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小闲人(校对)第7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3/2399

  褚遂良就看向长孙无忌,见长孙无忌眼皮微微落下,于是就站起身来,激动道:“陛下有此仁爱之心,是社稷之福,是百姓之福,臣非常高兴,有陛下这一席话,臣纵使一死,也死得瞑目。”
  韩艺一听,只叹,演技精湛啊!他知道褚遂良肯定有下文的,要是真的这么好解决,那奴婢制度就不会存在了。
  果然,褚遂良话锋一转,道:“但是陛下可有想过,奴婢制度为何会存在?”
  李治就拿出韩艺那一番存在即合理的理论回答。
  褚遂良点点头道:“陛下言之有理,这奴婢制度却有残酷之处,但只是言中其一。奴婢的来源,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战俘,其二,罪犯,其三,穷人,这三种人多半都是没有土地,没有钱财的,如果没有奴婢制度的话,这些人为了生活下去,难免会扰乱治安,或偷或抢,或成为难民,滋扰百姓,甚至于聚众谋逆,而奴婢制度就可以很好的杜绝这一点。
  我朝制度之所以对于奴婢十分严格,那是这些人或心存异志,或品行不正,或好吃懒做,或愚昧不堪,而一个地主他可能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奴婢,若不严法惩治,这些奴婢还会听地主的话吗?到时弑主之人恐怕会日益增多,为了更好的管控,因此不仅是我朝,历朝历代对于奴婢的管控都非常严厉。”
  韩瑗、来济纷纷点头赞同。
  韩艺也在心中点赞,褚遂良果真是能言善辩,他这一番话明显就是避实就虚,维护贵族权益,他就不提,大道理就说了不少,而且也说得有理有据。
  其实他们还有一点没有说,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唐王朝是依靠贵族、大地主起家的,唐王朝必须要保证这部分的人切身利益,对于奴婢的宽松,那么就是对地主和贵族的伤害,这不是一个小问题,弄不好就会引发非常大的矛盾,贞观时期,贤臣何其多,但无一人对奴婢制度提出质疑,纵观古今,恐怕也就王莽那个半魔半神的疯子试图要冻结奴婢制度,结果他就挂了,所以甭管褚遂良他们心里是怎么想的,他们必须要阻止李治的这种想法。
  李治听得很是矛盾,一方面他觉得韩艺说的有道理,但是另一方面他觉得褚遂良说的有道理,于是就看向韩艺道:“韩艺,你对此又有何看法?”
  褚遂良见到韩艺,心里也犯怵,毕竟他曾几番输给过韩艺,但是那都无关紧要,只是一个道理之争,而这个却关乎着大唐王朝的命运,这回他一定阻止韩艺,但他又怕说不过韩艺。
  韩艺起身道:“回禀陛下,微臣觉得右仆射说的非常有道理,微臣只是为了教育皇家警察要心怀仁爱,才借用奴婢制度,而且微臣只是觉得,是否可以适当的给予奴婢一些生命、身体上的保护,减少虐打、虐杀的情况,百姓心向善总比心向恶要好,这种纵容会影响到百姓,同样也会助长这种歪风邪气,人要心存仁爱,不要漠视生命,还是要给予生命尊重。”
  褚遂良听得大松一口气啊!
  李治叹道:“朕也是担忧这一点,朝中大臣家中奴婢多不胜数,若是不及时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到时朕的臣子们,只知道贪图享受,变得慵懒,也失去了仁爱之心,那谁人来帮朕治理天下啊!而且,不管怎么说,他们也都是朕的子民,朕理应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庇佑,否则何谈仁政,他们又岂会将自己视作是朕的子民呢?”
  他之所以对此事感到非常焦虑,多半也是出于恻隐之心,但是也有一部分政治原因,如果奴隶只认同自己的主人,那跟他就没有关系,一旦这个主人不认同他这个皇帝,那么底下的奴婢也不会认同他,这让他有些不安。
  这回又轮到褚遂良他们纠结了,皇帝心怀仁爱,这是好事,这是值得提倡的,你做臣子的不能反对呀,但这事不反对又不行。
  长孙无忌微一沉吟,突然站起身来,道:“陛下爱民如子,是我大唐之福,身为臣子,不管怎么样,都应该不遗余力的支持陛下。”
  褚遂良他们一听,略显惊讶的望着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又继续道:“但是治理国家,最忌讳急功近利,凡事得徐徐渐渐,否则的话,得不偿失。老臣倒是有一个建议。”
  李治忙道:“太尉快说。”
  长孙无忌道:“奴婢制度存在着数百年,想要废除,那肯定不行的,若操之过急,恐怕会天下大乱,陛下不忍的是这些奴婢被虐打、滥杀,那么我们可以在律法中改变一些律例,增强对于奴婢的保护,倘若无罪虐打奴婢,致使残废,定义为有罪,加大对滥杀奴婢和诱人为奴的惩罚,还有就是,在官府批准杀奴的前,给予奴婢一次辩驳的机会。”
  褚遂良他们一听,赶紧附和道:“臣等赞同。”
  李治点点头道:“那就依太尉所言,此事就拜托太尉了。”
  长孙无忌道:“老臣遵命。”
第599章
值得期待
  如果只是听长孙无忌的这一番建议,的确是做出了不少的改进,但是估计效果不会很大,因为掌权的还是权贵、地主,想要严格执行这一点,还是需要时间的改变的。
  但是韩艺已经非常满足了,他没有料到会有这么一场会议的,他今晚的目的,主要是想改变皇家警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从冷漠和傲慢中走出来,带着一颗恻隐之心去执法,如果皇家警察能够做到这一点,他就非常欣慰了。
  不管怎么说,这一场会议令韩艺非常开心,让他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这就是唐王朝的特征。
  因为前面的五胡乱华,后来的南北朝,以及短暂的隋朝,导致唐王朝变成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国家,胡汉不分彼此。
  虽然李世民遵从的是汉人文化,它没有根深蒂固的文化概念。
  好比唐朝是佛教盛行,而儒教渐衰,要知道自汉朝以来,一直都是独尊儒术的,是后来南宋朱熹的理学出来后,才又重整儒教的。
  这种多文化的碰撞,导致唐王朝变得与众不同,再加上李世民的开明,也让大臣们都变得非常开明,朝政清明,没有什么不敢说的,因为大家都在摸索当中,还没有固定,任何传统在唐王朝都有可能发生改变的。
  其实宋朝也非常开明,但是宋朝与唐朝不同的是,宋朝是一个专一文化的国度,只遵从汉人文化,因此某些方面,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但是唐王朝是多文化的,里面有豪迈的胡人文化,也有外来文化,因此唐王朝是勇于接受改变的。
  否则的话,武则天怎么可能称帝,也就唐朝人可以接受这个现实。
  这也是唐王朝最精彩的部分。
  这绝对是一个令人期待的国度!
  ……
  学员宿舍!
  “天富,你们觉得今日副督察说得那些对么?”
  杨蒙浩趴在床上,将脑袋吊在床边,朝着下铺的赵天富问道。
  赵天富打着哈欠道:“我咋知道,我又不是山东士族。”
  一如既往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杨蒙浩却道:“我觉得副督察说得挺有道理的,我将来也要成为崔卢郑王。”
  赵天富鄙视杨蒙浩一眼,道:“得了吧,你还当真了,崔卢郑王可是咱们大唐数一数二的贵族,人家好几百年的底蕴,你想成为就能成为的,吹牛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杨蒙浩哼道:“你少瞧不起人了,当初你也说不行的,可是你瞧,我现在不也当上大队长了么?”
  “懒得和你说。”
  赵天富微微转过身去。
  “真是没劲!”杨蒙浩撇了撇嘴,翻转过身来,睁着眼,漆黑的眸子透着兴奋,想着想着自己将来也会成为崔卢郑王,不禁傻笑起来,直到他熟睡过去,嘴角兀自挂着傻笑。
  而在另一间宿舍内却显得非常沉闷,只见里面站着不少人,正是崔卢郑王的子弟们。
  他们皆是呆呆不语。
  今日韩艺的一番话,对于他们的冲击非常大,因为他们现在都是耳濡目染,对于贵族的定义,就是高人一等,就是联姻,就是不屑于跟皇室联姻,虽然他们都不愿意承认,但是财富和权力渐渐成为了他们家族的象征。
  可是当他们仔细回想一下自己的始祖做的那些事,再想想如今的自己,不禁变得非常羞愧。
  他们变得非常的矛盾。
  “岂有此理,他韩艺凭什么说自己要成为崔卢郑王,他配么?”
  王锟愤怒的捶了下墙壁,极其愤怒道。
  卢开明突然道:“我倒是觉得韩艺说得也有些道理,人人谈及咱们的始祖,都是谈及他们的道德和品格,而我们的话,一般都是姓氏,是谁谁的儿子。”
  郑响也道:“是啊!我的始祖待人谦和,不论尊卑,交游满天下,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们荥阳郑氏,可是我恰恰与始祖做的相反,除了咱们几家,我的确谁也看不起,或许我真的做错了吧,愧对了列祖列宗。”
  王锟道:“你们说得是什么胡话,难道谁人都能成为咱们崔卢郑王么?”
  “这——!”
  卢开明犹犹豫豫道:“不过锟哥儿,你可有想过当初王谢二家何等风光,在当时甚至还要胜过我们崔卢郑王,可是南朝之后,他们两家立刻衰落了,也许副督察说得对,权力和财富能够是可以取代的,唯有像咱们始祖那种精神和品德,才能让我们家族长存下去。”
  (王谢二家,讲的是琅琊王氏,而当今的崔卢郑王说的是太原王氏。)
  “你们——!”
  王锟张着嘴,却不知如何反驳,于是向一直沉默的崔有渝道:“有渝,你倒是说句话啊!”
  崔有渝突然倒了下去,将被子往脸上一盖,不做声了。
  ……
  “你明明是反对奴婢制度的,为何方才要选择妥协?”
  在回皇宫的路上,长孙延突然问道。
  靠!你为毛不出来说啊!韩艺道:“长孙公子,我反对奴婢制度不假,但是右仆射说的也非常有道理,你想想看,朝中大臣哪个不是王公贵族,反对奴婢制度,就是严重损害他们的利益,纵使我能说服陛下,可是陛下又能否让朝中大臣服从呢?”
  长孙延怔怔不语。
  韩艺好奇道:“长孙公子你好像也挺反对奴婢制度的?”
  长孙延轻轻叹道:“你知道我最崇尚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我认为当以法家思想为主,儒家思想为辅,我支持的是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但是因为奴婢制度的存在,导致律法永远都无法得到公正,我研究过商鞅他们的失败,一来在于刑罚太过严格,二来就是他也无法做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而我大唐律法待人宽松,如果能够做到‘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我相信一定可以振兴法家。”
  韩艺听得一怔,苦笑道:“长孙公子,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长孙家可也是关中顶级贵族,你这么做岂不会剥夺自己的权益?”
  长孙延不答反问道:“为何贵族就一定要犯法呢?还是贵族是犯法而来的?”
  韩艺愣了愣,笑着点点头。
  因为长孙家是鲜卑家族,他们眼中只有汉文化,而汉文化并不等于儒文化,不过汉人因为汉朝的独尊儒术,反而将儒文化视作汉文化的唯一。长孙延酷爱的也是汉人文化,但非是儒教文化,而且他又喜欢看书,这书看得多了,思想也就丰富起来,当他看到法家思想的书,宛如遇到知己一般,别看他跟崔戢刃、郑善行这些儒教世家的弟子走得近,但是他从未动摇自己忠于法家的念头。
  而他又认为奴婢制度是振兴法家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因此他对此非常痛恨。
  这也是长孙无忌迟迟不让他入仕的原因,因为他崇拜的制度,与当今的制度有着很大的隔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3/23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