一个变法的国家,也就是汉国,没有大举参与诸侯之间的征战,变法的成果到底是怎么样,属于暂时没有经过检验的类型。
  另一个摸着汉国过河搞变法的齐国,他们尽管不是全面模仿汉国的变法,仅仅是学着搞了二十等爵,爆发出来的力量却是有目共睹。
  也就是一二十年之前而已,看似非常强大的齐国屡屡被晋国摁在地上摩擦,好几次晋国只是玩闹一般地派出一个“军”再多一点的兵力,能够收拾得齐国不要不要的。
  荀氏从晋国分家出来,由于还没有过去一代人的时间,按理说荀人的生活习俗与观念该是跟作为晋人时差不多,军队战斗力哪怕是没有了阴氏、范氏、魏氏……等等家族的配合,出现下降趋势也不应该是断崖式才对。
  然后呢?齐国展开了变法,军队数量一再膨胀是一回事,像不像之前的军纪那么散漫也是另外一回事,事实却是证明齐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不俗的提升?
  人还是那些人,军纪也是那种军纪,齐军怎么一下子变得那么能打呢?无非就是战场上的斩获可以换到晋身之资这一点,使得参战齐人的战斗欲望更高了而已。
  范国也是分家自晋国,他们经过数年的大战,一再将兵力消耗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的士兵一再消耗,范军的战斗力肯定会出现下降趋势。
  楚国喊变法喊了几年,真正的行动却是一点都没有。
  老旧的楚国碰上了从晋国分家出来的范氏,有点理智的人都清楚一点,仅仅依靠范国或许能跟楚国抗衡一段时间,拖得越久却是一定会对范国更加不利。
  随着局势变得极为不利,士匄变法的决心越来越大,换作是身子骨好一点,以他的性格绝对会压住公族来展开变法。
  现在比较要命的是士匄的身子骨非常差,哪怕他再是怎么莽,必须思考一旦展开变法,内部的公族和贵族会怎么样,要是变法进行到一半自己死了又会是怎么的一个状况。
  由于身体撑不住,士匄想要变法的念头也就成了奢望,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范鞅身上了。
  范鞅是谁?他是士匄的嫡长子,也是范国的公子,未来的范国之王呀。
  如果要问一问范鞅怎么样?笼统一点的来说,他在各项能力上并不比同等岁数的中行吴差多少,有意思的是他还有点智瑩的影子,也就是非常贪婪。
  “不至于此罢?”韩起自己想了一圈,老实说自己也无法确定。
  士匄断言道:“定是如此。”
  以前作为阴氏时,吕武很乐意跟各家亲近,轮到自行建国却开始保持起了距离。仅仅是这一点,吕武的表现就跟士匄和中行吴不一样。
  另外说点更难听的话,汉氏子姓其实很能占便宜,仅仅是韩氏玩一手取而代之,汉国没有付出什么实际的代价就获得了韩氏的“老巢”了。
  当然,范国和荀国也是各有所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2/109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