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86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1/2399

  高履行道:“我听闻从最近几日开始,丝绸、瓷器、茶叶的价格普遍上涨,而且西域的香料与葡萄酒普遍降价。相信楼内的争吵定是因此而起。”
  李治好奇道:“这是为何?”
  高履行笑道:“陛下,这你得问韩艺。”
  李治看向韩艺道:“你还不快从实招来。”
  韩艺委屈道:“陛下,这真的跟微臣没有太大的关系,就说这香料和葡萄酒降价,那是因为咱们现在有更好的,这能不降价吗,合情合理啊。”
  “这倒也是。”李治点点头,西域一直盛产葡萄酒,但是没有韩艺的酒好喝,道:“那为何丝绸、瓷器、茶叶普遍涨价呢?”
  韩艺懵懂道:“微臣听说好像是朝廷先涨价的。”
  李治对此并不太清楚,这一般都是户部的事,因为目前还没有完全谈完,汇报奏章都没有上来,不禁望向高履行。
  高履行没好气道:“韩艺,你这倒打一耙的功夫还真是练得炉火纯青呀!分明就是你悄悄派人放出消息,一说陈硕真叛乱,导致江南那边丝绸价格上涨,二说西域使节派这么多人来,肯定会大肆购买丝绸,长安丝绸货量严重不足,如此商人才会临时决定涨价的,朝廷这一回是受制于私商的涨价,才被迫涨价的。”
  江南的丝绸在世界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蜀锦那是世界闻名,这江南商人说陈硕真叛乱对他们造成很大的损害,今年的丝绸、茶叶要贵一些,长安商人见货源都开始涨价了,那必须也得涨,朝廷见大家都涨,而且还将陈硕真拿出来了,反驳不了,也只能跟着涨。
  “冤枉啊!”
  韩艺一脸无辜道:“我完全不知道此事。”
  高履行道:“你以为你那些小伎俩能够瞒过朝廷?”
  朝廷是知道江南商队这回是带足了货上来的,陈硕真叛乱才多久,一下下就灭了,能造出多大的伤害呀,结果一查,又是韩艺在暗中搞鬼,偷偷怂恿自己的老乡涨价,但是涨得也不多,索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长孙无忌突然朝着高履行问道:“高尚书,难道那些使节对此没有怨言吗?”
  高履行道:“朝廷方面的谈判倒是顺利的多,因为此番前来的使节是以大食商人为主,我们也没有涨太多,因此大食商人也没有多说什么,他们只是希望多购买一些丝绸回去,其他使节得知之后,也就顾不得价格,生怕他们的份额给大食使节给抢走了。但是朝廷价格上涨之后,私商就更加有理由涨价了,可是咱们的货物普遍涨价,对方的一些货物降价,私商自然难以接受。”
  李治望向韩艺道:“这一切都是你操纵的吧。”
  韩艺道:“微臣完全不知道。”
  “你少在这里糊弄朕。”
  李治瞧他目光飘忽,哪里肯信,当即哼道:“你好大的胆子,竟敢暗地里操纵朝廷和民间的货价。”
  老大,你搞清楚啊!我是在帮你赚钱啊!韩艺尴尬一笑,做不得声。
  高履行好奇道:“不过你如何能够事先得知,大食使节会大肆购买丝绸回去?”
  李治、长孙无忌他们也都好奇的望着韩艺。
  这种事用得着说得这么明白吗?要是让人知道是我在背后搞鬼,那我的名声全坏了。韩艺无奈道:“我只是听闻最近大食国刚刚崛起不久,又消灭了萨珊王朝,而且又派了这么多使节前来,所以我心想,大食国建国不久,朝中肯定有很多新贵,这些人获得大量的土地和钱财,那么当然得享受贵族的生活,肯定会大肆采购丝绸回去,稍微涨点,他们也不会太介意的。”
  几人一愣,这家伙真是天生的买卖人,光凭这跟买卖没有半毛钱的消息,他竟然能够借此在短短几日内操纵整个市场,而且看上去还合情合理。
  长孙无忌笑呵呵道:“你脑子转的还真是快啊!”
  韩瑗却是好奇道:“不过这对于我大唐而言是好事呀,你为何不愿意承认?”
  韩艺拉拢着脑袋道:“下官今后还得跟那些西域商人做买卖,这要是让他们知道了,那他们肯定会抵制下官的。还请各位高抬贵手,别说出去了。”
  “你小子真是狡猾呀!这坏名声就推给了朝廷。”
  李治哼了一声,突然赞道:“不过你这事倒是干得挺漂亮。”
  长孙无忌、高履行、韩瑗三人纷纷笑着点头,表示认同。
  李治冷笑道:“这些大食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咱们得让他们知道,我们大唐的臣民可不是蠢子。”
  韩艺愣道:“什么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李治笑道:“你以为这么多使节同时来长安,只是为了做买卖吗?”
第701章
西域之重
  不是为了做买卖?难道虔心朝贡来的?不是吧,你又不是真主。这回轮到韩艺犯傻了。下意识问道:“那是为什么?”
  长孙无忌、高履行、韩瑗同时面色微微一变。
  韩艺一瞟,忙道:“陛下,微臣多嘴了,还请陛下治罪。”
  这种外交大事,岂是韩艺这小官能够参与的。
  李治却笑道:“无妨,无妨,关于这事,朕也想听听你的建议。”
  韩瑗急忙道:“陛下,此事事关重要,草率谈论,怕是不妥。”
  李治笑道:“话虽如此,但是韩艺只因一个微不足道消息,就让大食使节吃了一个闷亏,可见他是很有办法的一个人,正是因为此事事关重大,朕才想多听听其他人的看法。”
  韩瑗见李治一脸坚决之色,便也不再多言。
  李治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他就是希望多听一些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一家之言,再好吃的菜,天天吃也会腻的,要换点新鲜的吃,就这么简单。
  韩艺一看这情况,觉得有些紧张,他宁可李治不跟他说。
  但是李治偏偏还就说了。
  原来事情的起因还是因为大食国的扩张,当年大食国虽然灭掉萨珊王朝,但是让萨珊王朝的一个王子逃到了吐火罗,这个王子又派遣使节来向李治求助,希望大唐能够帮助他复国,与此同时,西域临近唐朝的各藩国面对大食国的东扩,心里都很担忧,于是也纷纷借此朝贡的机会,派遣使节来唐朝请求李治出兵帮助他们抵御大食国的扩张。
  而大食国来此就一个目的,跟唐王朝建交。
  这要是平时,李治也就信了,多个朋友总比多个敌人要好,反正目前也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这时候你浩浩荡荡的来跟我建交,摆明其中有猫腻呀,而且这把戏中原人都玩了几百年了,这就是中原人的远交近攻,一方面稳住唐王朝,一方面实行东扩策略。
  这果然是大事啊!
  韩艺听得微微都有些冒汗。
  李治说得兴起,道:“既然谈到这事,朕也想听听你们的建议。”
  长孙无忌一看到韩艺在,立刻选择了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反正你们谈就是了,我不答应的话,你的圣旨也下不来。他就怕自己参与的话,谈着谈着,又刺激到李治那敏感的神经线,结果又回到废王立武上面去了。
  韩瑗心里明白长孙无忌不便开口,于是立刻道:“陛下,咱们东边还有高句丽,西边还有突厥残余,这都是我们大唐王朝的世仇,若不先征服他们,怕会养虎为患,而且我们一直都在对他们发动战争,若再增兵西域,百姓负担会非常沉重,任何事都有急缓之分,臣建议当先灭高句丽、突厥,再图西域。”
  突厥不用说了,绝对的世仇,李世民不灭他们,岂能洗刷渭水之盟的屈辱。而高句丽的话,当年李世民发动高句丽战争,喊出的口号是“为中原子弟报仇!”两国立刻就成为世仇了,虽然当时未有成功,但是一直在打。李世民后来也不敢大举进攻,怕加重百姓负担,于是就采取了骚扰政策,专门挑春耕、秋收之时对高句丽开战,骚扰一月半月就撤,高句丽就那么点点人,打起仗来没有人耕地,目的就是要破坏他们的农业生产。
  这两年还打了一次大仗,苏定方再度率领大军重创高句丽,但也是打完就闪,不再念战。因为高句丽就喜欢跟人打持久战,你去进攻,他们就是坚壁清野,因为高句丽冬天很冷,一旦到了冬天,敌人的粮食补给不上来了,他们就开始大举反攻了,李世民就是因为如此才遗憾退兵,前面一直高歌猛进,唱着唱着就觉得冷了。
  唐王朝吸取了这个教训,不跟高句丽打持久战,我看你不爽,我就打你个耳光,最多三个,打完我就走了。高句丽正面刚不过唐朝,主动攻击就是死路一条,还不就只有挨着。
  但是在唐王朝的统治者眼中,高句丽就是眼中钉,不灭不快,都在等机会。
  “这朕当然明白。”
  李治道:“但是大食国已经渐渐威胁到我们在西域的诸藩国,一旦让大食国征服那些藩国,可直接能够威胁到我大唐,而且西域对于我大唐而言也是至关重要,关系着河陇地区的安定,也不容有失啊。”
  语气非常坚定,也微微透露出李治的雄心壮志,就是西扩之心,高句丽弹丸之地,灭它是迟早的事,东突厥也已经灭了,就剩西突厥的残余势力,草原有驻军,吐蕃也臣服了,至少不敢在唐王朝面前跳了,东边又是海,海上就一个穷的叮当响的扶桑国,不就只有西域可以扩张了。
  历史书上写的李治懦弱无能,那纯粹是狗屁,李世民太伟大了,李治从小就活在李世民的阴影中,他必须要走出来,那么就要干一些李世民没干过的事,他也是一个皇帝,跟李世民是一样的,他不喜欢人家总是说他是天可汗的儿子,他也要做天可汗。
  韩艺在这方面,比长孙无忌还要了解李治一些,长孙无忌老是认为李治就是在闹孩子脾气,我就不搭理你,看你能闹腾成什么样,完全就是一种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策略,但是韩艺知道,李治野心比李世民还要大,因为他要证明自己,心念一动,道:“陛下说的非常对,西域绝不容有失,如果丝绸之路被他人所掌控,那对于我大唐而言损失巨大。”
  韩瑗一听,韩艺要开始唱反调,暗自着急,这可是国家头等大事,你一个小娃胡说一气,这不是胡闹么,只可惜褚遂良今天没来。
  哪知韩艺话锋一转,道:“但是微臣认为此事决计不可操之过急。首先,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大食人对于我们大唐而言,非常陌生,首先我们必须要弄清他们的虚实。”
  高履行好奇道:“你还读过兵法?”
  “读过!”
  韩艺道:“下官做买卖的手段都是从孙子兵法里面学来的。”
  高履行见他说的这么正经,不免将信将疑,心想,拿着孙子兵法去做买卖,难怪大家都做不过他。
  李治只是一笑,道:“那你认为该当如何?”
  “做买卖。”
  韩艺果断回应,又道:“陛下可别小看买卖,其实从买卖上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羸弱,好比我大唐,一个国与万国做买卖,可见实力之雄厚。随着贸易的深入,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彼此,说是彼此,但是我大唐威名远播,在西域随便打听一下,都能知道,这等于是让我们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他们。
  而且微臣方才观察了一下双方的贸易,他们对于我们货物的需求远远要高于我们对于他们货物的需求,而且我们的贸易优势还未完整展现出来,据微臣所知,西域人非常喜欢我们的瓷器,但是因为陆路运送对于瓷器有极大的损害,因此他们不敢购买太多。但如果走海路的话,那么就可以运送大量的瓷器过去。
  另外他们一直销往我们大唐的香料、葡萄酒,如今也比不过我大唐的香水和葡萄酒。如果陛下开辟海上通道的话,将我大唐更多的货物运往大食,换取他们大量的钱财回来,久而久之,他们的实力必定会大损。”
  李治听得稍稍点头,又看向高履行。
  高履行道:“陛下,开辟海路虽未尝不可,但是这会影响丝绸之路的繁华,倘若大家都往海路运输,那河陇地区,包括整个西北地区的百姓将会蒙受巨大的损失,我们在安西都护府的四万余将士的收入都是依靠丝绸之路的税收。不过韩艺说得也有道理,如果要增加瓷器的贸易,是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海上运输。”
  高履行毕竟当了这么久的户部尚书,出了名的善政,绝非浪得虚名,考虑的非常周全,如果海上运输兴起,那么丝绸之路必定会受到影响,而丝绸之路的财富在于过路的商人,就那安西都护府的财政收入,八成是靠收取关税。
  这恰恰就是韩艺不足的地方,他不清楚大唐各地的情况,他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市场变得更加繁荣,赚更多的钱,如今听高履行这么一说,也觉得自己有些想当然了,于是道:“高尚书说的极是,这是下官考虑不周全。但是下官认为我们还是应该加大对于西域的贸易,这是我们的优势,而且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集中注意力对付高句丽和突厥残余势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1/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