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校对)第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89


何时黄鹤重来,且共倒金樽,浇洲渚千年芳草。
但见白云飞去,更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黄州
[225]
赤壁在府城汉川门外,屹立江滨,截然如壁。石皆绛色,故名焉。《水经》
[226]
谓之赤鼻山,东坡游此作二赋,指为吴魏交兵处,则非也。
壁下已成陆地,上有二赋亭。
注释
[220]
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始建于三国,唐代诗人崔颢曾于此写诗《题黄鹤楼》。与古琴台、晴川阁,并称武汉三大名胜。又与湖南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221]
屹峙(zhì):耸立。屹,山势高耸;峙,两山相对。
[222]
汉江:又称汉水。源出秦岭南麓的陕西汉中宁强县冢山。长江最大支流。古时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江河淮汉”。
[223]
晴川阁:位于湖北武汉汉阳区龟山东麓禹功矶上,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北邻汉水,东濒长江,与黄鹤楼夹江相望。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有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24]
瑶台:神仙所居之地。传说其楼台皆为美玉砌成。
[225]
黄州:今湖北省黄冈。
[226]
《水经》:我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北魏郦道元为其作注,有《水经注》流通。
游荆州
是年仲冬,抵荆州
[227]
,琢堂得升潼关观察之信,留余住荆州。余以未得见蜀中山水为怅。时琢堂入川,而哲嗣敦夫、眷属及蔡子琴、席芝堂,俱留于荆州,居刘氏废园。余记其厅额曰“紫藤红树山房”。庭阶围以石栏,凿方池一亩。池中建一亭,有石桥通焉。亭后筑土垒石,杂树丛生;余多旷地,楼阁俱倾颓矣。
客中无事,或吟或啸,或出游,或聚谈。岁暮虽资斧
[228]
不继,而上下雍雍,典衣沽酒,且置锣鼓敲之。每夜必酌,每酌必令。窘则四两烧刀
[229]
,亦必大施觞政。
遇同乡蔡姓者,蔡子琴与叙宗系,乃其族子也。倩其导游名胜,至府学前之曲江楼
[230]
。昔张九龄为长史时,赋诗其上。朱子亦有诗曰:“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231]
。”
城上又有雄楚楼
[232]
,五代时高氏
[233]
所建,规模雄峻,极目可数百里。绕城傍水,尽植垂杨,小舟荡桨往来,颇有画意。
荆州府署即关壮缪
[234]
帅府,仪门内有青石断马槽,相传即赤兔马食槽也。访罗含
[235]
宅于城西小湖上,不遇。又访宋玉
[236]
故宅于城北。昔庾信
[237]
遇侯景之乱
[238]
,遁归江陵,居宋玉故宅,继改为酒家,今则不可复识矣。
注释
[227]
荆州:今湖北荆州。古称江陵,春秋战国之时楚国都城在地。楚曾建国于荆山。
[228]
资斧:旅费、盘缠。
[229]
烧刀:烧酒。
[230]
曲江楼:荆州古城南门楼。唐代开元年间宰相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贬任荆州长史时,曾赋诗其上。南宋时,张九龄族人、学者张栻仰慕张九龄,重建此楼,并更名曲江楼。
[231]
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宋代诗人朱熹《短句奉迎荆南幕府二首》(其二):“吊古宁忘恨,开尊且破愁。相思欲回首,但上曲江楼。”
[232]
雄楚楼:位于今湖北荆州北城垣。五代时,荆南节度使高季兴所建,得名于杜甫《又作此奉卫王》一诗:“西北楼成雄楚都,远开山岳散江湖。”后毁于战火。
[233]
高氏:高季兴(858-929),字贻孙,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人。后梁朱温称帝后,曾任荆南节度使。后唐灭梁后,被封为南平王
[234]
关壮缪:关羽(161-220),字云长,河东谢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后被孙权部下设伏所杀,死后被追谥为“壮缪侯”。民间尊称为“关公”。
[235]
罗含(292-372):字君章,衡阳郡耒阳(今湖南耒阳)人,东晋文学家。官至廷尉、长沙相。文辞精隽,名重一时,有“江左之秀”之誉。曾隐居荆州。
[236]
宋玉(前298-前222):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鄢城(今湖北宜城)人。美貌丰姿,擅辞赋文章。著有《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
[237]
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南阳)人。少负才名,文辞清艳。四十二岁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被强留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文风大变,苍郁悲凉。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有《庾子山集》传世。
[238]
侯景之乱:又称太清之难。南朝梁太清元年(548年),将领侯景因对梁武帝通好东魏不满,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叛乱。他将梁武帝饿死,掌握军政,后在梁湘东王萧绎的讨伐下,被部下所杀。
游潼关
是年大除,雪后极寒。献岁发春,无贺年之扰,日惟燃纸炮、放纸鸢、扎纸灯以为乐。既而风传花信
[239]
,雨濯春尘。琢堂诸姬携其少女、幼子,顺川流而下。敦夫乃重整行装,合帮而走。由樊城登陆,直赴潼关。
由河南阌乡县
[240]
,西出函谷关
[241]
,有“紫气东来
[242]
”四字,即老子乘青牛所过之地。两山夹道,仅容二马并行。约十里即潼关,左背峭壁,右临黄河,关在山河之间扼喉而起,重楼垒垛,极其雄峻。而车马寂然,人烟亦稀。昌黎诗曰:“日照潼关四扇开
[243]
。”殆亦言其冷落耶?
城中观察之下,仅一别驾
[244]
。道署紧靠北城,后有园圃,横长约三亩。东西凿两池,水从西南墙外而入,东流至两池间,支分三道:一向南至大厨房,以供日用;一向东入东池;一向北折西,由石螭
[245]
口中喷入西池,绕至西北,设闸泄泻,由城脚转北,穿窦而出,直下黄河。日夜环流,殊清人耳。竹树阴浓,仰不见天。西池中有亭,藕花绕左右。东有面南书室三间,庭有葡萄架,下设方石,可弈可饮,以外皆菊畦。西有面东轩屋三间,坐其中可听流水声。轩南有小门可通内室。轩北窗下另凿小池,池之北有小庙,祀花神。园正中筑三层楼一座,紧靠北城,高与城齐,俯视城外,即黄河也。河之北,山如屏列,已属山西界。真洋洋大观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8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