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8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6/2399

  退朝之后,褚遂良越想越怒,你们这么做真是太无耻了,咱们当时已经达成了默契,你们怎么又拿这事出来说,有本事你当时就应该站出来说话啊!
  这回马一枪这是令他们无力招架。
  韩瑗也觉过分,道:“子邵一直兢兢业业,为国效力,为君分忧,陛下怎能恁地轻率将子邵调离长安。”
  长孙无忌道:“老夫看这事跟陛下可能没有什么关系,可能是武昭仪与李义府等人一手策划的,老夫前几日曾听萧家那边说,武昭仪最近在后宫经常吵闹,如今她临盆在即,陛下自然得宠着她。”
  萧淑妃虽然已经被打入冷宫,但还是妃子,还是可以萧家取得联系的,当然,这是在武媚娘的监视下进行的。
  褚遂良朝着长孙无忌道:“辅机兄,我们可不能让他们得逞,必须保住子邵,我们应该赶紧上奏,让陛下收回成命。”
  没有长孙无忌点头,这诏令就无法生效。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面泛犹豫之色。
  “不可,不可。”
  柳奭突然站了出来,道:“登善,切记不可这么做,这分明就是李义府他们的阴谋,一旦咱们上奏,那么他们势必又会将矛头转向皇后,到时我们更是骑虎难下,可不能因小失大啊。”说到这里,他重重一叹,道:“我虽被贬出京,但只要我们阻止武昭仪入主中宫,我还是可以回来的,我们现在主应该想办法保住中书令和吏部尚书的职位不丢失,如此可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对于他而言,这很容易选择,如果只是动他,那最多也是被贬,还不会死,只要长孙无忌在,他还是很有机会回来的。
  但如果动皇后的话,那他全家上下都要遭殃,而且他心里也明白,他在这里,不管皇后发生任何事,李义府他们的目标肯定是他,他总是被动挨打的,因为王皇后在宫中已经完全被武媚娘给压制住了,反正武媚娘的想法也很简单,你们欺负我,我就欺负王皇后,王皇后是根本没有还手的能力,现在柳氏也不准入宫了,情况变得更加恶劣了。而且李义府他们攻击他,肯定还会连累长孙无忌这一派,长孙无忌他们也将会处于被动。
  离开长安对于他或者整个关陇集团而言,反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留在长安只会给李义府他们竖立一个靶子,想打就打。
  褚遂良心想,倒也不无道理,就算他们强行逼迫李治收回成命,但是下一个厌胜之术还会远吗?
  长孙无忌突然道:“子邵说的对呀,目前最要紧的事,是保证中书令和吏部尚书的职位不能丢,一旦吏部尚书落在李义府他们手中,那么下面的官员肯定会靠向他们。”说着他看向来济,道:“来济,你就能者多劳吧。”
  来济一愣,赶紧行礼道:“下官遵命。”
  长孙无忌要么不开口,开口这事就定下来了,这就是权力。
  而就在他们在谈论的时候,李治也在与他的小集团们商议下一步该如何做,身在训练营的韩艺,也被临时召入宫来。
  御书房。
  老持稳重的崔义玄就道:“陛下,以老臣之见,太尉既然在大殿没有开口,那么太尉他们可能就不会再上奏请陛下收回成命了。”
  李治点点头,目光一扫,道:“你们认为呢?”
  韩艺可不愿将工夫浪费在这个话题上,道:“此事太尉他们本就不占上风,过多纠缠也毫无意义,微臣也认为太尉他们不会再纠缠下去。”
  许敬宗不咸不淡道:“特派使当时并不在殿中,不知其中状况,话可别说得这么笃定。”
  言外之意,就是暗指韩艺当时没有出力,这是他们拼下来的,你没有资格在这说三道四。
  就你这气量,我迟早有一日要气死你。韩艺笑道:“许大学士说的是。”
  言罢,他便闭口不言。
  李治微微皱了下眉,但也没有多说什么。
  李义府突然道:“陛下,微臣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是乘胜追击,微臣举荐许大学士出任中书令。”
  许敬宗一听,精神为之一振,激动的望着李治。
  李治点点头道:“许爱卿德高望重,又辅助过高祖和父皇,而且也曾担任过中书侍郎和礼部尚书,的确是一个上佳人选。”
  许敬宗急忙行礼道:“老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
  李治笑道:“许爱卿快快免礼。”
  韩艺瞧了眼李义府,心想,这厮可也不是什么君子,他做梦都想升官发财,难道他不想当着中书令吗?怎么可能会这么积极的推荐许敬宗,真是怪哉。
  许敬宗赶紧投桃报李道:“陛下,此番胜利,李舍人功不可没,老臣举荐李舍人出任中书侍郎。”
  这中书侍郎就是中书令的副手,可见许敬宗已经将自己视作了中书令,都已经开始挑选副手了。
  李义府忙道:“许大学士谬赞了,义府何德何能,怎敢居之,还请陛下另择人选。”
  韩艺心中暗笑,这么虚伪的话你也说得出口,我算是服——哦——呵呵,我明白了,不亏为李猫,果真是笑里藏刀,这一招还真是够阴险的,可惜这许老头子被人给卖了,还在帮人数钱,你就等着哭吧,呵呵,真是令人期待啊!
  “李爱卿当任中书舍人多年,劳苦功高,朕早就想提拔你了,此事就这么定了。”
  李治当然也迫切的想提拔他们上来,增长自己这边的势力。
  李义府不禁大喜,急忙叩谢皇恩。
  “免礼,免礼。”
  李治微微一笑,道:“今日就到此为止,你们退下吧。”
  “微臣告退。”
  待几人走到门口时,李治突然道:“哦,韩艺,你先别走,关于与西域贸易一事,朕还有些事要问你。”
第722章
恶人自有恶人磨
  待李义府他们离开之后,李治望着韩艺,过得半晌,他微微一笑,由衷的感激道:“韩艺,要说此番胜利,功劳最大的莫过于你,只是——唉,让你受委屈了。”
  方才许敬宗那一番话,令李治很是不爽,因为他知道整个计划都是韩艺想出来的,算得也是丝毫不差,如果没有韩艺,你许敬宗拿什么来邀功呀。
  韩艺忙道:“陛下言重了,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此乃微臣的本职,谈不上什么委屈。况且,是微臣建议昭仪这么做的,若是微臣介意的话,当时就自己上了。”
  当时韩艺就跟武媚娘说了,不要告诉别人,是他在后面出谋划策,尤其是李义府他们。
  因为,如果武媚娘说这是韩艺的主意,那李义府他们肯定会想,我拿命去跟长孙无忌他们拼,到来头功劳最大的是远在朝外的韩艺,至少积极性会降一半。
  另外一点,这本就是后宫之事引发出来的机会,外臣是不能干预后宫的,要是让人知道韩艺对后宫之事说三道四,谏议大夫们肯定会站出来抨击韩艺的,韩艺本就是众矢之的,稍有偏差,那些人还不将他往死里参。
  这事只能由武媚娘出面安排。
  但是李治总是觉得有些愧对韩艺,但是也没有办法,提拔韩艺困难重重,但是许敬宗、李义府都是朝堂上面的老面孔了,提拔他们,比较轻松。
  虽然李义府出身也不咋地,但是人家好歹是进士出身,资历在那里,韩艺还是个商人,商人是不能当官的,若非当初救了李治一命,现在可能连官服都穿不上。
  而且,纵使长孙无忌他们松口,李治现在也不敢提拔韩艺,主要是因为韩艺得罪太多大臣了,提拔韩艺,那些大臣肯定会阻止,这就可能导致中立派靠向长孙无忌那边。
  李治欣慰一笑,这是他最欣赏韩艺的一点,拿得起,放得下,肚量很大,再说下去,那就矫情了,于是转而问道:“你对提拔许敬宗和李义府有何看法?”
  韩艺微一沉吟,道:“以微臣之见,太尉那边肯定不会将中书令拱手让出,必定会提拔自己的人上来,许敬宗资历虽高,但是在政绩方面,还是稍显不足,在这方面,韩瑗、来济比起他来,要强上不少,而且这与贬柳奭是两码事,太尉他们也无须顾忌太多,微臣个人觉得希望不是很大。”
  李治皱眉道:“难道你要朕就此放弃?”
  韩艺道:“当然不是,只是微臣认为,与其耗费精力去争一个希望不大的职位,还不如集中精力拿下势在必得的职位。”
  李治道:“你的意思是?”
  韩艺道:“微臣建议陛下先以中书令为幌子,试探一下太尉他们的反应,若是他们反弹不是很强,那自然笑纳,但若是太尉他们坚决不答应,那就将中书令作为将李义府提拔为中书侍郎的条件。”
  这就是李义府高明的地方,他肯定也料到这中书令太困难,多半没戏,真正的利益是中书侍郎,故此他积极推荐许敬宗,根据朝堂上的潜规则,许敬宗肯定会投桃报李,推荐李义府为自己的副手,等于李义府就是让许敬宗上去挡枪子,他在后面窃夺胜利的果实。
  就算韩艺不说,到时事情肯定也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韩艺只是怕李治一时气昏头了,亦或者被许敬宗从中挑拨,跑去跟长孙无忌火拼,这就得不偿失了,先给他打个预防针。
  李治听后,觉得极有道理,这事得做两手准备。又略显担忧道:“你说太尉他们真的会就此罢休?他们与柳奭的交情可是非常深啊!”
  韩艺笑道:“微臣以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柳奭只是去到凤翔府,又不是去到岭南地区,随时可以回来的,这算不得什么。不过我认为陛下如今进了一大步,不宜咄咄逼人,当与太尉缓和一下,避免出现不必要的误判。”
  他的整个计划是要将李治置身事外,全由武媚娘来承担,李治只是作为一个无奈的男人。就是为了避免李治与长孙无忌发生正面冲突,他们两个若是吵起来,那真的会发生大地震,可以这么说,除非李治有一半身子已经掉入悬崖,否则决计不能让李治和长孙无忌面对面,他们两个只是坐在棋盘两端谈笑风生的舅甥,手下指示棋子去攻击对方,武媚娘与王皇后早已经水火不容,老百姓都听到了一些流言蜚语,她要这么做,那合情合理。
  李治也怕直接面对长孙无忌,毕竟被管教了这么多年,问道:“那该如何缓和?”
  韩艺道:“陛下莫不是忘了那神圣的君子契约,如今长孙延已经快要修订好了,到时肯定会交给陛下和太尉审查,陛下到时多夸一下长孙延,气氛就会缓和许多。”
  李治点点头道:“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其实这也是韩艺计划中的一部分,利用这事减少神圣的君子契约的阻碍。
  ……
  这柳奭被贬,宛如一声惊雷,令朝堂为之一震。
  如此剑拔弩张的气氛,也让大臣们惶恐不已。
  当然,也有不少不嫌事大的大臣们,翘首以盼,等着看热闹。其中山东士族就是纯粹的在看热闹,两边他们都不喜欢,你狗咬狗,那再好不过了。
  不过令他们遗憾的是,长孙无忌一派并未就柳奭被贬一事做出任何的反制措施,唯一做的就是长孙无忌举荐来济出任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
  那边崔义玄等人积极举荐许敬宗出任中书令,李义府出任中书侍郎。
  很快,朝堂之上迎来了再一次争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6/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