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9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98/2399

  你以为自己是灰太狼呀,说回来就能够回来。韩艺倒也不恼,道:“右仆射要这般想,我也能够理解,但是我绝非来此看右仆射的笑话,我还不至于这么闲,我来此送右仆射,主要是因为当初我初来长安,右仆射还来过我北巷捧场,并且想招我入工部,也算是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来此相送,也算是报答这一份恩情。”
  褚遂良哼道:“不必了,我只恨当初没有将你赶出长安。”
  韩艺自当没有听见,道:“不知右仆射可否下车与我聊上几句,我倒有些话想跟右仆射说。”
  褚遂良本想一口拒绝,但转念一想,若是拒绝的话,岂不是怕了他。一声不吭,下得马车来。韩艺也赶紧从马上下来,手指着自己的马,朝着褚遂良的一个仆人道:“交给你了。”
  说完,就将缰绳扔给那仆人,然后朝着褚遂良伸手道:“右仆射,请!”
  褚遂良昂首挺胸,大步往前走去。
  韩艺笑了笑,快步追了过去,笑道:“想必右仆射此时心中一定很不甘心,觉得自己被奸人所害,亦或者觉得陛下听信谗言,忠奸不分,将右仆射这等忠臣贤臣赶出长安,将来必定会后悔的。”
  褚遂良冷笑道:“算你还有自知之明。”
  韩艺呵呵一笑,道:“那不知右仆射可有想过是谁造成这一切的?”
  褚遂良微微一愣,瞥向韩艺,道:“你此话是何意?”
  韩艺道:“也许右仆射是在怪罪武昭仪,亦或者我。但不知,右仆射可否想过一个人。”
  褚遂良皱眉道:“什么人?”
  “褚遂良!”韩艺一笑道。
  褚遂良怒目睁圆,狠狠瞪着韩艺。
  “看来右仆射是肯定没有想过。”
  韩艺笑着摇摇头,道:“如今在朝中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太尉揽权过度,造成皇权孱弱,才有今日之争。可是在我看来,这也怪不得太尉,当然,更加不能怪我,要怪就只能怪右仆射你,今日这一切都是右仆射你造成的。”
  褚遂良激动道:“你胡说,若非你这等奸佞小人在陛下身边怂恿陛下,陛下又岂会干出这等有违礼法,让天下人耻笑之事来。”
  他心想,若真要怪罪,怎么怪不到他头上来,他的老大是长孙无忌,那边是李治和武媚娘。
  “非也!非也!”韩艺笑着摇摇头,道:“我曾听陛下说过,先帝在临终前,曾亲口嘱咐过你一句话,就是让你一定要保护好太尉,莫要让人离间了陛下和太尉。不知是否?”
  当初李治在游说李勣的过程中,也将当年托孤一事,告知了韩艺。
  褚遂良皱眉道:“是又如何?”
  韩艺道:“就当时的情况来看,太尉已经是权倾朝野,乃当朝第一人,只有他去对付别人,没有人敢对付他,为什么先帝偏偏让右仆射你去保护太尉呢?难道右仆射的本事比太尉还要大?而且还要在临终托孤时,再三强调这一点。”
  褚遂良听得微微皱眉,道:“老夫一直都在遵从先帝的嘱托,只是老夫一时冲动,才酿成今日之苦果,否则的话,你们焉能恁地嚣张。”
  韩艺摇摇头道:“而我要说的正是因为右仆射理解错了先帝的这一句话,才会酿成今日之苦果。”
  褚遂良一怔,道:“理解错了?”
  “不错!”
  韩艺点头道:“正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先帝在临终前,为什么会恁地担忧别人离间了太尉与陛下的关系,因为这就是先帝最为担忧的一点。在贞观后期,国泰民安,四海升平,周边强敌相继被消灭,若由太尉和右仆射来辅助陛下治理国家,大乱是不可能出的。最令人担忧的其实就是太尉与陛下之间的矛盾。
  据我所知,长孙皇后曾再三叮嘱过先帝,莫要重用外戚,但是先帝对于太尉始终非常信任,但是信任是一回事,绝对信任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太尉曾今就有揽权过度的习惯,恰好当今陛下性格又显得有些软弱,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放在一起,你说先帝会不会担忧陛下会被臣子架空?这才是先帝最为担忧的事情。”
  褚遂良双目一睁,随即又立刻陷入沉思当中。
  韩艺继续说道:“先帝这一句话看似对于右仆射你说的,其实是在警告太尉,为什么害怕太尉与陛下的关系会被离间,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就是有可能会被离间。这就是让太尉不要揽权过度,以免被人离间。但是仅此如此,先帝还不放心,因为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那对于大唐王朝而言,实在是太危险了。因此先帝对右仆射你说,要保护好太尉。
  如何保护?很简单,不要让太尉揽权过度,这就是最好的保护。也就是说,陛下希望右仆射你能够在陛下和太尉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如果太尉揽权过度,你就必须站在陛下这边,以此来平衡太尉的权力,如果陛下权力过重,但是陛下毕竟年幼,治理国家恐怕非常需要太尉的辅助,那么右仆射你就应该站在太尉那边,一同辅助陛下。”
  说到这里,韩艺叹了口气,道:“可惜右仆射你理解错了,而且错得非常离谱,你一味的去保护太尉,并且坚决的站在太尉那边。先帝一代明君,开创出更古未有的王朝,可谓是算无遗漏,然而先帝却忽略了右仆射你的性格。记得先帝曾如此评价右仆射,‘褚遂良耿直,有学术,竭尽所能忠诚于朕,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右仆射你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独当一面的才能,当年先帝在世时,右仆射你全心全意依靠着先帝,先帝走后,右仆射你又依靠太尉,这不但没有完成先帝的嘱托,还加速了这种情况的发生。两位托孤大臣同仇敌忾,这对于皇权而言,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幸好的是,先帝非一般人也,其远见和谋略要胜于所有人,因此先帝还安排了大司空暗中监督你们,这才有今日之果。倘若右仆射当时理解了先帝的良苦用心,这一切是根本不会发生的。敢问右仆射,你有何资格去怪罪他人?你辜负了先帝,辜负了陛下,辜负了太尉,也辜负了大唐,你才是我大唐最大的罪人。”
  褚遂良听得怔怔不语,右手突然剧烈的颤抖了起来,韩艺说得没错,他心里一直都怪李治没有体会到他的忠心,听信小人谗言,他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殊不知李治是必须要这么做的,不是小人怂恿李治这么做的,跟武媚娘他们没有一点关系,皇帝如果没有权力,那算什么皇帝。
  过得半晌,褚遂良双目一合,仰天长叹一声,此时他心里只有满满的内疚和悔恨,又复杂了看了眼韩艺,道:“你为何要与老夫说这一切。”
  韩艺笑道:“很简单,因为我比你大度。”
  这一句话堵的褚遂良脸上是一阵红一阵白。他一直都非常骄傲的,因为他从小文采非凡,尤其书法简直就是天下第一,可追王羲之,就养成了他一种骄傲自大的心态,可是如今,却在一个刚满弱冠之年的青年面前自行惭愧,关键他还反驳不了。
  他的确一直老想如何如何报复韩艺,可是韩艺都没有放在心上,都没空搭理他,这简直就摧毁了他心中的骄傲。
  韩艺又道:“虽然我与右仆射有诸多不睦,但是我可从未记恨着右仆射,因为我志不在此,只有小肚鸡肠的人才会坐在宰相的位子上,却整天惦记着私人的恩怨。如果我不跟你说这一番话,你一定会怀着满腔的不甘去到潭州,就算去到潭州也不会尽力为潭州百姓做事,相反的,你只会想着重回长安,夺回自己失去的一切。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右仆射你还惦记着先帝的恩情,就应该带着一颗恕罪的心去往潭州,尽心尽力造福一方百姓,不要再觉得有任何人亏欠你,要说亏欠,也是你亏欠大唐的。他日见到先帝,或许还能够得到先帝的谅解,如果右仆射你兀自不肯悔改,到时只会惹来杀身之祸,因为任何一个君主都不会愿意做一个傀儡。当然,如果右仆射你放下一切,全心全意打理好潭州,或许还有机会回到长安来。”
  褚遂良猛地一怔,呆立半晌,随即一语不发,转身便上得马车。
  “右仆射一路顺风!”
  韩艺微微颔首。
  他说的倒是光明磊落,其实心里还是有他的小九九。
  然而这个小九九可能没有人想得到,包括褚遂良。
  他说这番话的原因,就是潭州。
  因为潭州对于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是他南进计划的一个要冲,目前南方道路闭塞,能走的路不多,潭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要地,但是潭州目前而言,比较荒芜,都是土著和被贬的人居住在那里,如果褚遂良能够将潭州治理好了,那么对于韩艺的南进计划是有非常大的帮助。仅凭元家的势力,还是不能够的,这需要官府的配合。
  事有凑巧,李治偏偏安排褚遂良去潭州。
  其实韩艺也挺乐于见到褚遂良去到潭州的,因为褚遂良毕竟是当过宰相的,虽然性格有问题,但是本事不用说,治理一个潭州那是绰绰有余。问题就在于,褚遂良不会甘心待在潭州,他一定会想办法回长安。
  韩艺跟他说这一番话的目的,就是要他好好治理潭州,不要想太多了,我的南进计划都已经开始了。
  另外他选择了关陇集团,而褚遂良是关陇集团的元老,他也不愿意跟褚遂良闹得太僵,这对他以后的发展不利。
  这一般人哪里想得到,只是因为韩艺职业的特殊性,千门中人讲究的不是大局,而是布局,如何布局,就是将每一个细节做到完美。通常来说,老千一般死就死在细节上面,韩艺能够活到穿越,就是他对于细节非常看重,不厌其烦的推敲每一个细节,思考每一个细节所能够带来的利益。
第822章
废后
  褚遂良终究还是离开了长安,很是凄凉。
  但是他并不值得同情,毕竟他可不是马周、魏征那样绝对正直的臣子,想当初在房遗爱一案中,他可也是出了不少力,既然你能这样去搞别人,那别人来搞你,也很正常呀,出来混的总归是要还的。
  不过,韩艺却有一点点理解他。
  褚遂良飞鸟依人的性格,不一定就是天生的,多半还是后天养成的。
  因为褚遂良是杭州人士,虽也是出身名门,但却是江南士族,而唐朝还是以北方为中心,权力中心还是围绕着关陇集团和山东集团在转,外来乍到的褚遂良只能依附一边,才能够平步青云,不然的话,他是挤不进去这个圈子,哪怕马周后来当了宰相,其实都不在这个圈子里面。
  褚遂良想要进入这个圈子,只能依附别人,他选择了关陇集团,因此也得以重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他性格上变得飞鸟依人。
  ……
  但是褚遂良的离开,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刚刚开始。
  然而,让大家没有料到的是,作为褚遂良的良师益友兼死党,长孙无忌在这期间没有任何动静,而且他们这一派也停止了一切针对废后一事的动作,全部都按兵不动。
  正所谓时来运转,恰恰这时候岐州长史于承素突然上了一封奏章来,弹劾原本去遂州上任的柳奭在行至岐州时,泄露禁中密语,也就是说皇帝与后宫之间的交流。
  但是奏章中却并未提及具体内容,就是这么一句话,显然,于承素是为了迎合李治,才上了这一道奏章。
  这真是机灵啊!
  李治查都没有查,就直接将柳奭贬为荣州刺史,那就是更远的地方了。
  但是李治还是未有提及废王立武之事,他就是在看长孙无忌是个什么反应,等于是一步一步的在试探长孙无忌。
  可是长孙无忌还是没有任何动静。
  李治见罢,心里也不由得想,难道我舅舅真的妥协了。你既然不为所动,那我就再进一步,于是就开始了他的最终目的,废王立武。
  而这废王立武还得分两个步骤,你不能说我之所以废王,就是为了立武,虽然事情的本质是这样的,但是你这么说出来,那也太薄情寡义了,大臣们再害怕也会站出来反对的,反对派就更加不用说了,所以这两件事虽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操作起来,那得分开来操作。
  这第一步当然就是废王。
  而废王一定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没有生养,还不能算是正当的理由,不合规矩。
  于是乎,李治终于下达了一道决定性的圣旨,就是说王皇后与萧淑妃密谋下毒害朕和武昭仪,朕决定贬她们为庶人,其母及弟妹全部发配岭南。
  这罪名那可真是有够毒的。
  所谓的密谋下毒,当然就是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但这是后宫之事,大臣们哪里清楚,还不就是你皇帝说了算。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是没有理由的,说不定这是长孙无忌与王皇后作最后一搏,要毒死李治,然后立太子为皇帝。
  这是极有可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98/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